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文章~~

批評偏見

中巴常被批評為不思進取,但只是後期的事。(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以前常會看到人們對巴士服務的埋怨。舉例中巴的服務就常被指差劣。有人還作如是說:「中巴的服務水平一向人所詬病。」看到這裡不禁在問:中巴真是這麼不濟嗎?看見巴士車齡偏高,服務水平差或許是事實,但真是「一向」?能說得出「一向」,意思即是說,由成立到現在,中巴都是這麼差勁。但研究巴士線演變的人會知道,這說顯然是與事實不符。倘真一向都是劣質,則中巴這些殘舊的巴士,可能比事實所見更為古老。因為中巴是在二次大戰前成立,既然數十年來都服務差勁,則半個世紀前已投入服務的巴士,在半個世紀後都仍在服役才對。事業上中巴那些殘舊的巴士,大部分都是在七十年代時買進。七十年代突然買進這麼多巴士,說中巴一向不濟,是說不通的。

而對岸的九巴也好不到哪裡,一樣被人埋怨多多。時下一些巴士歷史刊物,都常對九巴諸多批評,好像說到九巴的服務水平很差的。但這又合符事實嗎?九十年代空調巴士引進,之前十數年就做過試驗,不過未成功而已。不計其他,倘非1949年九巴買進雙層巴士的話,恐怕今天香港街頭都不會有雙層巴士!還諸多怨言的人,才是該罵的一群!

對坊間觀點筆者常搖頭,主因是這些觀點顯然帶有偏見。當後人讀到這些偏見,很容易就被誤導。筆者並非為巴士公司護航,而是說整體而言,他們的服務不算極之差劣。而巴士線的起落,與巴士公司積不積極,沒有決定性關係。真正能影響巴士線變化的,是客觀環境的轉變,尤甚是指需求的增長。需求沒有增長,任憑你如何積極,也是徒然的。

研究巴士線演變,決不能就事論事,指東罵西。而應從大範圍下手,重視地理的環境、人口的結構、歷史的變遷、供求的關係。這樣才可因勢利導,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

作於2008年3月

回到[網主文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