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的根本:財政
![]() |
基礎建設要提升質量,最關鍵始終是錢。因而越要求質量,市民就要付多些錢。 |
倘以財政角度看,奧運後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這是因為基礎建設永遠都牽涉龐大的開支。試想像建一個可容納七萬人的運動場,究竟要多少錢?建一個機場又需要多少錢?建大橋、隧道、高速公路,又所費多少?能有足夠財力進行這麼多大型建設,多少反映今日的大陸,財力已有很大的改善。
再進一步看,財政永遠都是社會的根本。政府沒有錢,怎可能進行各項基礎建設?就算行,基建質量也必相當低劣。不談其他地方,就談香港,有沒有發現舊時的公屋都是「鹹水樓」?情形不難解釋,那是因為五六十年代香港窮困,物資缺乏,政府收益自然偏低。政府既然收入這麼少,又要照顧這麼多人的住屋需要,就自然要犧牲質量,寧可多快好省地增加單位數目。講究質量在今天的香港人眼裡是必然的,但在舊時就不切實際。何況質量跟成本永遠都是成正比,越要高素質就越要付多些錢。以舊時香港人的生活水平看,憑甚麼講質量?
這幾年不時有人抨擊香港一些道路系統安全未達標準。筆者以為如此批評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為這些道路都是舊時興建的。舊時香港經濟環境差,人們普遍沒有錢。港英政府要從市民荷包打主意,也自然要「就住就住」。既然收得少,興建道路就自然不可以太講求質量。因而大家看到九龍城對出的行車天橋,又或者港島的司徒拔道,都只是在石屎上兩邊堆搭幾條鐵。無他,財政所限,沒法子吧。
因此大家可別胡亂批評基建的素質。因為越講質量,就要你從荷包拿多些錢出來,除非你願意付出。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