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斗栱,是由「斗」形的方塊以及「拱」形的橫木組合而成(圖一)。一組的斗栱又可與另一組的斗栱組合,一層疊一層,形成一個非常龐大的架構(圖二、三)。它早在公元前七世紀已有古籍記載,漢代墓穴入口前的門闕、墓中的彩畫雕刻已見其影,唐以後已經發展得非常成熟。 其主要功用有兩種。第一,是能夠將屋頂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因為一座建築的屋頂上鋪滿瓦片,又有吻獸等裝飾,就以紫禁城中太和殿為例,單是其吻獸重達四點三噸,所以需要斗栱將屋頂的重量平均分散。 第二就是用來挑出屋頂的屋檐。屋檐是屋頂邊緣翹起的部分,使屋頂線條變成曲線,一來能減輕屋頂給人的沉重感,另一方面,在下雨時能將雨水排得更遠,避免雨水弄濕屋身。但屋檐是伸出牆外,故必需有東西來支撐,斗栱就是就樣的東東,它一層疊一層,出檐要多遠有多遠,而在宋代開始,斗栱就有統一的尺寸,稱為「材」,且分為八個等級,是根據建築的性質、規模而選擇,然後靠斗栱的尺寸計算出其他建築構件的尺寸。 而後來建築材料和技術有所進步,出檐不需太深遠,斗栱亦隨之而縮小,而成為一種裝飾性的構件。
|
||||||
回首頁 ′建築概述 ′建築結構 ′ 建築藝術 ′宮殿建築 ′友站連結 最近更新日期是2001年06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