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浸與塌山泥
時值夏季,通常是水浸或塌山泥的季節。像幾天前下了場大雨,持續了逾一整日,塌山泥和水浸的事件,也就陸續發生。
其實水浸和塌山泥,在雨季發生得頻密是正常的。筆者愛思考,愛天馬行空,所感到與趣的是,通常每次發生水浸或塌山泥,通常發生的地方都有一個共通點:水浸通常是在平地、低窪地方發生;而一些山坡或山腳,則通常不發生水浸,而發生塌山泥。因而香港每次塌山泥的地方,來來去去都是在半山、薄扶林、秀茂坪、柴灣這些地方,因為這些地方都是斜坡特別多。水浸這些地方不會有,卻發生在新界的北部。元朗、上水這些地區,永遠都是水浸黑點,因為這些地方都是平原,屬低窪地區。
通常港島很多地方都不會水浸,原因是港島地理上多山,斜坡特別多。下雨後斜坡通常不會積水,因為斜坡的斜度,本身就產生了位能,由山坡上一直流落到山腳下。如此一來就沒可能積著大量雨水於同一位置。稍熟物理的人都明白牛頓的運動第一定律,當物體沒有受到外在力量所影響,則物體永遠都處於靜止狀態。平原地區因為地勢平緩,缺少斜坡的位能影響,因而容易積聚大量雨水。大家只要看看新界一些河流,每當下大雨後河水都會暴漲,就是因為地勢平坦的關係。倘河流底部凹凸不平,積水受河底摩擦力影響,水流便會緩慢。於是持續暴雨下,河水上漲超越了警戒線,也就事勢必然。
至於塌山泥的原因也是物理因素所影響。暴雨會使斜坡水分增多,於是泥土重量增加。斜坡承受不住,泥土自然就塌下來。
道理看似簡單,只說明古往今來,太陽底下無新事。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