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水巴士的因與果
上水跟筆者倒甚有緣份,早在很多年前已常到舊上水巴士總站。以筆者所見,當時上水巴士站還毗鄰上水巴士廠,每個站頭都只容納到一輛短身巴士。當然這問題不大,因為以前行走上水的巴士都不是巨型巴士。除了最普遍的勝利二型外,就只有亞比安單層和丹拿CVG型。到CVG型和亞比安單層退役,上水巴士站還清一色是勝利二型。有人譏稱上水巴士線「食柴」,意指用車陳舊云云。
筆者不否認以前上水巴士線用車陳舊,但這是歷史的問題。一來以前整個北區人口不足,離市區遠外,又沒有特別理由一定要居於上水。在這情形下,只用勝利二型服務,是不足為怪的。二來北區在八十年代才開發,剛好撞正九廣東鐵電氣化。既然乘客可直接乘火車來往上水,還哪需要巴士服務?三來以前北區發展緩慢,仍以鄉村為主,而鄉村人口又因農業衰微而下降。這尤其是對三條邊境路線最為明顯,也即73K、78K、79K。
一言蔽之,歷史因素,對巴士線的發展,起著決定性影響。鄉郊路線不談,就是對外線,在人口不足下很難突圍而出。而最糟糕的是北區人口分佈又先天不足。石湖墟接近火車站尚沒問題,惟聯和墟遠離火車站,則是一個難以鬆綁的死結──並非說無藥可治,而是發展到此,就算神仙下凡也大感頭痛。人口不足兼分佈過散,對交通網絡的發展,是最為不利的。
總而言之,北區巴士線問題,是由來有之的。
回到[網主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