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與依斯蘭教
摘自: 天主教史 -- 卷二 (光啟出版社)
│阿拉伯民族│穆罕默德│可蘭經│依斯蘭教的出征│戰爭的後果│
公元第七世紀,依斯蘭教(即回教)由近東阿拉伯崛起,在天主教以及世界的歷史上掀起了極重大的波瀾,即在今日它也不失為強大宗教勢力之一。
阿拉伯半島位於紅海,波斯灣及印度洋之間,面積幾等於中國五分之一,但大部份均屬於沙漠不毛之地,氣候異常炎熱,只有少數生草木的幾塊綠洲點綴於周邊而已。
阿拉伯人同猶太人一樣,同屬閃族(或稱塞姆族);他們自稱是亞巴郎的兒子伊斯瑪(Ismael)的後代。當六世紀時,西部紅海岸邊幾座城市的居民,開始經營商業和工業,但絕大多數的人卻度著遊牧的生活。他們酷嗜曠野的自由生活,愛搶劫和戰爭的擄獲品,但極恨以謊言或詐騙達成的偷竊,且極愛榮耀和信用,憎惡一切羈縻約束,愛好詩歌:這就是阿拉伯人的特性。
當第六世紀時,有些阿拉伯人保持著一神的信仰;有的受了猶太教或天主教的影響;但大多數卻崇拜偶像的。每一個部落敬禮自己的神祇,和一些鬼怪精靈,善的或是惡的。在阿拉伯宗教和朝聖的中心─麥加(Mecca)城中有一個聖地名叫卡巴(Kaaba 其意為方),即一方形石屋,屋中有三百六十個民族的偶像和一塊黑石,據說那塊黑石是從天上落下來的。
穆罕默德(Mahomet)在五七零和五八零之間生於麥加,是一位宗教的改革者,他將阿拉伯的多神教改為一神教,為今日世界大宗教之一 。約在他出生時父親便故去,由一位叔伯行的父執養成人。他起先過的是阿拉伯人的冒險生活,隨同別人去經營商業,旅行的地方不少。後在一富孀卡第查(Kadida)家中傭工。因他面目姣好,竟與富孀所戀而和她結婚,且生一女,穆氏賦性好默思獨居。他自言某次在山中退思時,蒙天使嘉俾厄爾顯現,受命作阿拉(Allah)神的先知。所以伊斯蘭教主要的信條是『阿拉以外別無他神,而穆罕默德是祂的先知。』不久他便公開宣道。這個新創的宗教要人棄絕一切偶像的崇拜,激起了麥加城居民的激烈反對。他為保全性命,同自己的信徒逃至麥地那(Medina)城(公元六二二年)。這次逃亡(回教徒名為黑蚩拉Hegira)便成為回教的紀元。
穆罕默德決定以麥加為這新宗教的中心,但除以武力攫取外便無他法;於是他便建立了一支軍隊麥加進攻,竟一而將它佔領;他便把卡巴方屋內所有的偶像全部搗毀,只留下了那塊黑石。穆氏於六三二年去世,去世時阿拉伯全部己信奉回教。他的信徒謹遵他以劍傳教的遺訓,遂逐漸把阿拉伯所有的部落一一征服,勒令信奉伊斯蘭教。
關於穆罕默德的人格,至今仍是一個謎;對於他所說的『異象』,聚訟紛紜:是些精神病態的結果?抑或是自我暗示?莫衷一是。但至少最初他似乎深信自己受了神的指示,並無意騙人;於是便毅然去實現他的使命。
回教的教義載在可蘭經(Koran)內。穆罕默德是一個文盲,不會書寫,但他天賦的口才很大,且富有詩意。當他口授那些『神示』時,門人便立即寫在手下所有的一切物件上,像甚麼棕櫚葉啦,羊骨啦等等,或者把它們牢牢地記住;在他死後加以整理,用富有比喻和詩意的當時口語編輯成書,那就是可蘭經,回教徒尊之為聖經;所以它是宗教的經典,同時又是國家的法典。
可蘭經上的道理,一部份抄襲猶太教,一部份採自基督宗教的一性論:基本的教義是嚴格的一神論,就是信仰全能而又慈悲的惟一真神阿拉(Allah)。阿拉先藉太先知諾厄、亞巴郎、梅瑟(摩西)、達味(大衛)等先知和童貞瑪利亞的兒子耶穌教訓了人類。穆罕默德是最後也是最大的一位先知。善人在來世接受天堂的賞報,惡人將受地獄的酷刑。不過穆氏所描述的天堂為一個樂園,善人在其中能與永遠青春的天女結為夫婦;這種詩意濃厚兼具肉感的描寫,適足以引誘庸俗的信徒,為高尚的人他也許給了能享見阿拉的幸福。
可蘭經在簡明的教義外,也載有嚴格的誠命和道德:每日當祈禱五次,並行規定的沐浴,每年禁食一月,即自日出至日落不得進食;禁止豬肉和發過酵的飲料(酒)。它也命令賙濟貧窮,教徒當彼此互助;禁止姦淫,卻准許多妻制,但妻不得起過四名,妾不在內。為宣傳伊斯蘭教,以武力功擊不信從的人,視為宗教的一種手段:他們稱之為『聖戰』;為聖戰而死的人必升天堂。
在這新創的宗教中,一切都適合阿拉伯人的風俗傳統:信條簡單,道德也不嚴格;這是穆罕默德冶政治和宗教於一爐的技術。聖戰的誡命,也與他們好戰和劫掠的嗜好相適應。基督背負了十字架,伊斯蘭卻來帶戰爭。阿拉伯人以宗教的狂熱從事聖戰,騎上快馬,便去出征;以閃電的速度組成了阿拉伯帝國。
他們最先面對的敵人,是波斯和拜占庭帝國;這兩個帝國正因宗教的爭執和內戰而積弱不堪。首當其鋒的是敘利亞,被圍的耶路撒冷經過長期的扺抗後,終於六三八年投降。穆罕默德死後十年,阿拉伯將波斯,敘利亞及埃及一一征服,國境東面展至印度;四十年後復驅軍西進佔領北非。公元七一一年,渡過宜布羅陀海峽,兩年之間便消滅西哥德王國,佔領了西班牙半島;只有少數教友逃入西北山中,未向阿拉伯人稱臣。公元七一七年他們以龐大的艦隊圍攻君士坦丁堡帝都,但該城在英勇的皇帝良三世指揮之下,頑強扺抗,使其蒙受重大捐失而退。在西部的一股跨過北里牛斯山,進至法蘭克中部;公元七三二年─正是穆罕默德逝世的百年,在波亞疊(Poitiers)城附近,與法蘭克王的宮中執政查理瑪特爾(Charles Martel)大戰,結果戰敗,被迫退卻:這是一次決定性的戰爭,使伊斯蘭教之發展自此被遏止於里牛斯山之南。
凡阿拉伯人所佔領之地,如敘利亞、波斯、埃及以及北非等,基督宗教均逐漸消滅,並非由於全數被殺,及因階級降低,被迫交納特種賦稅,亦不得任政府官職之故,公元第八世紀,非洲的教友如不改奉回教,便被放逐;於是主教區大部份消滅,教友的生活也漸被窒息。
只有西班牙例外;一方面因為教友們的處境尚不甚悲慘,一方面他們常保持著被解救的望;逃往北部的教友始終未被阿拉伯人征服。公元第九世紀,西班牙人開始所謂『反攻』(Recomquista),逐漸收復被侵略者所佔領的失地,最重要的是爭取宗教的自由。這項收復失地的鬥爭,直至一四九二年哥倫布尋獲美洲時始告全部成功。
然而回教的侵略對教會所造成的惡劣後果,比使她喪失奉教國家更慘;那就是給教會樹立了一道鐵柵,阻止她發展。自此以後,地中海以東和以南,自君士坦丁堡至西班牙,均被回教徒佔領而成其勢力範圍;不但回教徒歸化甚難,天主教的傳教士也不能穿過其鐵柵而向非亞二洲發展。直至十六世紀,航海術進步,尋獲新地,始得繞過此鐵柵去傳教:聖教會的傳播被阻遏了八世紀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