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一飛沖天﹝諷諫﹞
戰國時代,齊威王﹝名因齊﹞在位時,喜歡聽隱語﹝迂迴而言,不直接說明正意的話叫隱語﹞,喜愛荒淫逸樂,喜好整夜飲酒,不理國事。政務交給眾卿大夫隨意處理,以致朝綱紊亂。諸侯都來侵略,國家危殆,覆亡幾乎是時間早晚而已。左右的人,都不敢進言勸阻。
齊國有位辯士淳于髡﹝淳于是複姓,讀為純如昆﹞,博聞強記,滑稽多智,便想用隱喻來說動他。
淳于髡問齊威王道:「我們國裡,有隻大鳥,棲息在朝廷上,三年了,既不飛,也不叫。大王可知道這鳥為甚麼這樣嗎?」
齊威王聽懂了話裡的隱藏意義,也用隱語回答說:「這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於是他罷飲撤樂,上朝傳令,召見縣長郡守等七十二名官員,親自評審功過。獎了一個人﹝賞了那賢能的即墨大夫﹞,殺了一個人﹝烹了那不肖的阿邑大夫﹞,政治清明了。又帶兵出征奮戰,鄰國諸侯,都十分驚怕,把侵佔的土地都歸還了齊國。他的威名重振,震懾了三十六年。
【原文附參】: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飛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見:《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另文錄參之一】:楚莊王蒞政,三年不治,而好隱戲。社稷危,國將亡。士慶問左右群臣曰:王蒞政三年不治,而好隱戲。社稷危,國將亡,捐不入諫?左右曰:子其入矣。士慶入,再拜而進曰:隱有大鳥,來止南山之陽,三年不飛不鳴,不審其故何也?王曰:子其去矣,寡人知之矣。士慶曰:願聞其說。王曰:此鳥不飛,以長羽翼;不鳴,以觀群臣之慝。是鳥雖不飛,飛必沖天。雖不鳴,鳴必驚人。士慶首曰:所願聞已。王大悅士慶之問,而拜之以為令尹,授之相印。﹝見:漢、劉向:《新序》、卷二、雜事第二﹞
【另文錄參之二】:楚莊王即位,三年不出號令。日夜為樂,令國中曰:有敢進諫者,死無赦。伍舉入諫,莊王左抱鄭姬,右擁越女,坐鐘鼓之間。伍舉曰:願有進隱。曰:有鳥在於阜,三年不飛不鳴,是何鳥也?莊王曰: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舉退矣,吾知之矣。居數月,淫益甚。大夫蘇從乃入諫。王曰:若不聞令乎?對曰:殺身以明君,臣之願也。於是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悅。﹝見:《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編者私語】:本篇引述原文三段,人地相異而事例卻同。司馬遷是曠世史家,一飛沖天卻也兩見於《史記》,一在《滑稽列傳》,淳于髡勸齊威王;一列《楚世家》,士慶諫楚莊王。諒係一事而重複入書也。要須合而觀之,以知吾人都有潛能,只待如何適時激發而已。大凡能說隱語、能聽懂隱語、又能以隱語回應的人,其智商都高人一等,只是未遇到適當的時機吧了。齊楚之君,沉湎於逸樂,經過了三年,樂也樂煩了。收心來走正路,表現必然不錯,因為他們本就不是糊塗人。今天社會上沉湎的人不少,湎於色、湎於酒、湎於賭、湎於權勢名利,都需要有適當的人來喚醒和點破。所難者:進言的人不容易找到,勸動的話不容易說對;固執的人不容易接受,墮落的人不容易警醒。淳于髡、士慶、伍舉之譬喻高矣;齊威王、楚莊王之氣量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