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文章~~

遊走見聞

說回自己的心路歷程。有些人問筆者何以能寫起香港各區的巴士線演變。筆者的回應很簡單──找資料。這不單單靠書,還有靠自己外出遊逛。其實筆者早在中學時代已四出遊走。以前很多同學都沒有這種興趣,但筆者就已經有。筆者認為世界如此大,世界上很多東西,窮一生精力也不易一一認識。但只要多走多逛,久而久之,你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會多些。就算畢業以後工作一段時間,筆者仍然保持這種喜好。而到的地方,就更加深入。一深入,就能看得到更深層次的事情。這不是單靠看報看電視就可獲得的。

好像香港以前是靠渡輪過海的。由港內線到離島航線,筆者坐過的次數沒有計過,但當中的起落筆者倒有看見。像佐敦道碼頭以前是人山人海的。筆者記得繁忙時間因碼頭巴士站大排長龍,巴士在駛到佐敦道後已坐滿了人。但到了約1997年左右情形已有變。這時碼頭已不再見到等車人龍,渡輪再坐時已沒多少乘客。巴士由總站駛到佐敦道,很少客滿。至於佐敦道碼頭,現在還因填海而消失了。

再到其他地方也看出一些東西。地鐵站以尖沙咀、中環特別多人,但一些住宅區的地鐵站則剛好相反。舉例筆者到過大窩口、杏花村這些車站,發現人流其實沒多少。這大概看出何以巴士線大多都是直達市區心臟。人流多,才能匯聚出足夠客量。否則客少帶來的虧損,每個乘客都一定要多多承擔。

筆者再到過一些人流稀疏的地方,如元朗、上水、西貢的鄉村,巴士和小巴都例必殘破不堪。為何?鄉村人口下降。一些舊工廠區像觀塘、柴灣、黃竹坑,其巴士線班次越到後期越疏,有些甚至取消收場。為何?製造業式微。事實上筆者到市區舊工廠時,就看見一些工廠丟空後窗口破爛沒人理,有些甚至長滿雜草。

倘說地理環境轉化對巴士線沒影響,那是假的。

作於2008年3月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