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與財政
專門研究中國歷史的學者黃仁宇,曾指出中國的歷史是「一切靠稅收而轉移」。政府的收入與支出是成正比的關係,有足夠的財政才能有條件動員軍隊打仗;一旦稅收偏低,不但打仗成問題,地方行政效率必大為下降。很多政府工作,例如水利工程和救災,也將無以為繼。
四川發生大地震,講嚴重從餘震次數之頻繁可見一斑。有人還拿1976年唐山大地震與四川地震相比。當然從地震之破壞程度看,不能說沒有錯,但相比救災能力看,則大有分別。
1976年時大陸還未改革開放,國家一窮二白,資源貧乏,通訊又落後,地震後還要在發生後四天才由中央知悉。因為窮,醫療設備差,又欠缺先進科技,所以地震後災民就死了二十四萬。現在雖然死的人也是數以萬計,但以唐山地震時比並不算惡劣,最起碼通訊已比三十多年前先進。地震一發生,遠在北京的總理,能第一時間知道災情,所以才可即時飛到現場指揮救災。中國地方大,又山高皇帝遠,最高領導人沒有先進通訊網,怎可即時掌握地方實情?救災並非沒有改進之處,但相對之下效率也較唐山時有效。更重要的是國內各大城市,都有足夠財力籌款賑災,倘在以前窮困的年代,是不可能的。
有些人談到錢就不以為然。這是幼稚的觀念。因為效率本來就是建基於金錢上。就以救災來說,要動員的人力物力,沒可能不與錢有關。至於防災就更加如是。百年前民國成立,孫中山就提出要在長江三峽建大壩治水患,但要等到百年後,三峽工程才真正落實。為甚麼?中國現在才有點錢,才是真正原因。建大壩所費多少?動員多少民工?又需多少資源?需引進甚麼技術?種種所需,皆是牽涉到資源。誰敢說,錢不是最重要的?
黃仁宇把中國歷史形容得「一切靠稅收而轉移」,細心研究,不無道理。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