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文章~~

還是需求先走

有需求才有供應,並非有供應才有需求。巴士業也如是。(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筆者一直認為香港做經濟分析時,最大的弊病是過於看重供應,而忽視需求。當然不是否定供應的影響,而是有需求才有供應,並非有供應才有需求。街上到處可見石頭,但有人會要那些石頭嗎?

任何商品都是需求的產物。有了需求,才會有人供應。當需求足以維持利潤時,商品才會長賣長有。在香港,最經典的例子首推樓市。在人口急增的年代,因為人口的增幅遠超過建屋量,所以才造就樓市的興旺。香港數一數二的首富,幾乎清一色是地產商,如李嘉誠。與其說是他們自身條件所致,倒不如說是時勢造就他們。市場需求不大,李嘉誠的長實,憑甚麼越做越大?九七年金融風暴後,樓市就足足沉了六年,為甚麼?沒有需求嘛!

再舉些例子:筆者之前談過沈殿霞。也很少人提出香港的影視業是有起有落。七八十年代是全盛期,電影電視看的人多,一些影視人才,就是在這段期間出身。鄭少秋、劉松仁、周潤發、梁朝偉都在七八十年代跑出。現在呢?風光不再矣!像現今香港的影視紅人,仍然是鄭少秋、劉松仁、周潤發、梁朝偉他們。後一輩?紅就是紅,但半紅不黑而已。

其他情形也是一樣:石油沒有需求,就沒有石油巨擘;世界電腦需求不大,不可能造就微軟;手機沒有市場,也不會有諾基亞這個手機巨人;沒有人向日本買車,不可能造就豐田;荷里活沒有市場,任憑史匹堡如何有才華,也無法一展抱負。

巴士業也不可能例外。

作於2008年3月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