網主文章~~

成衣業供過於求

當市場飽和,新興國家又加入來競爭,香港製造業,在未來廿年,自是死路一條。

香港以往有很多公司經營成衣生意,最高峰時成衣出口就佔了香港出口的一半。大家到深水步時應會留意到,幾乎滿都是成衣生意的店舖。這些店舖所賣的都是低價衣服,像牛仔褲、襯衣、汗衣、內衣褲等等。

現在香港公司仍以成衣生意佔相當數目。表面看成衣好像很賺錢,實際外強中乾而已。以前香港有許多製衣廠,遍佈像觀塘、柴灣、黃竹坑這些工廠區。這些工廠為減輕成本,都改而在大陸設廠。但在大陸經營也不是好過的。不少利潤不逾一成,還要面對著國內以至全世界的競爭。某些新興國家如越南、柬埔寨,也紛紛開設製衣廠出口成衣。連大陸這些成本低的國家,都面對這樣的壓力,香港成本比大陸高,其刻下境況自可想而知。不信的,自己在觀塘開一家製衣廠,包你不出三個月就倒閉收場。

穿衣服不論誰都是必須的,可是經營衣服生意的門檻也很低。一件衣服由布料到製成衣服,中間的工序,都沒有甚麼複雜的技術可言。工業化最早起源於西方,十九世紀英國就開始外放分工制(Putting-Out system),發展出發達的紡織業。但隨著其他新興國家紛紛效法,紡織製品供應增多,英國的紡織業,也就在二十世紀中急速衰退。到過英國的人都應看不到英國有多少紡織廠了。曼徹斯特、利物浦市最多,但現在都死餘殆盡。即使其他國家也如是。美國現在有不少製衣廠搬到亞洲新興國家,是為明證。

其實這種情況也不限於製衣業。其他諸如塑膠、膠袋、鐵器、紙張的貿易生意,也與製衣業一樣遭遇同類困境。原因不難理解,新興國家紛紛爭著加入這門生意,而這些行業技術成份又低,香港要在這方面再有作為,已是難於登天。

世界的大勢正是如此,香港沒可能置身事外。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