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 HAN NEWS
秦漢老爸101歲孫元良 黃埔第一期兩岸爭相搶
率部守衛中華門的第七十二軍軍長孫元良將軍
知名影星秦漢的父親是黃埔1期的抗日老將軍孫元良,即死守上海四海倉庫的八百壯士部隊長,今年101歲,是當今黃埔畢業,國軍最老的將軍,國之瑰寶,如今住在台灣天母,未領退休俸,來台迄今未回過大陸...
中共將在黃埔建校八十周年舉辦慶祝活動,并廣邀三千名在台的黃埔校友參加,其中最受矚目,并成為兩岸爭相搶人的主角,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黃埔一期校友孫元良將軍。
孫元良今年一○一歲,可說是台灣最老的將軍,目前隱居于台北天母。在國軍史頁上,從對日抗戰到國共戰爭,無役不與,形同是一部活歷史﹔但長久來鮮少人知道,他竟是資深藝人秦漢的老爸,也是孫國豪的爺爺。
孫元良出生于一九○四年(清光緒三十年),籍貫四川成都,因遭逢動亂年代,十九歲響應國民政府號召,放棄大學學業,投身剛成立的黃埔軍校,二十九歲就干到中將師長職位。但在政府撤退來台后,卸下軍職。也因如此,在國軍史籍上,他所留下的資料相當有限,只有老一輩的將領才清楚,他曾是知名的抗日英雄。
根據《中國名人傳》記述,孫元良對日抗戰八年中,曾打出最知名的三次戰役。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中日之役,時任第二五九旅旅長孫元良,率兵擊敗日軍確保廟行鎮。當時國際間評此役為「國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孫因此戰擢升第八十八師中將師長,獲贈寶鼎勛章。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中日之戰,孫率兵堅守閘北陣地達七十六日,并開第一槍還擊,日軍屢攻不下,傷亡慘重,乃廣播孫所屬八十八師為「可恨之敵」﹔其中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一役,正是孫所屬部隊,其悲壯犧牲的精神,令世界輿論紛紛動容。孫再被升充第七十二軍軍長,獲頒云麾勛章。
亿万光年一勇者
——本报专访黄埔一期孙元良将军之子秦汉
2004-06-16 09:36 本报特约记者 康烨
今年101岁的孙元良将军,是目前黄埔一期惟一健在者,现居台北天母。
1904年孙元良生于四川成都。1924年,时在北京大学预科学习的孙元良,听闻黄埔军校创立,遂投笔从戎,前往广州报考并获录取,编在学生第三队。19岁的孙元良,正式成为一名军人。
生命中的三次战役
毕业后,孙元良陆续在国民革军第一军第一师担任连、营长,期间参加了两次东征,并平定了滇桂军阀刘震寰、杨希闵的叛乱。其后孙元良担任第一团团长,在参加北伐期间于南昌一役失利后,前往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1期炮兵科。
返国未几,日本侵华战争开始。八年抗战中,孙元良曾打出最知名的三次战役。
1932年,“一·二八”上海淞沪战役爆发,孙元良当时任第二五九旅旅长,率部成功击败日军,确保了庙行镇。此役被当时国际间评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孙元良也因此战擢升第八十八师中将师长,获宝鼎勋章
1937年,“八一三”中日之战,孙率兵坚守闸北阵地达76日,日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乃广播孙所属八十八师为“可恨之敌”。当时八十八师主要任务是掩护大军退却,在坚守闸北、遮蔽敌人视线之计成功后,八十八师及友军才转进苏州河以南;但为显示抗日决心,孙元良留下一团断后,并择一据点四行仓库驻守抗战。
五二四团副团长谢晋元奉命率八百壮士,孤军死守;期间爱国女童军杨惠敏冒着生命危险,身系国旗,穿过枪林弹雨,将国旗成功献给英勇的守军。是役,孙元良再升第七十二军军长,获颁云麾勋章。
1944年底,日军攻占贵州独山,并意欲取距独山一百多公里的重庆,危急之下,孙元良奉命率先头部队仅900余人,将日军赶出贵州,收复独山、南丹等地,日军自贵州撤退,解了重庆之危。孙元良也因此役被绶予青天白日勋章。
1949年,孙元良到台湾后,既没有投身政治,也没有继续留在军旅,而是届龄退役后,就转而到日本做了几十年的生意:从一开始的餐饮业,到台湾成衣加工出口业,发达时转做成衣外销。回台湾后,就过着退休生活,不问世事。
晚年不提当年勇
由于孙将军年事已高,听力不佳,对外都是由其子、著名演员秦汉(原名孙祥钟)代为发言。
秦汉向《青年参考》记者说,孙元良将军是位相当慈爱的长者,非常喜欢小孩,“小的时候他最宠我了。每次在家里说故事,就一定要把我抱在他前头,和我们讲他喜欢的封神榜、西游记这样的古小说。”
秦汉介绍,他父亲不太和晚辈说过去参与的战事,“他不是一个提当年勇的人,许多他当年经历的事,都是我从书上找资料看来的。”
孙元良将军投身军旅的数十年间,正好是近代中国最动乱的时刻,他近距离地看到太多战争的血腥与不幸,深深了解战争的丑恶,却也在战争中,获得勋章,得到荣耀。“父亲本身并不好斗,他不喜欢战争,只是在对抗日本侵略中,恭逢其会而已。”秦汉对父亲数十年戎马征战下了批注。
孙元良身为台湾最资深的黄埔军校学长,但却鲜与两岸其他校友往来,这和其性格有关。“父亲有几位好友,但都不在了。”秦汉说:“他不喜欢交际应酬,虚耗精神,也不说废话,有要事才说,所以元气保持得很好。”
秦汉描述了孙元良将军身体状况:“我父亲九十岁之前就像个五六十岁的中年人一样,非常健康硬朗,走在马路和上楼梯都不要人扶,我扶他,他会用不经意的手法把我的手甩掉;他完全不觉得自己是个年纪大的人。”
秦汉说,孙将军目前和弟弟妹妹住在台北天母,每天有专人照顾,心境平和。
谈到父亲的人生观,秦汉有深刻的体认。“他是个十分豁达的人,不执着于眼前的事,人生广阔,永远从较高的角度看事情。就像他回忆录的书名一样,《亿万光年中的一瞬》。”
纪念黄埔建校80周年
两岸争抢老将军
(台北讯)中国将在黄埔建校80周年举办庆祝活动,并广邀3000名在台湾的黄埔军校校友参加,其中最受瞩目,并成为两岸争抢的主角,是目前台湾硕果仅存的黄埔一期校友孙元良将军。
101岁的孙元良,是著名影星秦汉的父亲。
黄埔1期的抗日老将军孙元良,即死守上海四海仓库的“八百壮士”部队长,是当今黄埔毕业、台湾“国军”最老的将军,被誉为“国之瑰宝”,如今住在台北,未领退休俸,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迄今未回过大陆。
据《时报周刊》报道,孙元良出生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籍贯四川成都,因遭逢动乱年代,19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放弃大学学业,投身刚成立的黄埔军校,29岁就干到中将师长职位。
但在政府撤退到台后,卸下军职,只有老一辈的将领才清楚,他曾是知名的抗日英雄。
根据《中国名人传》记述,孙元良对日抗战八年中,曾打出最知名的三次战役。1932年“一二八”上海中日之役,时任第259旅旅长的孙元良,率兵击败日军确保庙行镇。当时国际间评此役为“国军第一次击败日军的战役”,孙因此战擢升第88师中将师长,获赠宝鼎勋章。
1937年“八一三”中日之战,孙率兵坚守闸北阵地达76日,并开第一枪还击,日军屡攻不下,伤亡惨重,乃广播孙所属88师为“可恨之敌”;其中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一役,正是孙所属部队,其悲壮牺牲的精神,令世界舆论纷纷动容。孙再被升充第72军军长,获颁云麾勋章。
《联合早报》
光年一瞬忆沉浮
全球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一部历史巨片《南京大屠杀》在宁拍竣。首映式上,光头蓄须、略显憔悴的男一号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曾获台湾"金马奖"、原名孙祥钟的影视巨星秦汉。这位主演过多部琼瑶文艺片的小生一向以俊朗潇洒的外形、气质展示人前,此番改变戏路与份相,出演大屠杀中九死一生的幸存者,自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稍稍了解秦汉身世的人都知道, 由他饰演这一角色还另有一层深义:他的父亲一-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孙元良,半个多世纪前曾参加过惊心动魄的南京保卫战,也经历过危城沦陷的几十个日日夜夜。
孙元良祖籍浙江绍兴,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在兄弟六人中排行最末。父亲孙廷荣做过清廷知县,早年家境颇为优裕,有住宅五十亩、良田八十亩、不料辛亥年间城中巡防军发生哗变,孙家遭到劫掠,从此以后每况愈下。孙元良幼时蒙私塾教育,十八岁便告别故乡,到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就读,在轰轰烈烈的五四新思潮董陶影响下,成长为思想活跃、喜好交际的进步青年。他怀着对燕园名府人文气息的向往以及对蔡元培、胡适等博学大师的崇敬,兴冲冲赶投北大,可惜未能录取, 只好改入国立政法大学政治科修学。l914年初,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招生,孙元良闻讯后积极报名投考。亲朋好友中有人认为放弃求学机会去做"亡命之徒"是胸无大志的表现,劝他不要去,但孙决心已定。经国民党北京执行部负责人李大钊等人推选,他连闯上海初试和广州复试两关,被黄埔军校正式录取为一期学员,并被编在第三队之一区队。孙元良很快就适应了紧张的军事生活, 因表现良好还被校方选中押运苏俄军火。军校开学典礼上,他所在区队奉派为仪仗队,在大门口恭迎名誉校长孙中山先生,当队列中持枪敬礼的孙元良看见自己无限景仰的革命伟人来到时,激动地心如潮涌,止不住泪流满面。
在黄埔一期生中,孙元良文化程度较高,加之仪表堂堂、风度翻翻,所以颇得校长蒋介石青昧。他也自称''非常愿意醉听蒋校长的指示和训话", 同蒋的关系相当接近,是军校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的中干分子之一。三.二0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他坚决站在蒋氏一边,附和"共产党委搞暴动"的谣言,把国共分裂之责归咎于中共。1914年10月,黄埔师生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战斗,这也是孙元良平生所受第一次实战锻炼。毕业后他彼分配到军校教导二团第一连当党代表(后调任该团三连排长),随团参加第一次东征,并在攻打淡水时负伤;不久升任第一营一连上尉连长,历肃清滇桂军阀杨希闽、刘震寰之役。1926年7月,孙元良经顾祝同、邓演达、王柏龄等人推荐,被委为警卫团团长,不久使调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一团团长,同二团团长胡宗南、三团团长薛岳一道出师北伐。时年二十二岁的他,一帆风顺,前途无量。担任北伐战役总指挥的蒋介石,对自己亲手栽培出来的这批得意门生亦抱有厚望,不想出师以来嫡系第一军非但未让校长脸上贴金,反倒给他抹了一鼻子灰。黄埔高足孙元良此次更是"大失水准",奉新一役被上峰责为"不坚守阵地",致使南昌门户洞开,乃有败绩。南昌得而复失,蒋校长恼羞成怒, 既然罪魁祸首一-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和党代表缪斌逃匿不获,下面就该拿弟子孙元良开刀,以儆效尤并塞其责。蒋介石赶到前线,马上召集第一师及孙团作声色俱厉的训话:这次失败是我革命军最不荣誉的一件事,也是北伐史上最耻辱的一页……一团团长孙元良没得到命令便擅自退却,犯了革命军的连坐法。我们第一师从前是最光荣最有名誉的军队,现在被孙团长个人毁坏,难道我们还能容忍这种败类,不枪毙他吗?"言之凿凿,掷地有声,枪毙孙元良似乎已是板上钉钉。然而在黄埔重将刘峙、胡宗南等人"入情入理"的说辞下,派系之念、一己私情终于压倒了煌煌军法、森森军律一-蒋校长不仅网开一面。饶其不死,还资助他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炮兵科镀金深造,并在其辍学回国后重予启用,先后委以教导第一师野炮营营长、 陆军第二师七团团长、警卫军第一师一旅旅长等职。孙元良逢凶化吉,对有再造洪恩的蒋氏自然是感激涕零,竭诚以报。
1932年"一.二八"松沪抗战开始,张治中将军卒第五军支援孤军作战的十九路军,孙元良时任第五军八十七师二五九旅旅长,奉命领兵集结于南翔。 日军在吴淞、闸北地区久攻不下、 便将突破重点转向庙行镇一带, 庙行战况顿时吃紧。孙旅于危急关头赶去增援、 并会同宋希涤二六一旅及第八十八师夹击口军,使之在庙行遭到空前挫败。 中外报纸一致公认庙行战事之暴烈为开战以来仅有,所得战绩亦堪称沪战最高峰。积疲未苏,血衣犹湿,孙元良又亲赴所部五一七团团部,指挥该团在葛隆镇顽强抗敌,从而确保我军归路不断。《上海停战协议》签订后,孙元良因军功升任第八十八师副师长,并荣获宝鼎勋章(《国闻周报》1932年第九卷]35期"时人汇志"栏口对其事迹曾予以专门介绍),翌年又补升为第八十八师中将师长。 第八十七、八十八师可是蒋的嫡系主力。不仅待遇优厚、装备精良, 还专门配有德籍军事顾问, 战斗力较强,彼标榜为国民党的模范教导师。 孙在这两支部队里都担任过高级军官,已被蒋氏列为重点选拔的对象。正春风得意时,命运之神又同孙元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一一他因控贪污军款被押汉口。也许命中注定总有贵人相助,叔父孙震和军政部长何应钦各出三千元帮其偿还欠款,他获保出狱后居然官复原职,率八十八师这支中央军精锐力量,为贯彻蒋?quot;安内"政策,四处往来奔效:曾被派赴福建镇压反蒋抗日的十九路军,接着由闽入赣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并转赴安徽围堵红军抗日先谴队余部。1935年孙部奉蒋密令入四川万县驻防,参与吞并解决四川军阀刘湘部队的行动; 两广事变发生时,又入粤接应余汉谋倒戈,抄袭陈济棠后路。1936年 l1月,八十八师由京沪警备司令部张治中将军统辖,负责沪宁沿线的防务和战备训练。半年后日寇即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积极策划进攻上海,蒋介石为防不测,特派张治中部进驻上海郊区,孙师由无锡乘火车开到真如待命。孙元良曾在庙行抗倭,熟谙松沪地形,考虑到真如一带是一片平原,无险可扼,使当机立断指挥先头到达的二六二旅迅速向闸北地区推进,抢先占领闸北火车站--宝山路--八字桥--江湾路一线要地。该决断对整个淞沪战局的发展至关重要,若当时稍有迟疑,闸北轴心阵地就无法形成,淞沪战场形势就会完全改观。
1937年8月13日,孙师二六二旅五二三团与敌前哨部队在八字桥遭遇,历时三月之久的淞沪会战自此拉开序幕。孙元良指挥第八十八师攻占粤东中学、爱国女校等据点,向虹口口军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发起攻击。但日军援兵很快赶到,我军易攻为守,据闸北阵地整整76天而未使敌越雷池半步,不过全师亦损失严重,前后补充兵源达五、六次之多。第三战区副长官顾祝同原有意将该师留置闸北、分散据守村落据点,再相机展开游击,孙元良就战场实际状况具陈己见,不主张作无谓牺牲,而是选拔一支精锐部队择要固守一两个据点, 以期引起国联大会的注意。提议得到了顾长官的认同。
10月底,中国守军奉命撤出上海,孙元良率师向西转进,担当为大部队俺护断后之责,并把守卫闸北最后阵地的重任托付给所部五二四团,这才有了该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孤军据守四行仓库的惊世壮举。对于孙元良及所部的英勇表现、戏剧家田汉曾赋诗赞云:巨弹穿击望斜塔,疆场争夺血如花,环河抗日国艰苦,二月将军未过家。"孙元良因此役之功升为第七十二军中将军长,仍兼八十八师师长,后又得授国民政府云麾勋章,在其戎马生涯中写下了最为光辉荣耀的一笔。
中国守军刚从上海战场撤退到宁,敌寇使尾追而至。由于局势紧迫,没有充足时问布防,最初承担首都防御任务的八十八师连同三十六师、教导总队等都是久经血战的疲惫之师,整补未定,旋又投入保卫南京的战斗。孙元良也深知将有一场艰苦弄常的恶仗要打,虽知不可为也要勉力为之,战前他在金陵大学校外旷地阅兵时、就以庙行制孜的例子来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据布署,八十八师担任城南雨花台一带守备,此系我军在宁重要防御地点之一,也是敌人主攻方向之所在。l2月9日起,日军依战车、飞机、大炮之威,协同步兵向各城门复廓阵地不断施行猛攻,l2日正午雨花台左翼阵地全被炸毁,鬼子兵乘隙突破,将八十八师所在阵地尽数攻陷。孙部无法立足,纷纷向下关方向退却,经宋希濂戒严部队堵劝,孙元良率所剩二千余人仍回中华门附近作战。下午,中华门坚固的城墙在敌重炮轰击下石块乱飞,数处洞开、日寇由城垣缺口处峰拥而入,南京终告沦陷。孙师是役伤亡极大,所属二六二、二六四两旅旅长全部阵亡,团长伤亡过半,有十一名营长先后殉难,连、排长更是死伤殆尽,全师撤离南京时尚不足千人。危城既破,城内到处是人流涌动、拥挤践踏的惨状,孙元良乔装改扮混在金女大难民中间,躲藏一个多月才告逃离险境。1938年3月,辗转到达武汉的孙元良再度落难,蒋介石以有人告发他在上海军纪不好为由将其撤职查办,投监拘押达四十二天之久。据孙自己猜测,在沪时他曾拒绝帮助以宋子文为后台的上海税警总团,得罪了国舅, 乃有此难。后经张治中、顾祝同等高官力保获释,孙元良虽有重返军界之势,但牢狱之灾加上妻子亡故的沉重打击让他万念俱灰,萌生去国之意。他曾在狱中日记中写道:此事解决后,若再沉迷于军政界中,若蛆之钻粪不知其臭, 则真不可救药矣。"颇有痛定思痛、大彻大悟的味道。
1939年1月。孙元良在汉口警察局长方仲文等好友的帮助下, 以民生航业普通职员的身份,经香港去英、法、德、意等欧洲各国游历考察。1944年春,日军为扭转亚太战场上的不利态势,孤注一掷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由于消极避战,短短八个月内丧兵陷地,一溃千里;日军长驱直入,占领贵州重镇独山,令贵阳震动,重庆大哗。此时孙元良已归返军界效力,任第二十八集切军副总司令兼二十九军军长、在汤恩伯黔桂湘边区司令部指挥下参加桂柳作战。值此当口,他奉今率先头部队千余人由重庆火速驰援,一路长途中跋涉,逆水行舟般池挤过数十万败兵与难民,终于赶到都匀、独山一带截往日军,又会合主力部队收复独山、南丹等池,方使局势稳定下来。
国民政府特通令给予嘉奖,授之以"青天白口"勋章。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奉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之命出任常镇地区警备司令。由于刚刚接收,所谓常镇警备司令还不过是个空头司令、手下短兵少枪,军卒无几。为扩充力量,孙元良不惜招降纳叛,把大汉奸周佛海、刘明夏等人所辖伪军残余甚至一部分日军改编成卫戍部队,担当''剿匪"任务。 l946年6月,孙调任重庆警备司令,在此任上曾指挥军警镇压重庆学生''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爱国运动,国共和谈破裂后又通煤中共驻重庆代表团及新华杜工作人员离渝,并负责将有关人士遣送回延安。
三十年代初,孙元良的叔父、四川军阀孙震与另一军阀田颂尧争权失利后,以养病为名到沪,通过侄儿牵线投靠了蒋介石。蒋氏也不忘投桃报李,寻机撤了田颂尧的职,委任孙震为川军第四十一军军长。解放战争期问,老蒋察觉出孙震有保存实力的企图,便欲罢其兵权、拟另派人统辖孙部。孙震为避免军队彼蒋吃掉,同时继续保有对旧部的领导权,于是先奏一本,推荐侄子孙元良接替自己, 以求两全。蒋介石考虑到小孙毕竞出身黄埔嫡系,与川军原无大的瓜葛,于是顺水推舟,谕准此事。就这样,孙元良一跃而就第十六兵团司令高位,成为手持重兵的实力派人物,接管叔父军队后,孙元良仗着蒋、孙两大背景大搞贪污、冒领军饷和勒索、套购黄金等勾当、甚至把老蒋下发给兵团官兵的十万大洋也尽数装入私囊。川军地域观念浓厚、头目们碍于老孙的情面才不得已同小孙虚与委蛇,兵团内部明争暗斗,各怀异心,因此孙元良日子也不好过。
1948年l1月,十六兵团奉调开往徐、蚌,参加徐蚌会战(即著名的淮海战役),与邱清泉第二兵团、黄百韬第七兵团、黄维第十二兵团、李弥第十三兵团并列为淮海战场上国民党五大主力兵团,负责扼守三堡、九里山、霸王山等地。兵团司令孙元良兼徐州"剿匪"总司令部郑州前线指挥部副主任,下辖四十一、四十七、九十九军另有工兵团、重炮团、战车团等部队和一个快速纵队,总兵力约合十万。
大战打响不久,两黄兵团就相继被歼,徐州成了孤坟一座,徐州"剿匪"副总司令杜聿明指挥其余三个兵团弃城向西南永城方向逃窜,结果又在陈官庄附近彼我华东野战军重重包围。为保住老本,杜聿明于 l1月6日下令各兵团分头突围,孙元良传达完总部命今后唯恐中途有变,遂命令截断通信营所有电话线,电台停止收发报,还特别强调指挥部发来的电报一概不收。当晚6时,孙元良兵团率先向西摸黑突围,联络失灵、指挥混乱,该兵团前遇解放军跟踪追击,后遭其它兵团开枪阻截,狼狈至极,很快就瓦解殆尽了。包括两军正副军长、参谋长及各师师长在内的四万余名兵团官兵被俘,孙司令成了名副其实的光杆司令。这次他改扮成中尉副官,乘乱侥幸躲过解放军搜查,途中又化妆成农民逃到信阳火车站,打电话给河南省政府主席,请其电告蒋介石有关情况。次日、蒋侍从室转令其速到汉口,转机抵宁,孙元良经老蒋传见,很快又被打发到四川重建第十六兵团(改归孙震指挥),企图螳臂挡车,作最后一搏。然而在人民军队步步进逼的凌厉攻势面前,老孙搭乘卫立煌的专机先期逃台,小孙也不甘落后,忙着将贪污、卖房所得黄金款项存入国外银行,抓紧时问为自己营建退路;长官如此,广大官兵离心离德,状如散沙一1949年12月 16日,拼凑不满一年的新十六兵团由绥署副主任和兵团副司令策划,在四川宣布起义。孙元良惶惶然只身逃往台湾,从此结束其统兵生涯。
逃台后,孙震军权不在,只能担任顾问一类闲职,晚景颇为凄凉。落下"逃跑将军"恶名的孙元良也被老蒋弃之不用,精神郁闷地过着隐居生活。七十年代初,孙元良一度旅居日本、为谋生计曾自办开设了一个名曰''天福园'的面食店。1975年他重返台湾,定居高雄,在当地一家针织公司当董事长。 闲来无事。还著书立传,写有个人回忆录 《亿万光年中的一瞬》和《世界军事史》等书,聊以自慰。时光茬苒,人世沧桑,当年的起起落落、是是非非已如云烟逝去;当回首那段宠辱交织、毁誉掺半的人生历程,品味个中滋味、相信也只有孙元良本人才说得清、辨得明了。
秦漢老爸黃埔第一期
中共將在黃埔建校八十周年舉辦慶祝活動,並廣邀三千名在台的黃埔校友參加,其中最受矚目,並成為兩岸爭相搶人的主角,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黃埔一期校友孫元良將軍。
孫元良今年一○一歲,可說是台灣最老的將軍,目前隱居於台北天母。在國軍史頁上,從對日抗戰到國共戰爭,無役不與,形同一部活歷史﹔但長久來鮮少人知道,他竟是資深藝人秦漢的老爸,也是孫國豪的爺爺。
孫元良出生於一九○四年(清光緒三十年),籍貫四川成都,因遭逢動亂年代,十九歲響應國民政府號召,放棄大學學業,投身剛成立的黃埔軍校,二十九歲就幹到中將師長職位。但在政府撤退來台後,卸下軍職。也因如此,在國軍史籍上,他所留下的資料相當有限,只有老一輩的將領才清楚,他曾是知名的抗日英雄。
根據《中國名人傳》記述,孫元良對日抗戰八年中,曾打出最知名的三次戰役。一九三二年「一二八」上海中日之役,時任第二五九旅旅長孫元良,率兵擊敗日軍確保廟行鎮。當時國際間評此役為「國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孫因此戰擢升第八十八師中將師長,獲贈寶鼎勛章。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中日之戰,孫率兵堅守閘北陣地達七十六日,並開第一槍還擊,日軍屢攻不下,傷亡慘重,乃廣播孫所屬八十八師為「可恨之敵」﹔其中八百壯士死守上海四行倉庫一役,正是孫所屬部隊,其悲壯犧牲的精神,令世界輿論紛紛動容。孫再被升為第七十二軍軍長,獲頒雲麾勛章。
一九四四年,日軍攻陷獨山,有深入貴陽之勢。當時貴陽是戰時首都重慶的大門,孫時任湯恩伯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二十九軍長,奉令率九百名先頭部隊,對抗日軍師團,並收復獨山等要地,奠定對日抗戰勝利契機,獲頒青天白日勛章。
孫元良對日抗戰打出名號,又是目前台灣黃埔一期惟一在世的校友,黃埔建校八十周年慶,台灣、大陸兩地都爭相搶人舉辦活動,他無疑是最佳活廣告。但孫元良將軍卻一概回絕,他說:「我年事已長,在昔日同袍和部屬都相繼凋零後,幾乎和軍方斷絕消息。」
九十歲前都不算老
記者與秦漢談他老爸,秦漢說,老爸雖軍人出身,但來台後一點也不戀棧。他可是一路和蔣中正殺過來的,如果繼續留任,一定是上將退役,並受到政府的良好照顧﹔但他老爸卻選擇與別人走不同的路,連個退休俸也沒有。
「我記得全家退居來台後不久,父親就隻身前往日本做生意,那時候我才十歲。原本父親是做服飾方面的生意,因資金不足,後來以開小餐館為業,在日本一待將近十年。昔日的大將軍,大半輩子過著流落異鄉的生活,等到回到高雄加工出口區做成衣之後,才正式在台灣定居。」秦漢回憶,印象中的父親,為國為家,很少與家人相聚,等到父親回來,他已在演藝圈內發展。
秦漢還記得,為了是否要參加電影演出,他哥哥曾寫信詢問老爸意見,老爸回覆說:「行行出狀元。」一點也沒有軍人老舊頑固的思想。也因為父親的鼓勵,秦漢在七十年代愛情文藝片當道時,走過「二秦二林」風光年代,成為台灣女性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也因為個人精湛演技,至今仍走紅兩岸三地。
秦漢說,他是在父親老了之後才有時間在拍片之餘和父親真正相處,不過在他眼中,父親在九十歲之前都不算老,那時候跟他外出,「老爸走路都比我快」,身體相當硬朗,未有任何病痛﹔一直到有次身體長了環狀皰疹,在老爸疏忽、堅持不看醫生的情況下,才嚴重住院。這一場病,讓父親逐漸顯露老態,但偶爾外出,走在街上仍不用兒女扶持。
拍摄时用真家伙 秦汉拍戏砸了无价紫砂壶
9-16-2004, 由著名演员秦汉主演的我国首部反映紫砂文化的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正在扬州紧锣密鼓拍摄,还有一个月将杀青。据悉,由于剧中用做道具的紫砂壶全部都是由当地国家级壶艺大师亲手制作的,每把壶都价值不菲。不过,昨天记者从剧组获悉,在前几天的拍摄中一把估价数十万元的阴阳太极壶不慎被损。
这么多价值连城的名壶,难怪秦汉爱不释手
道具壶价值千万说起《紫玉金砂》这部戏,还真得提提宜兴市政府,为了电视剧的拍 今日焦摄质量,他们发动了当地著名壶艺大师为这部戏制作了总价值大约
上千万元的道具壶。将来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看到的不论演员手中还是在某处摆放的都是货真价实的“真家伙”。而说起壶艺大师吕尧臣在宜兴当地乃至壶艺界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国家一级工艺大师他亲手制作的每把壶都最低价值十万元,高者可达几十万元,而剧中一把“阴阳太极壶”更是壶中极品。据介绍,平时为了“伺候”这些宝贝,尤其是秦汉等演员为了剧情需要经常把玩的几把壶,剧组专门安排了一位工作人员每天提着一个大箱子,等到开拍时才将壶提心吊胆地拿出来放在桌上。拍摄完之后,又赶紧放回原处。
“阴阳太极壶”不慎被损
前不久,在拍摄一出戏时,道具师为了突出这把“阴阳太极壶”泡茶时香气缭绕的神韵,于是特意制作了一个特殊的喷雾道具,尽管小心翼翼可是在拍摄过程中还是出事了。据介绍,当天在拍摄时,道具师把喷雾器放在“阴阳太极壶”的背后,由于喷雾的气流过大,不小心一下子将壶盖吹起来掉到地上。这场景,秦汉等在场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全都傻眼了。“阴阳太极壶”由一阴一阳两把壶组成,必须保证两把壶完好无缺才能卖出个好价钱。因为没有上市出售,没法进行估价,不过作为吕大师作品中的极品,价值绝对不会是个小数。好在最后发现只把壶盖的边缘摔破了,不过这已经给这把极品壶的估价大打折扣了。
壶盖摔破了总得给道具提供方宜兴市政府以及吕大师一个交待,剧组在协商之后最终决定,在电视剧杀青之后将安排一个拍卖会。届时,将把剧中部分道具包括这把“阴阳太极壶”进行拍卖。
为出精品停拍一个半月按照拍摄进程,现在已经到了杀青的日子,可是为什么还要在一个月之后才拍完?据了解,此前一直在好莱坞奋战了多年的年轻导演胡雪华,已经习惯了美国式的拍摄方式。在美国,作为导演,他只是整个影视制作流程的一个环节,而在内地作为导演事无巨细他几乎都要过问,他没想到在国内拍戏会这么累。于是,由于心力交瘁不得不停止工作。另外,胡雪华也认为既然是第一次回国拍电视剧,一定要拿出个像样儿的精品来。于是,演员和工作人员放假回家,编剧继续修改和完善剧本,一晃就是一个月。据了解,在拍摄过程中一下子停止一个月拍摄的从前还没有过先例。(北京娱乐信报 记者张学军)
紫玉金砂秦汉首演坏人不谈爱情
大型电视连续剧《紫玉金砂》正在江苏省宜兴市酣拍,因为该剧有史以来首次涉足紫砂陶文化、茶文化、壶文化,同时又聚集多位文学、影视、美术、收藏界著名人士而备受关注。特别是台湾著名演员秦汉的加盟更使得该剧聚焦各方眼球,昨天,在拍摄现场,身穿20世纪20年代打扮的秦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品评文艺片三女搭档
刘雪华拍戏吃大蒜太坏!
林凤娇让香港人“抢”走可惜!
当年的秦汉搭档比较多的应该主要是电视剧搭档刘雪华,以及两个电影搭档林凤娇、林青霞。因为和刘雪华搭档的电视剧比较多,所以对这位美女秦汉谈起来比较轻松而且记忆尤深。秦汉笑着说:“刘雪华这个人很坏!每一次我们拍吻戏之前,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我总是又漱口又刷牙。可是到时候却发现她竟然临时吃大蒜!你说她坏不坏。”对于林凤娇,秦汉赞不绝口:“她是个非常出色的演技派演员,是我一个非常好的搭档,不过后来嫁给了成龙,让香港人‘抢’走了,非常可惜。”很多人提起秦汉,自然会想到林青霞。由于两人当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秦汉在这个问题上就避开了:“这个问题还是不谈了吧……”
新戏
首次改型演“坏人”不谈爱情
和以往在电影中人们看到的英俊飘逸的青年小生不同,在《紫玉金砂》中秦汉扮演一个利欲熏心极力想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的紫砂壶玩家潘四爷。要说这是一个“坏人”,秦汉也不认同,他说这应当是一个更真实的人物。
对于以往以恩恩爱爱为主旋律的爱情文艺片,秦汉自称很早就想演一个打破自己原来形象的角色了。不久前他在新加坡刚刚尝试着拍了一部喜剧片,已经让大家见识了他的另一面,此番应当说又是一个新面孔。秦汉说这部电视剧自己是没有爱情的角色:“潘四爷只喜欢紫砂壶,不喜欢女人,有一种逆反的心理,演起来很爽,这对我来说应当是个考验。”
现在一年只拍一到两部电视剧的秦汉向记者透露,他现在的接戏标准是:首先这个戏的剧情比较吸引自己。其次角色戏份要重,要过瘾。第三是要选择一个好的创作群体、导演以及剧组都是要拍出精品的人。另外,就是和他以往文艺片的角色不同,比如说角色比较新鲜比较富有挑战性。
爱上壶艺手中壶都是大师精品
宜兴是紫砂艺术的胜地,当然这里也出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前几乎没怎么接触过壶艺这门艺术的秦汉自称两个月来在大师的指点下长进很快。
秦汉手中的壶光滑精巧,一眼就能看出是件极品。秦汉说:“能做出这样的作品,除了要有精良的技艺之外,而且和人的气质、做人的修养有很大关系。这把壶手感细腻,曲线优美,摸上去像是人体的肌肤。”秦汉介绍,因为每把壶都非常珍贵,因此在拍戏过程中大家都小心翼翼,有时甚至端着壶的手都在不停地颤抖。
除了演戏,秦汉最大爱好是打篮球。刚到剧组,知道他有这个爱好的导演胡雪桦就叫人买了一个篮球送给秦汉。而片场附近的篮球场的篮板上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铁圈儿,喜欢听篮球落篮时声音的秦汉就亲自到商店里买来篮网装上,拍戏的闲暇,他就常去场上跑动跑动。秦汉说:“现在年龄大了,整场已经打不下来了,只好打半场,而且是三对三的规模。在台湾影视圈,有一个明星篮球队,我是队长,队里全是影视圈里年轻人,当然也有寇世勋这样的老队员。为了锻炼方便,不管到哪儿,我总是随身带着篮球鞋。”
保养之术涂中年妇女专用重油
年近六旬的秦汉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20岁左右,除了坚持打篮球锻炼身体之外,他很注重皮肤的保养。他说:“在北方拍戏,皮肤很容易干燥。所以我总是随身带着一种资生堂生产的重油,经常涂在脸上,这种重油是专门为中年妇女用的。”随后秦汉笑着说:“我干吗要为资生堂做广告,他们又不给我广告费。”
琼瑶
告别琼瑶因投入太多心力交瘁
秦汉第一次拍摄的电视剧就是琼瑶的《几度夕阳红》,当时一直在拍电影的秦汉很犹豫,但拍完之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就一发不可收。秦汉说:“我和琼瑶有缘分,也记不清我到底演了她多少戏。不过后来我越来越感到拍琼瑶的戏太累了,《海鸥飞处彩云飞》之后,由于每部戏都投入感情太多,当时我已经心力交瘁了。于是,在这部电视剧后,我觉得我再也不能演她的戏了,就和琼瑶说再见了。”
改名“秦汉”从此一路走红
秦汉原名孙祥仲,从艺后他给自己起了好几个艺名,“康凯”、“孙戈”……但一直没红起来。最后在一位导演的建议下开始用“秦汉”这名字,取自“秦时明月汉时关”,没想到从此以后,就火起来了。
远离现实几十年也没什么长进
从当年的英俊小生到如今的中年人,秦汉自称自己的生活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化。秦汉说:“有时候我在想,我这个人也不怎么长进。我年纪也不小了,可是现在搞的玩意儿和十几二十几岁时没什么变化,可能是一直生活在演艺圈拍戏做演员,和真实的现实生活没有什么接触的原因。演员总经常变换角色,其实演员的生活圈子非常狭小,每天都只是面对着导演和剧组等一些和自己相关的那群人,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原来一直演文艺片,后来突然演长辈,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演,好在我的心态还算年轻。”
Go to the next news p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