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先生為鄭文龍先生高足,並在香港傳授永春白鶴拳及撰寫武術文章。
(1) 漳州永春白鶴拳傳承略
漳州一帶流行的白鶴拳,源自永春白鶴拳祖庭永春縣。
清朝末年,永春人張聰攜獨生女香娘由永春縣遷居漳州市,隱姓埋名在北廟塔腳庵一家香燭店中當製香師傅,人稱「聰師」。時店中有個年輕伙計楊華,資質聰慧、勤 勞好學,為人厚道,經過多年的觀察,張聰覺得楊華是習武的材料,日後必能將永春白鶴拳發揚光大,遂將永春白鶴拳加以傳授。楊華苦練不輟,又能舉一反三,數年間技藝大進,對「聰師」執禮甚恭,聰師見他真誠孝敬,乃招贅為婿,並改為張姓以繼「香火」。聰師悉心將永春鶴拳授之,不數年盡得鶴拳精髓。
一九二零年張楊華繼聰師之遺志,致力發揚永春白鶴拳,創立「捷元堂」武館,人們尊稱他為「獎師」。一九二五年應聘主教龍溪國術館,一九二九年任教岳口、古塘國術館,一九三二年主持中山待御港國術館。一九四四年逝世,亨年七十四歲。
獎師一生傳人無數,漳州、龍岩、角碼等地的永春白鶴拳均出其門下,其傳人在全國、全省以及地區、縣的賽事中均獲得十分驕人的成績。
漳州永春白鶴拳自張聰傳入後,經獎師發揚光大,它雖是源自永春祖庭,但是在技法上卻有所差異。一方面是獎師在傳授拳術時採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門生個性、 身形有別,授予不同的拳法,加上不少生徒帶藝投師,原先已習有其他拳種,再隨獎師習藝,自然也會把原先的拳術滲雜其中,故此現時流行在漳州一帶的永春白鶴拳與永春縣的永春白鶴拳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然而,即使彼此在形式、套路、技術有所差異,它們都還是秉承方七娘、曾四、鄭禮等前人傳下來的技、理、法,保持著鶴拳的傳統基本要求,如古拳譜說的:「夫拳者歷代以來,許多種樣,各說俱言一理,唯筋骨正直,出力接續,謂正祖矣。苟其身不正,三十六骨節,七十二筋氣,無一齊出力,此乃非祖之拳,其拳不足論也!」
先師鄭文龍傳下來的永春白鶴拳與現時漳州一帶的又有所不同。先師先授業於獎師門下,又獲永春「梳頭師」授予祖庭技藝,兼收並蓄、共冶一爐,形成既有共同的技法,又有不同的理路。先師最重視基本功法的訓練,基本功又分有動功和靜功兩種,動功以「三戰」(又稱拳祖)為主,靜功以「樁法」為重,進而有多種功力訓練方法,先師傳下來的套路不多,簡約精巧,實而不華。
永春白鶴拳雖因各種客觀因素而有所衍化,然而它們都保持著「以鶴為形、以形為拳、輕盈靈巧、形神兼備」的傳統風格。
(2) 先師鄭文龍傳略
先師鄭文龍(一九一一年至一九八四年)福建省漳州市人。自幼酷愛武術,其父見其性好武,年未及冠即延聘武師授以拳術,不數年技藝大進。稍長蒙龍溪國術館永春 白鶴拳大師張揚華(獎師)收為弟子,專修永春白鶴拳術。年十八,獲獎師許其登堂入室,協助國術館教務,自是在武林中漸露頭角。先師並不以此自滿,仍朝夕鑽 研,風雨不輟,到處尋師訪友,切磋觀摩,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聞同門前輩永春「梳頭師」一手永春鶴拳已臻化境,獲獎師首肯,禮聘來家傳技,三年間盡得鶴拳精髓。
一九三二年先師代表龍溪國術館參加全縣國術比賽,技壓群雄,勇奪冠軍,於是聲名鵲起。越兩年再獲福建省第五行政區國術賽第一名,從此奠定了先師在八閩武林的聲譽。先師雖已有聲武林,猶能飲水思源,亟謀「前傳後教」,宣揚本門武術,以報師恩。應閩南、閩西各地聘為教席,致力發揚光大永春白鶴拳術。
五十年代初,為了更好發揚永春鶴拳,先師毅然離開根基已固的故鄉,組織了一支實力雄厚的武術隊伍「福建少林國術團」,到處宣揚永春鶴拳。國術團的足跡遍及閩南、閩西以及潮州、汕頭、海豐、陸豐、惠州等地,以高超的永春白鶴拳術和精湛的少林醫術,飲譽一時。
一九五七年,先師南來香江,以跌打醫術懸壼濟世,然閩省鄉親,潮汕人士,慕名仰範,登門求技者不絕於途,先師以盛情難卻,只在醫餘擇人而授。及至一九六九年,登門請求教益者日益增多,遂在北角英皇道設館,公開教授拳術,館名「福建少林永春白鶴拳社」。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第一間福建少林拳館,也是唯一的一間。
先師雖身懷絕藝,然為人謙恭有禮,從未以武驕人或恃技凌人,其個性木納寡言又不善交際,只默默傳技,非熟人故友甚少知其身懷絕藝,先師一生授徒無數,不限傳授健體防身之技藝,尤重武德,諄諄訓誡生徒:習拳必須講求為人處世之道,寬恕容忍之德。不許生徒恃技滋事,故此在港之生徒從無作奸犯科之舉,稱譽武林。
先師一生對永春白鶴拳術不離不棄,精研不輟,技法已臻化境,最善指掌功夫。二十載春風化雨,三十年默默耕耘,在港九播下了永春白鶴拳的種子,生徒遍佈港九及東南亞各地,誠一代宗師!
(3) 三戰
福建鶴拳與其他福建南少林拳法一樣,以「三戰」為基本功的組合訓練,拳諺有稱:「三戰為萬法之始,入門之基」。所謂「三戰」,意即頭正、身正、步正。通過「三戰」的練習,達到動作的規範。
鶴拳古譜說:「教徒之法必以三戰為先,端正為務,然後練其手足相應,兩骨出力一氣串出,此「沉」一字也。「沉」乃是三骨串插推叫身力,呼吸出勢,威如虎,非人可比也。」
「三戰」動作簡單,內容則至精至微,包含著鶴拳的技、理、法,為不可或缺的一個功力訓練組合。先師時時告誡我們說:「練拳三戰起,三戰練到死。」、「三戰比起什麼補品都要補,只要練好三戰,百病不侵,益壽延年。」
「鶴拳理法述要」說:「練拳要先知理法,初用功以輕柔為主,呼吸清徐,意氣下沉,步馬寬柔,腰腿靈活,肩沉肘墜,池吞田吐。次則舒背運氣,神靜志閑,關節柔綿,丹田充實,浮沉伸縮得宜,寬緊緩急相應」。
練習三戰要求做到:
一) 頭項提正、貫串呼應: 練拳時,頭項要挺拔起來,頭用意向上頂,下頦內收,頭頂好像戴上一頂石帽子。頭項能夠挺拔起來,就有上下相引之力,沒有頭項的挺拔,上下力就無法連通貫 串。「挺拔」並不是隨便抬抬頭、擰擰頸,「挺拔」在意不在動作形態,拳經有謂:「是以頭頂出力,能靜不能動,如戴千斤之勢」。頭項挺拔,「腦後大拇筋與諸 龍骨串落,腰中盡尾骨,與腿頭足掌心相呼相應」,這樣,就有上下相引力。當然,頭為一身之主,它是整個身體的「首領」,也就是由頭領起全身上下之力。除了 頭足相叫應外,掌心與丹田、脅腹,拇指與背、腰、腿,尾指與頭頂、腰足等等也要有互相呼應之意,才能做到一動無有不動,「全身練成一塊」的「整體力」。
二) 沉肩墜肘、緊守心胸:頭項挺拔,雙肩自然放鬆沉落,有挑千斤重擔之意,兩肘下墜內夾,腋下不可夾死,肘尖不可貼脅,應有一個拳頭大的空間,以利勁力能來能去,出入自然舒適。胸部放鬆,胸部肌肉一緊張,氣必上浮。沉肩守胸,可增大肺活量,挺胸擠背必得其反。
三) 兩手昭陽、吞吐節力: 雙手沉肩、墜肘、坐腕成「昭陽手」,分成三節,肩至肘為內節(根節),肘關節為中節,腕關節為尾節,要做到內節如鐵一般堅實,與肩身成一整體;中節吞墜, 尾節如膠如漆,靈活多變。雙手來去出力發勁,出手時吐氣(吐),收手時吸氣(吞),一吞一吐互相配合無間,堅持「中門不讓,子午不離」。練習時與肩、頭、 背、胯、膝要貫串一氣,互相呼應,如有橡筋互相牽引、拉扯,吞肩坐節(墜肘),發胛力,勁達指尖。出手時節中隨身與胯同向,不可縮入開出,手節對膝,承接 全身各處之力。
四)前三後七、不丁不八: 三戰的基本功訓練,以「不丁不八」三戰馬為主。鶴拳馬步要求「四點金落地」,雙腳十指抓緊地面,而膝頭則靈活機動微微上提,步法視勢變而動,如水無定勢, 進退如在爛泥中走動,腳掌與腿、胯、腰、肩配合,上沉下頂,與頭項聯成一個整體,做到「全身發力齊動」。進退時不可貪前失後,腳掌心與手掌心要互相叫應貫 連。身勢要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做到拳經說的「步步接身勢而出,戰出指定無響步之聲」、「前足作後足,後足作前足,進退必當頭腦、肩 背、腰中、臀內一齊,平直不可反出曲入」。
五) 呼吸注氣、丹田發勁:鶴拳的呼吸以自然舒適為合,吞吸吐呼,它的呼吸聲由丹田發出,如果聲由咽喉出,聲音鬆散,必定是「中氣受郁,五肢不能接續」,也即是說未能做到氣沉丹田,挺拔叫應。如果頭項提正,胸部舒展,中氣暢順,丹田氣滿,則能提腸束氣,就能以內勁發出。
三戰的頭、身、手、腳四種力勢的吞吐浮沉訓練,緊密配合著呼吸發勁、進退步法、勁力來去、上下貫串、手腳協調,它概括了鶴拳的技、理、法。三戰易學難精,必 須信心、苦心加恆心毅力,論年不論月,要練到手腳協調叫應,上下貫串和順,配合呼吸發勁,做到「身動如山飛,氣脹似海溢」。
鶴拳經有謂:「學者苦心勤練,論年不論月,舉手行步,五肢歸接中肢,雖手足動如車輪,而身能靜如鐵柱,手能硬如鐵枝,兩足落地,步步生根,任遷不散,可見真成實力活力,愈出愈奇,豈有不盡善盡美哉!」
(4) 五行相生相剋論
世人談論拳術,常謂某拳生某拳,某拳剋某拳;又謂五行相生相剋,這個生那個,那個剋這個。年少無知,苦苦牢記,及年紀大了,閱歷多了,才知此乃江湖騙人之談,乍聽似有理,但細究以拳理,雙方交手拼搏,那有可能考慮什麼生什麼,什麼剋什麼,如果等眼睛看到了,再去思想如何生剋繼而出擊,早已給人打倒。這種欺人誤人的說法,千萬不可相信,否則只有遺害終生。
拳術一道,手快打手慢,要眼奸、心狠、手辣,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則勢不兩立。世無不可破之拳,總是學拳千著,一熟為先; 練勢多年,一快為主。出手論招,使拳論套之流,實門外漢談拳,能習得全身互相叫應,出手先認子午歸中,不期然而然,莫知致而致,雖不敢說一定能制人,但肯定不致制於人矣!
鶴拳十分強調「叫應」、「呼應」,拳訣有謂:「叫應二字,真有上中下之推,無處不聽從其使矣!」所謂「叫應」`「呼應」’其實就是全身大小關節,無不有上下、左右、前後互相協調配合。拳經說:「叫應二字,比喻一條線,棄一頭獨一頭出力,此線焉能出力?若出勢用力不順,強用力,斷不能接頭身之力,故叫應二字也如一條線兩頭取定,推緊來去出力之勢。」也即是說,叫應力每因動靜而不同,靜時其力一貫,動時被此呼應。動靜之力又因用法不同,先輩將其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力量。
然而,傳統上的說法,都是「易經」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剋。正如我們上面說的,這種說法是不切實際的。福建鶴拳的見解就有別於傳統上的說法。
食鶴拳「論五行手」一文這麼寫說: 「拳經曰:手似楊柳,拳似彈,金成圓,木要尖,水起浪,火帶風,土追殺。
金形手 -- 金形手為以掌背向前,攻守以掌背為要著,其發出力量透於各指節,而以「抖」字訣練之,金成圓,求其能圓滑透尾。
木形手 -- 木形手為指尖向前,攻以指尖擊人,其力發出至指尖,故木要尖,求其能尖如釘透木,使受害部更深入。
水形手 -- 水形手為以小臂至掌為著力點,掌心向天,其力於「摔」字訣求之,水起浪其意為水為柔性,柔能克剛,故水手有柔性而能克敵之剛手,水如海浪洶湧而出,無堅不摧也。
火形手 -- 火形手為以掌心向前擊敵為白鶴拳最猛之手法,亦最多採用手法,故火帶風之用意為星星之火可燎原,致火手一致入連環擊敵,使敵無還手招架之餘地,又火手出如颱風猛襲,微孔必入。
土形手 -- 土形手為雙手握拳成珠,以拳頭擊人,為兇猛之手法,土追殺之意凡以土手出手創敵,敵必受害,如要閃頑敵下毒手,需以土手克敵,萬無一失。」
先師對鶴拳中之金、木、水、火、土五種手法的見解,與食鶴拳又有不同。先師常謂:鶴拳的金、木、水、火、土五法,不能夠拘泥於古老的說法。鶴拳將常用的勁力以其不同的用法分為五種,實際都是全身相應和順,各關節彼此叫應協調的「全身力」。
鶴拳的五種力是這樣的:
金力: 其性鋒利,全身筋骨堅硬,如鐵如網,無堅不摧。
木力: 外靜內動,形曲力直,五肢三節處處著力。
水力: 如波似浪,盪漾澎湃,無固定形式,意之所致,似水入隙。
火力: 動如烈火燒身,又如火藥爆炸,力猛烈而短促,一觸即發,一發即收。
土力: 沉實敦厚,重如鉛鑄,意如山獄。
五行相生相剋之說,由來已久,套入拳術中絕不適合。試問敵我雙方拳來腳往,生死拼搏之時,那來時間考慮對方來的是什麼力,自己應用什麼力去「剋制」? 對搏擊稍有認識的人都會明白: 在生死搏鬥中,勝負決於瞬間,絕對沒有可能去思量生剋的。拳訣有謂:「思悟者,寸步難行」。鶴拳講究的是「寸勁節力」,「震抖力」,要求一觸即發,意到勁到,更加不會去講究相生相剋,我們不應該被五行生剋的謬誤所困擾。
上圖為李剛先生演示傳統功力訓練中的「定步摔手」。
(5) 自衛反擊意識
自衛意識是每個人的一種本能,與生俱來。當一個人受到侵犯或傷害時,他就會本能地發出自衛反擊動作,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練武的人,其自衛意識比起平常人更加強烈,反應更加迅速,更加及時得當。
拳家經過長期艱苦的拳術鍛煉,培養出相當敏銳的反應能力,在最短的時間裡做出最快速的反應,有效地保護自己。
要培養出敏銳的反應能力,平時練拳就必須虛擬面前有強敵伺機進兼,由始至終保持著高度的「攻擊意識」•它是一種不擇手段以擊倒對手為目的的慾望。練拳時,意念高度集中,精神緊張,摹擬面對強敵,拳腳攻擊對方甚麼部位,心中都得有定數,不可隨便馬虎,每個攻防動作不論是進退消閃等都要明白為何有此一動,每個攻守動作都要反覆琢磨,反覆磨煉,做到主確無誤,才能得心應手,一旦真正的進行反擊,面對強敵,才能視若無人,動作自然發出。沒有這種「反擊意識」,精神散渙,練拳就只是手舞足蹈,做一些沒有意義的動作。
經過漫長歲月的磨煉後,拳家們的自衛反擊意識就能強化到如同心理定式,滲入潛意識中,本能地隨時隨地應敵。在這種「反擊意識」心理慾望支配下,拳家們時刻保持著高度的戒備心態,一旦面臨危急,即時作出反擊,然而,一般人是很難理解拳家們的這種特殊心理狀態的。
通過長期拳術訓練培養出來的自衛反擊意識,有別於人類本能的防衛意識。人類本能的防衛意識是消極的、被動的,其效果每每軟弱無力,很難達到自己的目的。
拳家們的自衛反擊意識就不同,它是超前的、主動的、有方法的,它的反擊強而有力的,大多數能夠獲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由於經過長期的嚴格訓練,自衛反擊的意識成為一種本能,隨時隨地準備應敵。故此,他們一旦遭遇劇變,橫禍臨頭,多會鎮靜以處,在最短的時間內作出是否反擊,如何出擊的判斷,腦中瞬間已有一個作戰的概略.有了這種超前的自衛反擊意識,面臨劇變也能從容應付,不至手足無措而處於被動。 良好的自衛反擊患識是以深厚紮實的功底為前提的。一般來說,武功越好,其自衛反擊意識越強,這種高手銳氣內斂,含而不霧,經常使敵人陷入被動局面。
自衛反繫意識的強弱,與習者的個性修養關係十分密切。剛毅果斷、冷靜機智的人在實踐中必定機動靈活,經得起變故,在極短時間進行凌厲的自衛反擊; 那些心怯膽小、粗魯好勝者則難以維持這種自衛反擊意識。
當然,經過嚴格的拳術鍛煉,完全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 弱變強,鈍變靈,愚蠢變聰敏,膽怯變果敢,培養出超前的自衛反擊意識。
(6) 從詠春拳源流說起
詠春拳因李小龍的發揚光大而名揚國際,但是它的源流卻有很多種說法,即使是同門中人也有觀點上的歧異,成為爭論話題……
詠春拳自五十年代葉問先生南來香港公開發揚,李小龍在詠春拳的基礎上,取西洋拳、跆拳道、菲律賓武術的精華,融匯貫通,集大成,參眾妙,創出「截拳道」,經過他精彩的表演,電影的宣揚、推廣,引發了七十年代的全世界中國功夫熱潮。連帶的,原本只在佛山、香港流傳的詠春拳,成為街知巷聞,年輕人以能學習為榮的最時髦的中國拳術。也成為一些人攀龍附鳳的目標,以能與其扯上關係為樂事。
詠春拳流傳至今不過五、六代,然而其源流卻有頗大的差異,未能統一。即使是葉問傳下來的同門,對其師門源流也各說各話。筆者在將手頭上有關詠春拳源流的資料核對了一下,發覺有下列幾種:
七十年代,著名武林記者陳非先生(原名龍國雲、現為著名食經撰稿人)在《新武俠》武術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江湖十八年」的專欄,他在一篇「小龍影片震撼美國: 詠春女人拳之由來」,文中對詠春拳的源流有權威性的記述。
該文開門見山地寫道: 「本文內容,是詠春掌門人葉問生前親口告訴筆者的。」該文頗長,我擇要地把它摘錄出來:
「嚴詠春是一個女人,那亳無問題了,她的拳術,據葉師傳說,是得自五枚大師的。」「按照廣州坊間傳說,五枚是少林寺中的尼姑.......她是至善禪師的師妹。」「於是,南少林拳在晚清時代,因為這雙師兄妹就分為兩支。」「一支是至善的徒弟花拳陸阿彩,大鬧機房的胡惠乾。」「一支是五枚大師為首,傅給嚴詠春及苗翠花,而苗女士又是方世玉的母親。」「上述一干人等,目前還未見到史籍有所紀錄,但廣州很多傳說中人物,如荒唐鏡等,都可以在《嶺南即事》一書中找出。「史籍上無紀錄,不等於沒有,宋江等一O八好漢,在史籍中不及一百字,施耐庵都可以寫成幾十萬言。目前我們正在白靖史稿「廿四史中一冊」找尋可以作為線索的史證。」「照葉問師傅的說法是這樣的,五枚與至善同以反清復明為己志,分頭物色青年志士。至善下了紅船(即粵劇戲班最古老的形式,是乘船在珠江三角洲一帶漁米之鄉上演的)成為戲班反清復明的祖師。」「五枚則向陸地發展......五枚到了四川一個地方,夜宿客舍,聞得有女子啜泣之聲......少女即嚴詠春。葉師傅口述的故事接下去是......五枚於是先教她兩度散手,因此就在小屋中教兩下殺著,是以中上門手「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嚴詠春最後來到廣東,大抵是廣州之類吧。那時至善禪師仍在珠江三角洲的紅船活動。最後的一段,是四川有一個鹽商來廣州辦鹽,在廣州遇上了跟五枚從事反清復明革命活動的嚴詠春,當時正在舉行打擂台比武招親。」「......鹽簡梁博仇(儔?)越看越喜歡台上的女子,於是登台一試。照葉問師傅的說法,嚴詠春因見梁博仇風度翩翩,有意漏了一手,讓他兩招,結果梁博仇得勝,嬴得美人歸。」「據講,梁博仇辦鹽之後,把生意交給其他家庭成員處理,亦隨嬌妻落籍廣東。另一支,至善禪師,如何會合到陸阿彩,非在葉間師傅口述之中......」「嚴詠春後來覺得自己的功夫,極備特色,因為五枚是女人,其中上門手,已經靈到脫離少林拳窠臼,因而名此種拳為詠春拳。其後,代有傳人。最近之宗師為葉問。上一位是陳華(找錢華),再上是梁贊,即佛山贊先生。無可否認,我們雖在正史中難以找出嚴詠春其人甚或五枚其人......迄今,香港的詠春,由於師承不同,功夫手腳亦略有異,一般在香港才學功夫的,都是跟葉間學的,手腳頗有不同,若以時期分之,屬「香港詠春」,李小龍等即是此等功夫。」
上面轉錄陳非先生的文章,我們可以看出由葉問宗師口述的詠春拳源流是這樣的:
五枚 -- 嚴詠春 (梁博儔) -- 梁贊 -- 陳華 -- 葉問
這個由葉問宗師親口所述的詠春拳源流,應該是最真實、最可信、最權威的。
然而,葉宗師的一位弟子鄒子傳先生傳出來的源流卻大異其趣,有很大的差異。鄒氏的門徒陳德光的詠春拳大作《核心詠春拳》一書中,刊出的詠春拳世系表是這樣的:
少林寺 -- 湖南省 -- 伍梅師太 -- 嚴詠春夫人 -- 梁百洲先生 -- 梁能桂 --黃華寶 -- 梁怡泰 -- 梁贊 -- 陳華順 -- 葉問
鄒氏傅出的源流與其師葉宗師說的多了四代人。如以每代人三十年計算,就差了一百二十年之多。雖說葉宗師門下生徒的手法免不了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同,但是師門源流沒有理由有這麼大的差異的。 葉問一系有此等差異,而廣州的「?春拳」(大陸不叫詠春拳而叫?春拳,其原因不在本文詳述)的源流又有不同,廣州詠春拳師陳君翎在《武林》雜誌上撰寫的「?春拳」這樣寫道: 「歷史是由歷史人物的名字串起來的。詠春拳的歷史則是由這些普通名字組成的: 五枚師太(尼姑)、嚴詠春(村姑)、馮小青 (廣東順德人)、梁贊(曾在佛山開中醫門診)、阮老? (舊時佛山訟師)。列成世系就是:
五枚 -- 嚴詠春 -- 馮小青 -- 梁贊 -- 阮老?
廣州詠春拳多了一位馮小青,少了一位陳華(找錢華),於是又有了另外的間題出現。
鄒子傳所傳的源流中的「黃華寶」和廣州詠春拳中的「馮小青」,與佛山另外一支同音不同字的「永春拳」扯上了關係。
七十年代著名的南派武術作家許凱如先生(筆名念佛山人)在他一篇介紹佛山永春拳拳的文章「鄧奕永春拳秘不教外人」中介紹佛山永春拳的歷史,他這樣寫道:
「.....小青知道新錦是當時唯一好功夫的小武,十分崇拜的......當堂笞應......便隨著新錦落了紅船,做了他的徒弟.....新錦卻傳授他的武功和舞名上藝術。原來新錦的武功,是得自黃華寶親傳的,永春派,六點半棍,都是在紅船上教他,所以短橋短馬、雙頭棍,都是永春派正宗功夫。」
為方便了解各個不同的詠春拳源流,我們把它列出一個世系表:
詠春拳 (葉問一系)
五枚 -- 嚴詠春 --(梁博儔) -- 梁贊 -- 陳華 -- 葉問
五枚 -- 嚴詠春 -- 梁百洲 -- 梁能桂 --黃華寶 -- 梁怡泰 -- 梁贊 -- 陳華順 -- 葉問
咏春拳(廣州)
五枚 -- 嚴詠春 -- 馮小青 -- 梁贊 -- 阮老?
永春拳 (佛山)
至善禪師 -- 黃華寶 -- 新錦 -- 馮小青 -- (1) 董植-- 朱頌民-- (2) 鄧算 -- 鄧奕
葉問對記者陳非的口述,講得很清楚: 至善下了紅船; 五枚則向陸地發展。也即是說:廣東紅船的功夫是由至善傳下來的,五枚則在川南一帶教了嚴詠春。詠春拳的源流倒是葉問說的較為合理可信,而佛山永春拳也十分清楚,由至善禪師至近代的朱頌民、鄧奕一脈相承。
爵士先生「詠春拳源流考證」一文記為: 「從人、事、時、地、物裡一一考證,詠春拳確是傳自廣東戲班中的紅船似當無誤。因為詠春拳中的二字箝羊馬,其重著在抓地力,而且強調腰馬一致,此一動作,確實適應於古時大木船上。另一可引證的是在洪秀全時期,廣東戲班中有花面錦,以其精練的單頭棍(詠春拳中的六點半棍)參與抗清,至於詠春拳傳自戲班紅船一說,目前廣州及香港兩地,仍有戲班詠春拳一脈流傳。梁贊,為清朝末葉的武術家,時人稱之為『佛山贊先生』也被譽為『南海拳王』,其詠春拳技得自戲班紅船中的大花臉黃華寶......」
爵士先生所描述的詠春拳源流,肯定不會是葉問一系,也不是廣州的詠春,應該是佛山同音不同字的「班中永春」永春拳,也即是屬於至善禪師一系的紅船功夫。
台灣著名詠春拳師盧文錦,為葉問宗師的外甥,其技也得自葉間,相信他對詠春拳的源流也必定傳自葉宗師,由他來判斷相信較為可信。
我在「王薌齋、意拳與福建鶴拳」一文曾說過: 「近人研究,證實名震中外的廣東詠拳祖師五枚大師,也是永春鶴拳的早期弟子。其資料來源乃引用自葉問宗師晚年弟子梁挺先生在香港「東方日報」撰寫的專欄「武林縱橫」中透露的。該文現在給廣州《武林》雜誌所轉錄刊登,這裡不妨抄錄出來:「據說,詠春拳源自南少林五老之首的五枚師太。五枚是福建少林白鶴拳的高手。」「......毅然將練了數十年的福建白鶴拳改變,創出一套......」。
梁挺先生乃葉問宗師的親傳弟子,經十多年的研究,其所學拳法的歷史淵源,信而有徵,非我無中生有。
台灣地區由福建傳入的福建鶴拳,不論是飛、鳴、宿、食或者是縱鶴、宗鶴、單枝鶴、雙枝鶴、太祖鶴等等,都是源於永春白鶴拳,祖師都是方七娘。至於有人不管是有心或無意地扯上「詠春拳」甚至「李小龍」都是愚昧可笑的。
習武之人不知道師門的淵源、師傳世系,是十分可嘆又可惜的事。一廂情願地拉人家的裙子來遮自己的腳,更是一大可悲的蠢事。
原載: 台灣《力與美》月刊第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