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之為詩聖

杜甫是我國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世號「詩聖」。南宋詩人楊萬里和理學家朱熹首先提出「詩聖」這稱號,但當時並不是專指杜甫,遲至明代才以「詩中之聖」的提法來作為杜甫的別稱。杜甫為「詩聖」的稱號,直至今日仍獲得世人的一致公認,可見其詩壇的至尊地位莫可動搖。

中國詩壇對詩人曾有各種稱號,如李白號「詩仙」、王維號「詩佛」等,為何杜甫能獨得「詩聖」的稱譽呢?在中國古代能被冠以「聖人」者寥寥,故可見杜甫的崇高地位。然而,單憑一個詩人對詩壇作出的巨大貢獻實不足以擔當「聖」的稱號,作者高尚的品格亦是能被冠以「詩中之聖」的重要原因,而杜甫正是兼二者而有之的重要代表人物。

甚麼是「聖」?從字的訓詁看來,「聖」字的甲骨文像人長著大耳朵聽人說話,本義是聽覺靈敏,引申為聰明睿智,復引申為超出常人不同凡響、近乎完美之意。習慣上「聖」或指具有極高智慧和道德的人,如「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或指某方面具有傑出才藝的人,如「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等,杜甫之為「聖」,綜觀其一生成就與後世影響,實在是兼二者而有之。一方面他可說是我國古典詩壇技巧最全面、成就最高、影響最大,因而最具代表性的詩人;另一方面,杜甫還有霖雨蒼生、造福社會的崇高理想與博大襟懷,以及言生一致、貫徹始終的偉大人格,可見杜甫譽之為「聖」,是十分貼切的。

中唐詩人元稹曾在替杜甫寫的墓誌銘中,稱許他古今詩歌的各種體裁、風格都能兼擅之餘,又往往有所創新,事實上又確是如此。杜甫現存詩歌1459首,包括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五古、七古及四言詩,可說是各種體式應有盡有,風格極其多樣,其中又以「沉鬱頓挫」為主要風格。不但如此,各體之中都有膾炙人口、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什,這是自古至今任何一位詩人都難與比肩的。對杜詩作出高度評價者,除歷代文人如白居易、王安石、歐陽修、黃庭堅等之外,在越南、日本、韓國等「漢字文化圈」內的國家,精研杜詩、學者杜詩亦大不乏人,其中韓國在李氏朝鮮王朝時更曾以杜詩作為科舉題目。時至今日,杜詩不單沒有喪失其固有價值,更能越發顯耀其「潛德之幽光」。杜詩之精、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杜甫除了在藝術創作上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外,他更具有霖雨蒼生、 造福社會的崇高理想和言行一致、貫徹始終的偉大人格。杜甫並不僅是詩中聖哲,也是具有人民的民族巨人,「民間疾苦」皆化作了杜甫的「筆底波瀾」。老杜胸懷天下,一心「致君堯舜」,以解懸拯溺、普濟蒼生為己任。終其一生,孜孜以求、鍥而不捨,其高尚的志行與超卓才華相結合,成為情辭兼美、震古鑠今的詩篇,影響力自與一般人不同。杜甫年輕時已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理想,中年時即使未能為朝庭重用,他仍抱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濟世思想。他晚年流落隴、蜀、湘等地,過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陽樓》)的淒涼生活,然而報國救民之心不滅,仍時刻關懷天下黎庶:「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登岳陽樓》)。後人如王安石、岳飛、文天祥,甚至國父孫中山先生亦深受杜甫高尚品格的影響,可見杜甫之為「聖」,除了是對他在詩歌上崇高地位的完全認同外,也是對他人格的一次升華!

綜上所論,可知杜甫之所以被冠以「詩聖」之美譽,除了是因為他在詩歌藝術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外,也因為他崇高的思想和偉大的人格。「詩聖」可謂對杜甫最貼切的稱號了!

黃穎聰

2000年5月

學術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