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書面語與語文規範化

導言

語言有兩種表達模式﹕一是口語﹐即日常會話﹔二是書面語﹐即是寫的語言。書面語是輔助口語的溝通工具﹐因為它有記錄已發生的事和已說過的話的功能。一般來說﹐規範化後的中文書面語都能做到「我手寫我口」的要求﹕書面語和口語相一致。但在南方各方言區中﹐因為生活習慣和歷史原因﹐方言的口語形態與標準漢語很不一樣﹐最明顯的是方言區中的口語埵陶o個詞﹐但筆下卻往往沒有書面的形態。這情況在多年來「華洋雜處」的香港社會尤其嚴重。

書面語是體現口語的語言習慣的。香港地處粵方言及客方言交集區﹐曾受英國殖民統治﹐發展成為國際商埠﹐對外開放的歷史很長久。由於華洋商賈經常往來貿易買賣﹐香港人對外國語文(特別是英文)的接觸十分廣泛﹐使港式中文經常出現外文的成份﹔又因為歷史的原因﹐全港通用的語言是粵方言﹐直至回歸前普通話並不流行於日常交際中。香港主要電視台和電台都用粵語廣播﹐中文報刊夾雜粵語撰寫的稿件(特別是副刊)、雜誌亦多用粵語寫成﹐因而體現在香港中文中夾有粵語的口語詞、俗語和語法是不足為奇的。

香港中文書面語的定義是﹕流行於香港一地的中文書寫方法。雖然港式中文有向蚍郱М~語慢慢滲透、擴散的趨勢﹐但它有別於標準中文書面語﹐因為它有極濃厚的地方色采﹐而部份的字、詞和語法更偏離了標準漢語的書寫方式。本文對香港中文書面語的研究對象是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接觸較多的港式中文﹐主要是在本港中文報章和雜誌上的文章與廣告所流行的書面形式。

香港中文書面語的特點

在漢語七大方言中﹐除了北方方言有書面語的形式(普通話文章體裁)之外﹐恐怕只有粵方言具有比較完整的書面語形式 。港式中文的有不少與中國大陸和台灣迥異的特點﹐除了內容和表達方式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外﹐在詞彙和語法上也顯現出不同之處。香港中文書面語的特點如下﹕

詞彙方面

甲.中、英、日文夾雜

香港自一八四零年開埠至一九九七年的一百五十多年間﹐一直都在英國管治之下﹐香港的經濟、資訊、航運、金融、信息等方面都全面融合在國際體系中﹐是一個國際自由港﹐英語就很自然便成為香港的官方及貿易語言。再加之一貫的英式教育﹐和香港中、上層社會對英語的廣泛應用﹐使到社會上通行的粵語也大量夾用英語成份。

中英文夾用或使用英語借詞是香港社會通用文體及語法的顯著特點之一。英語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被視為外來語﹐而是社會語言的一部份。有的中文廣告把英文字TAXI、INSURANCE、STRAWBERRY和MOTOR用音譯「的士」、「燕梳」、「士多啤梨」和「摩打」代替﹐而不用符合規範化的意譯「出租汽車」、「保險」、「草梅」和「發動機」。

另一種情況則是中英文夾用﹐如「攪SHOW」(即「做大型表演」)、「VIP房」(即「貴賓房」)、「最HIT上榜勁歌」(即「最流行的上榜快歌」)、「係SMART齱v(即「最出眾、俊俏」)等。從以下的廣告標語﹐我們更能看到英語在香港中文書面語的影響﹕

1.「蟲蟲3D騷」(1998年12月15日《明報》T6版)﹔
2.「君悅EVE BALL迎99」(1999年1月2日《東方日報》C12版)﹔
3.「聶安達﹕不能NG的除夕」(1998年12月31日《蘋果日報》A18版)﹔
4.「成龍、張曼玉去免稅店SHOPPING」(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6)﹔
5.「元气有禮多多FUN」(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99)﹔
6.「自由穿梭GSM/PCS雙頻同INTERNET」(1998年12月3日第357期《壹本便利》頁34)﹔
7.「至COOL煙味超想像」(1998年12月3日第357期《壹本便利》頁75)。

不少香港人說話時喜歡中英文夾雜﹐有時候報刊(特別是以年青人為對象的文稿)為迎合讀者的口味﹐也會出現這種情形。尤其在一些趕潮流的年青人雜誌堙M夾用英文的情況便更多和更隨便。在夾用英文的情況中最不妥當的就是用英文字來代替中文字﹐如「實Q」(即SECURITY﹐護衛員)、「亂UP」(即「亂U」﹐胡說八道)、「快D」(即「快齱v﹐快點兒)等 。這明顯是一種懶於思考的現象﹐亦是污染中文書面語的其中一個重要途徑。

除了使用英語外來詞或夾用英文外﹐日語在香港中文書面語的影響亦漸見端倪。它在港式中文堛漕洏峈k基本和英語相若﹐可分作直接引入與轉用兩種。直接引入如「大割引」來自日語「割引」(削價)、「大放送」來自日語「放送」(播送或播放)、「新發礡v來自日語「發礡v(發售)﹔轉用者有「上班一族」、「浪漫一族」等源自日語「某某族」等 。下列兩組廣告標語亦受日語影響﹐當中的「 」字即中文的「之」字﹐但不少廣告商為求帶出宣傳的產品含有東洋氣息﹐便捨「之」而用「 」﹕

8.「星辰表﹕情迷北海道 旅」(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19)﹔
9.「會員招待場﹕超人氣 電影」(1998年12月3日第357期《壹本便利》頁78)。

由此可見﹐香港中文書面語在詞彙上的其中一個顯著特點便是中英日語夾雜。

乙.粵語口語入文﹐傳媒滲入生活語言

香港中文書面語在詞彙上的另一個特點是粵語中的口語入文﹐傳媒亦滲入港人的生活語言﹐廣泛地運用能反映本地特點的詞彙﹐造成港式中文的口語化及自創新詞的現象。

傳播媒介每天都排山倒海地把信息傾倒在市民大眾當中﹐傳媒的語言更是每天都滲入了我們的生活堙M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份。有些詞語﹐如果不是來自傳媒﹐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在日常的口頭語堙M例如「協商」、「指數」、「盈餘」、「感到遺憾」、「兩手準備」等﹐都直接影響到香港中文書面語的表現手法 。

香港傳媒亦常夾用本地的口語和俚語﹐使到香式中文有向茪f語化方向發展的趨勢﹐如「兩頭岳」和「rr鵅v之類也不時出現在雜誌的文章上﹐撰稿員隨意加上引號﹐便任意運用。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報導本港一些特有現象時﹐難以找到意思完全相等的用語﹐而被迫使用廣東俗語﹐如「爛尾樓盤」、「包二奶」、「陀地」、「人蛇」、「蛇頭」等 。我們亦可從以下數個例子看到口語入文的現象﹕

10.「出現中旅社換回鄉証卡緋聞再起﹐陳欣健鄒靜撞見記者擒擒青鬆人」(1999年1月2日《東方日報》C5版)﹔
11.「秀文食白果﹐阿妹笑呵呵」(1999年1月2日《東方日報》A14版)﹔
12.「職業FAN屎」(1999年1月2日《東方日報》E4版)﹔
13.「排隊炒車﹐阿婆賺$200」(1998年12月3日第357期《壹本便利》頁28)﹔
14.「李若彤男友周身蟻」(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32)﹔
15.「『咩A命』嚇怕股民」(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33)﹔
16.「最近被踢爆跟大她廿多年的商家築愛巢」(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34)﹔
17.「李察以抵價硬撼可口可樂」(1998年12月1日第14期《快報週刊》封面)﹔
18.「星光大道維修費重皮」(1999年1月2日《東方日報》C16版)﹔
19.「『大富豪』命喪刑埸﹐不過其留下之蘇州屎仲有不少」(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26)﹔
20.「現在佢老哥一死﹐呢幾十萬就成了死數﹐冇人還」(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26)。

除了上述以口語入文以外﹐傳媒如廣告亦大量採用香港特有的詞彙﹐以表現獨特的地方色彩。特有的詞彙如「六合彩」、「公益金」、「業主會所」、「廉政公署」、「公共屋h」、「自動櫃員機」、「手提電話」、「傳呼機」、「即影即有」、「超額賞」、「銀紙」、「玩洁v、「旺鋪」、「抵食」、「為食」、「慳錢」、「爆棚」、「話咁快」、「打工仔」、「出晒位」、「石屎森林」、「搵工跳槽」、「平到你笑」、「全城至八鴾K卦周刊」、「好到您估唔到」等﹐都是香港特有的詞彙﹐傳媒將之滲入中文書面語堙M使港式中文變得更有地方色彩及更輕鬆活潑。

丙.大量運用同音異字/諧音

巧妙地利用「同音異字」改變某些成語、俗語和諺語的一個、兩個漢字來做文章或廣告標語﹐或變化其中一兩個字以增加文章和文句的趣味性也是港式中文的一大特色 。例如某電子教材中心的廣告標語是「人者之聲﹐無『語』倫比」、介紹某汽車吸塵器的廣告用語是「有車皆『吸』」﹐都是十分有趣的。再看以下例子﹐它們都是「同音假借」﹕

21.「信是有『原』」(1998年12月15日《明報》F8版)中的「原」字本應作「緣」﹐改動將文句的意思變作「原因」﹔
22.「『情』式集」(1999年1月2日《東方日報》E4版)中的「情」本應作「程」﹐改動將文句的意思變作「情感」﹔
23.「『嫻』情」(1999年1月2日《東方日報》B7版)中的「嫻」與「閒」同音﹐在此代指專欄作家陳婉嫻﹔
24.「元气有禮多多FUN」(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99)中的「FUN」與中文「紛」字同音﹐意思仍作「樂趣」解﹔
25.「數碼創『細』紀」(1998年12月25日第459期《壹週刊》頁29)中的「細」本應為「世」﹐配合「紀」字運用﹔但這是來自一相機廣告﹐標語的設計是突出該產品體積的細小﹐故有此改變﹔
26.「『龍』重推介﹐『鮑』你抵食」(1998年12月25日第459期《壹週刊》頁119)中的「龍」和「鮑」分別替代了原本的「隆」及「包」字﹐在此「龍」是指「龍蝦」﹐「鮑」是指「鮑魚」。這是運用同音字而造成的活潑效果﹔
27.「仙草牌30日必生沖劑﹐短短30日『髮』現奇蹟」(1998年12月13日《明報》C8版)中的髮與發同音﹐亦造成有趣的效果﹔
28.「全港市民留意﹐『熊』市再現」(1998年12月3日第357期《壹本便利》頁36)的廣告標語是宣傳現具熊﹐但卻以股票市埸的術語作招徠﹐以吸引讀者的注意。

由此可見﹐傳媒正大量運用音異字的表現手法﹐以達到吸引讀者及提高讀物趣味的目的。

丁.將特定的詞分拆開來運用

香港中文書面語的運用﹐會用上許多詞彙﹐而詞語分拆開來運用則又是另一特點。為了表達更深一層的意思﹐傳媒會於詞語中加插如「更」、「了」一類的詞﹐如將「心酸」寫成「心更酸」﹔又或無理地將「發達」寫成「發了達」等 。下列例子亦可以反映這情況﹕

29.「喜歡左揀右選﹐左挑右剔的人﹐NOKIA5001有七款不同顏色機殼任楝任襯」(1998年12月25日第459期《壹週刊》頁77)堛滿u揀選」和「挑剔」被分拆開成為「左揀右選」和「左挑右剔」﹐便是詞語分拆的例子﹔
30.「陶大宇呷吳啟華醋」(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4)中明顯地將「呷醋」一詞分拆開來用了。

戊.文白夾雜﹐風格不一

雖然香港社會華洋雜處﹐中西交集﹐但在華人佔絕對優勢的香港﹐由於數千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浸淫和哺育﹐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風格﹐乃至傳統文言都有所保存、傳承和發展﹐故此文言在香港中文書面語﹐尤其是商業廣告中依然風行無阻﹐文言詞語比比皆是。

在港式中文出現的文言成份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成語的廣泛使用﹐二是文言詞及文言句式的適度靈活表達。成語在廣告中往往被成串、成對地大量使用﹐如以「無懈可擊」、「出類拔萃」、「美侖美奐」突出商品的優良品質與過人之處﹔以「趨之若鶩」、「一時無兩」、「前所未有」突出商品的受歡迎及罕有程度﹔以「喜出望外」、「高人一等」、「稱心滿意」突出給顧客的滿意程度﹔以「馬馬虎虎」、「巧立名目」等成語突出其他同類商品的劣處等。文言詞語及句式則如「閣下」、「秉承」、「非…莫屬」、「聲色之美」、「彰顯閣下顯赫地位」等皆是常見的文白夾雜的表現手法。可是﹐若過份地使用文白夾雜的表現手法﹐則會造成風格不一的局面 。

己.流行用語轉變急速

在香港這個變化急速的城市﹐每天均有新事物的出現。新事物及新現象為口語帶來了新的詞彙﹐再表現在寫作上﹐則又衍生出新的書面語。可是﹐大部份新形成的詞語很快又會被急速的時代步代所摒棄不用﹐因此流行用語的轉變急速是香港中文書面語的另一特色。例如在八十年代末期﹐因為受到「六四事件」的影響﹐許多香港人對本港的前途失去信心﹐移民潮漸成。當時有一齣名為《香港蛙人》的電視劇﹐曾使「蛙人」一詞頗為流行。「蛙人」指的是那些為了移民海外﹐像青蛙划水似的拼命「搵銀」﹔當到了腰纏萬貫的時候﹐便像青蛙似的「跳」離香港的人。但這個詞彙今天都已被摒棄不提了。又如在九八年瘋靡港人的「電波少年」及據說有治療男性陽萎的藥物「偉哥」等﹐這些流行用語在熱潮過後﹐相信便會被香港人拋諸腦後。

庚.傳媒緊守「方便使用者」原則﹐常用縮略語

香港傳媒一向十分自覺報刊雜誌的文章是一種有對象、有目的的傳意形式﹐在撰文時常常注意「方便使用者」的原則﹐使讀者易於掌握和吸收信息 。例如在報導中多用短句、短詞、利用精簡扼要的標題和小標題、分段鮮明利落、適當地運用圖片和圖表輔助等。故此﹐一般來說香港傳媒刊物堛漱撜髡魚鴞茤鷌炕M少有艱澀難明的句子。

有些縮略語﹐如「特首」、「綜援」、「居屋」、「教署」、「西隧」、「公屋」、「隧巴」、「輕鐵」、「九鐵」、「臨立會」等﹐都是我們耳熟能詳﹐隨口可以在日常生活婸‘X來的縮略語﹐原來都是來自傳媒的創造 。這些縮略語經常出現於文章中而又不加引號的情況﹐成為了香港中文書面語的另一特色。縮略語的使用﹐既豐富了我們的生活語彙﹐也增加了傳意的效率。

申.錯用詞語﹐自鑄新詞

香港中文書面語的另外一個特色是詞語的錯用。以廣告為例﹐有些廣告撰稿人可能不明白某些詞語的含義﹐以致配搭錯誤﹐使訊息模糊。例如「首決條件」應寫成「首要條件」﹔「昔日香港情懷﹐教人孜孜眷戀」(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38)中的「孜孜」解作「勤勉」﹐與「眷戀」配搭不當﹔又如「暗瘡狙擊手」(1998年12月3日第357期《壹本便利》頁128)中﹐「狙擊」一詞就不太配合「暗瘡」這一類微小的東西﹐不過卻能吸引讀者的注意。

壬.喜用誇張渲染的文句

以大眾口味為依歸的刊物﹐常以誇張渲染的字句來吸引讀者﹐如「大揭秘」、「大曝光」、「大災難」等﹐卻往往是題大於文。本港不少商人在促銷商品時﹐很多時會冠以「超特價」、「勁減」、「大優惠」等誇張的字眼以作招徠。有時候文句過於誇張﹐往往會誤導讀者。

語法方面﹕

甲. 非動詞的動詞化

所謂「動詞」﹐是指意義上表示人或事物的行為、動作、存在、消失或判斷的詞。在語法上﹐凡是帶上賓語的動詞﹐就是「及物動詞」﹔沒帶上賓語的動詞﹐若前面能受「沒」或「沒有」修飾的叫「不及物動詞」 。香港中文書面語有「非動詞動詞化」的傾向﹐而這種傾向可再分為以下幾種情況來討論﹕

甲一.形容詞動詞化

以下是一些香港中文報刊上的例句﹕

31.「中共方面相當關切大選之後台灣的政治變化」(1998年10月13日《星島日報》A8版)﹔
32.「而另一英資大戶辛勞了一年只得九百萬」(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88)﹔
33.「廢紙回收商﹕示威不能混亂交通」(1998年12月28日《大公報》A6版)﹔
34.「市民憂慮失業率持續上升」(1998年12月20日《明報》A10版)﹔
35.「部份議員提議政府應劃一公務員工資調整」(1998年9月13日《明報》A2版)。

以上的例句中﹐「關切」、「辛勞」、「混亂」、「憂慮」和「劃一」都是形容詞﹐它們都能受程度副詞「很」、「太」、「非常」等修飾﹐具有典型的形容詞的語法特徵。以上的例子﹐標準漢語的寫法應為「對…表示關切」、「經過一年辛勞的工作」、「不能使交通混亂」。至於例34及35中﹐形容詞「憂慮」和「劃一」都帶上了賓語﹐成了少數典型的及物動詞。較正確的用法應為「對…感到憂慮」和「對…作出劃一的調整」。

甲二.名詞動詞化

在中文的文法中﹐名詞的特點有三﹐分別是﹕(1)在語義上﹐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稱﹔(2)在語法上﹐詞組前面可數量詞的修飾﹔(3)不受「很」、「非常」等程度副詞以及否定副詞的修飾﹐即是不能稱作「很危機」、「不娛樂」等 。以下是一些本地中文報刊上的例句﹕

36.「要他承諾解決問題」(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95)﹔
37.「回應用戶需求」(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97)﹔
38.「色情光碟禍害青少年」(1998年5月20日《明報》D1版)﹔
39.「優惠顧客」(1998年5月20日《明報》B4版)﹔
40.「甄妮憂心女兒受影響」(1998年12月1日第14期《快報週刊》頁25)。

以上五句例句中﹐「承諾」、「回應」、「禍害」、「優惠」和「憂心」都是名詞﹐按現代漢語的規範不能當動詞用﹐應寫成﹕「作出承諾」、「作出回應」、「毒害青少年」(不能說「禍害青少年」)等﹐而例39與40和形容詞動詞化一樣﹐這些名詞都帶上了賓語而為及物動詞了。

甲三.詞組動詞化

某些詞組被用作動詞也是香港書面語的特點之一﹐以下列句子為例﹕

41.「向日葵巧奪認同﹐全憑天工」(1999年1月5日第188期《東TOUCH》頁38)﹔
42.「登高望遠海景﹐唯有…」(1998年12月1日第14期《快報週刊》頁34)﹔
43.「陳浩民耐人尋味特異功能」(1998年12月15日《明報》B5版)﹔
44.「堅持經濟改革中國」(1998年10月13日《東方日報》A20版)﹔
45.「四十歲男子被控性侵犯十歲男童」(1998年10月13日《東方日報》A17版)。

例41至43中﹐「巧奪天工」、「登高望遠」和「耐人尋味」都是成語。給成語帶上賓語﹐或把成語拆開﹐讓其中不成詞的語言單位帶上賓語﹐都是港式中文創新的用法。而例44及45中的「經濟改革」和「性侵犯」二詞﹐在規範化的現代漢語中是屬於名詞的詞組﹐但它們的中心語「改革」和「侵犯」都是動詞。港式文讓它們都加上後置成份的賓語而當作動詞使用﹐是一種變異。從另一角度看﹐上述例子是把「經濟」和「性」等名詞作為狀語使用﹐解作「在經濟方面」和「在性方面」﹐是詞性的活用。

乙. 不及物動詞用作及物動詞

不及物動詞通常是沒有帶上賓語的﹐一是由於語意的限制﹐二是由於語言習慣的使然。香港中文書面語在對不及物動詞的規範似乎比標準漢語的規範靈活﹐沒有嚴格的規定 ﹕

46.「王菲缺席『叱吒』為個唱」(1999年1月4日《蘋果日報》D9版)﹔
47.「華納變動計劃」(1999年1月4日《蘋果日報》D9版)。

以上例句中﹐「缺席」和「變動」在標準漢語中不能帶賓語﹐正確寫法應為「王菲在…缺席」和「華納改變計劃」。這是「單桿不及物動詞及物動詞化」。再看下面的例子﹕

48.「中港經貿新據點﹐媲美甲級商大廈」(1998年12月20日《明報》C4版)﹔
49.「蘇永康看齊許志安」(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24頁)﹔
50.「王喜垂涎韓國美女」(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86頁)﹔
51.「鄭秀文受挫『叱吒』頒獎禮」(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30頁)﹔
52.「李麗珊備戰亞運」(1998年12月4日《明報》A20版)﹔
53.「郭應泉投資中華發展」(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52)﹔
54.「翻版光碟泛濫香港」(1998年11月26日《明報》A3版)﹔
55.「上山詩納瓣k亮相『獎門人』」(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17頁)。

在以上的例句中﹐劃有底線的都是不及物動詞﹐而其原型是用介詞結構作狀語的「動詞性偏正」詞組﹔但在香港的中文書面語堻變成了「動賓」詞組﹐而動詞則有支配作用。以上例句的不及物動詞的正確用法應為﹕「與甲級商廈媲美」、「與許志安看齊」、「對韓國美女垂涎」、「於叱吒頒獎禮受挫」、「為亞運備戰」、「投資到中華、發展」、「在香港泛濫」和「在『獎門人』亮相」。再看以下的例句﹕

56.「機埸送別妻兒難忘周華健」(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64頁)﹔
57.「照顧一對BB疲累李美鳳」(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71頁)。

例56及57正確的說法應為「使周華健難忘」和「使李美鳳疲累」。香港中文把「使動結構」的句子寫成「動賓」結構的句子。例46至57的句子由偏正詞組變為動賓詞組﹐由複雜的兼語關係變為簡單的動賓關係﹐語意表達可說是直接而明快了﹔但是﹐這種寫法在語法上和習慣上是否行得通﹐還需要由時間和社會來檢定。

丙. 省略主語

在中文語法中﹐並非每句句子都需要加上主語。在兩種情況下﹐句子的主語是可以省去的﹐一是當前、後句的主語相同時﹐後一句的主語可以略去﹔二是當主語是泛指一般人﹐而非限於特定個體的時候﹐主語不說自明﹐亦可以省略 。但是﹐香港中文書面語在以上的兩種情況外﹐很多時候都把主語省去。以下是一些欠缺主語的例句﹕

58.「有帝王式服務﹐當然客如雲來」(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72頁﹕哪兒有這服務?)﹔
59.「設有豪華會所、宴會廳、停車埸…」(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67﹕哪兒設有?)﹔
60.「一年前遇上一位從日本來的朋友」(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82﹕誰遇見?)﹔
61.「向台灣傳媒透露懷有龍鳳胎」(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70頁﹕誰透露誰?)﹔
62.「慶祝荃灣店擴張營業」(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182﹕誰慶祝?)。

除了在報刊雜誌上的文句子外﹐香港很多中文的廣告標語都欠缺主語﹐例如﹕

63.「規模最大﹐質素最佳」(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247)﹔
64.「全新泡製套餐﹕平、靚、正」(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242)﹔
65.「鋒芒盡顯﹐氣派不凡」(1998年12月18日第458期《壹週刊》頁225)。

丁. 口語化

香港部份報刊的中文在很多時都攙雜了粵方言的詞語和句式﹐形成了書面語的文法出現口語化的現象﹐其中尤以娛樂新聞最為普遍﹐表現了極濃厚的本地色彩。試看以下的例子﹕

66.「李美鳳已經在台灣坐完月」(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71頁)﹔
67.「妮歌潔曼憑後生撼贏老鬼麥當娜」(1999年1月5日第188期《東TOUCH》頁50)﹔
68.「免費網上電郵戶口多面睇」(1998年12月1日第14期《快報週刊》頁6)﹔

69.「朱茵施展渾身解數﹐誓要觀眾大流鼻血」(1999年1月2日第179期《忽然一週》E18頁)﹔
70.「成龍、張曼玉去免稅店SHOPPING」(同例4)。

以上例子的標準寫法應是「李美鳳產後在台灣休養完畢」、「妮歌潔曼青春氣息打敗了年紀較大的麥當娜」、「從多方面探討免費網上電郵戶口」、「朱茵誓要令觀眾對她的表演賞心悅目」、「成龍和張曼玉一起到免稅店購物」。

戊.歐化句式現象

香港中文書面語有不少歐化的字彙外﹐歐化的語法成份也不時在中文文句中出現。最常見的例子是將「明顯地」、「實際上」等連接詞直接放在句首﹐如「明顯地﹐克林頓總統難逃被國會彈劾的命運」(1998年12月10日《蘋果日報》A20版)和「實際上﹐香港仍有減息的空間」(1999年1月9日《成報》A2版)兩句中﹐都是按英語的語法寫(或譯)出來的。正確的書面寫法應為「克林頓總統明顯地難逃被國會彈劾的命運」和「香港實際上仍有減息的空間」。可是﹐由於港式中文曾長期受到外國語文的影響﹐社會大眾對這些包含歐化語法的句子也許早已習以為常﹐也沒留意到它其實是不屬於漢語語法的。

表達形式方面﹕

港式中文在表達上任意夾用中、英、日和粵語的詞彙和語法的情況十分普遍﹐體現了香港這個國際城市多元化的特色。例如﹕

71.「八場堶惘酗C場係冠軍﹐如果第一場唔係有多少阻滯﹐分分鐘八場都係『珊珊』威晒。不過都冇所謂啦﹐而家金牌都落鰴U﹐仲何必同人斤斤計較呢。」(1998年12月13日《成報》A7版)中﹐「唔」和「驉v是香港人自創的新字﹐斜體的是成語﹐劃有底線者是廣東方言成份。這段文字的語法邏輯和口語的分別不大。又例如﹕

72.「南瓜王阿Jack命三個小鬼到Christmas Town擄走聖誕老人﹐自己就悠閒地在月光下與Sally共舞。」(1998年12月16日《成報》B16版)一句﹐夾雜了中文、英文和粵方言(「自己就」)。又例如﹕

73.「至於游泳館﹐其時鬆時嚴的安排就叫我們難以適應﹔游泳項目上演時﹐就諸多掣肘﹐不得越雷池半步。」(1998年12月15日《成報》A8版)中﹐劃有底線者是文言成份﹐夾在半標準的漢語(例子中的全部句子均欠主語)中顯得有點不倫不類。

此外﹐諸如「大割引」、「大出血」、「卡拉OK心水CD大放送」等日語宣傳句式﹐在今日的香港也許早已「見怪不怪」﹔第三句更體現了英文、日文和廣東口語三文夾雜的現象。

這種中外語法、詞彙任意夾用的現象﹐在港式中文堿O十分普遍的﹐例子在報章的副刊和消閒週刊中更是多如琲e沙數。我們在讀到這類文章時也許會不以為意﹐但若非本地人士看到這類句子﹐他們也許會不明所以。這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溝通障礙﹐削弱了文字傳意的功能。

香港中文書面語的規範

中文書面語雖然應盡量做到與口語相同﹐但若通篇文章均以方言寫成的話﹐在香港的情況看來始終不是符合規範化的現代漢語的要求。在港式中文堙M若全篇文章均以香港人的口頭語入文的話﹐便只有一時一地的讀者看得明白﹔到了其他中文的方言區﹐當地的讀者便會看不明白﹐大大減少了文章的流通性﹐也削弱了文字的傳意功能。而且﹐港式中文為一轉變速度很快的語體﹐今天流行的用語﹐到了明天可能已經過時﹔而香港人自創的新字﹐若不作出規範的話則會出現大量的異體字﹐造成書面語的大混亂。香港中文書面語的規範如下﹕

詞彙方面

甲. 普遍性

我們在選擇香港中文書面語的詞彙時﹐應尊重普羅大眾的選擇。例如用「原子筆」而不用「圓珠筆」、用「錄影機」而不用「錄像機」、用「地鐵」而不用「地車」。誠然「圓珠筆」、「錄像機」和「地車」均較「原子筆」、「錄影機」和「地鐵」更為合理和貼切﹐但當大家已選擇了「原子筆」、「錄影機」和「地鐵」在口語運用時﹐在書面語中運用此類被大眾沿用已久的詞語便會顯得較親切﹐也令讀者易於接受。

乙. 關於外來詞的問題

香港中文書面語其中一個顯著特色是含有外來詞成份﹐故此我們在選擇外來詞彙的時候﹐亦要進行一些規範。我們在選擇外來詞時﹐應以意譯詞為主﹐其次才選音譯詞。如用「靈感」遠勝「蝷h披里純」﹐用「意識」遠勝「特意德沃羅基」﹐用「情感」或「感性」遠勝「生的門脫兒」﹐用「保險」更勝「燕梳」。可是﹐當有些事物全世界的語言都以同樣的音稱呼時﹐則以音譯為佳﹐例如「咖啡」(COFFEE)及「阿門」(AMEN)。當我們選擇音譯詞的時候﹐亦要選用意思較好的﹐例如用「麥當勞」而棄用「麥當奴」﹐雖然「勞」與「奴」同音﹐但後者含有負面的意思﹐故選用前者。假若在兩個或以上的音譯中選擇一個譯文﹐而該音譯詞並無好壞之分時﹐則我們要選用年代較久遠的一個譯文﹐因為它早已為人們普遍使用﹐實無必要多加一個音譯詞以表達同樣的意思。例如我們使用「沙發」而不用「梳化」。

至於港式文堥茈峊~來語的趨勢似乎難以避免﹐不過還是可免則免。例如我們應用「小貨車」而不用「貨VAN」、「公關」而不是「P.R.」。

丙. 地區性詞彙的選擇

我們知道吸收方言詞是豐現代漢語詞彙的重要途徑﹐但有一個原則是必須緊守的﹐就是在要吸收的那些方言詞是在現代漢語中並沒有完全相同及可與之相對應的詞彙﹐而且是現代漢語極其需要的 。在香港這個粵方言區﹐有些是用與國內不同的詞來達相同的概念。如國內用「辦公樓」、「辦公室」﹐而香港用「寫字樓」﹐兩地所採用的詞的意義均明確﹐可以互相借用、吸收。但國內用的「上班」、「下班」則不能與香港的「返工」、「收工」互相借用和吸收﹐因為國內稱產品製造不合格﹐而要拿回工廠重新製造為「返工」﹐與港式中文的表達意思很不一樣。故此﹐即使不同漢語地區的詞一樣﹐但表達不同的概念時使不能吸收到香港中文書面語堨h。

另一種情況是同一個詞表達的意義有區別﹐如「地牢」在國內指的是地下囚室﹐但在香港指的只是普通的地下室。「地下」一詞在中、港兩地的解釋也大有分別。在國內「地下」指的是「地面以下」﹐但在香港指的是地面之上的第一層。這類詞也不能吸收到香港中文書面語堙C

另外﹐詞義相同﹐但構造的語序相反的詞組如「客人」跟「人客」、「公雞」跟「雞公」、「果效」跟「效果」等﹐標準漢語是不會吸收「人客」、「雞公」這一類的香港詞組的﹐因為它的語序語法堳D常重要。因此﹐當我們選擇地區性詞彙的時候﹐亦要面對很多的規範。

運用地區性詞彙是表達地方色彩與時代感的語言工具之一﹐故很難避免使用它們。因此﹐有些詞語便需要「坐引號監」。有些詞語如「巴士」、「的士」、「單車」、「出糧」、「醒目」、「拍拖」、「貼士」等﹐起初要「坐」這樣的「監」﹐隨茬o些詞語的普遍使用﹐經過一段的時日﹐也會「期滿出獄」﹐再不必加上引號。有些詞語如「走鬼」、「擦鞋」、「烏龍」、「通勝」之類﹐有些人在應用時加上引號﹐有人卻又不用﹐並沒有一定的準則﹐我們姑且把它們算在「假釋」之中吧。另外有些「有音無字」的口頭語如「焦積」、「烏里單刀」、「口痕」、「隻揪」等﹐寫出來時便只好借同同音字來代替。這些詞語在字典堜T然找不到﹐很多時候讀者也未必能望文生義﹐故此要加上引號﹐而且脫困無期﹐似是判了「終身監禁」般。

丁. 因應不同的埸合運用不同的詞彙

港式中文會因應不同埸合的需要﹐合適地採用不同的詞彙。例如在喪葬上﹐我們看到的輓聯通常是以文言文或較莊重的中文寫成﹐如「天妒英才」、「劬勞未報」、「懿範長存」等便是。又例如一些中文報刊雜誌中的用語﹐便可以用比較口語化及輕鬆活潑一點。有時候﹐我們應盡量避免運用不良意識的詞如「黑鬼」、「阿差」等帶有種歧視意味的字眼﹔「教書佬」、「垃圾婆」、「飛髮妹」是對行業的不尊敬﹔「低能仔」、「小人蛇」是對某種處境下的人的侮辱﹐我們亦不應該使用。此外﹐「佬」、「婆」、「仔」、「妹」這四個代表不同年齡男女的字﹐在粵語中都含有貶義﹐我們亦應視乎不同的情況才加以運用。

戊. 自鑄新字、新詞時要視乎該字詞是否合乎漢字的造字、組詞原則

當我們將口語轉化為書面語時﹐我們要留意該個從口語轉化而成書面語的詞是否合乎漢字造字的原則﹐即是說我們要先看看這些語素是不是規範語語素庫堶惟狻T有的﹐不應胡亂自鑄新字﹐擾亂文字的系統。如「就算俾男人呃到」中的「呃」字﹐其實只是和規範語詞彙中的某些語素同形﹐而實際上是不同的語素﹐其不合規範顯而易見。相反﹐那些合乎造詞規則、有生命力的方言詞和新詞加入漢語詞庫是良性的現象﹐如「硬頸」、「電腦」、「反思」等香港詞組﹐實際上是充實並擴大了漢語的詞庫 。

己. 短詞與長詞的取捨

香港人生活的步伐急速﹐往往棄長詞而用短詞﹐例如用「巴士」多於使用「公共汽車」﹐用「單車」多於使用「自行車」、「腳踏車」﹐用「的士」不用「計程車」等。這是由於這些詞的用字較短和小﹐故人們多趨向棄用長詞而短詞來做文章﹐尤以廣告標題為甚。

語法方面

甲. 綜合標準去考查詞性

動詞與非動詞在漢語中的劃分標準歷來的見解存在茷雂j的分歧。由馬建忠、黎錦熙的「意義說」 ﹐到俞敏、陸宗達的「形態說」 ﹐再到陳望道、胡裕樹的「功能說」 ﹐這些劃分的標準是在不斷的發展中。現在普遍認可的劃分標準是「多角度綜合考查」﹐即是「意義+形態+功能說」。根據這種分析﹐一個非動詞如果帶上了賓語﹐就可以認為它具備了動詞的性質﹔同樣﹐一個原來通常不帶上賓語的動詞便變得可以帶上了﹐亦被認為具備了及物動詞的特徵。香港中文書面語常見的非動詞化動詞化及不及物動詞動詞化如能受到廣泛的應用而又不損溝通功能的話﹐這種語法變異便會被保存應用而穩定下來﹐加入規範化漢語的大家庭堙C

乙. 符合時代和環境的需要

不論是口語還是書面語﹐其主要目的是在於能使我們有效地溝通。隨茩輕隞P國內的關係日趨緊密﹐我們現在正需要一套合乎兩地人士需求的書面語。雖然普通話的語法規則是中國大陸通用的書面語形式﹐但隨茖潀a的交流日趨頻繁﹐「香港變體」的中文書面語用法有從南向北蔓延的趨勢 。同時﹐國內傳媒的一些常用詞彙如「同志」、「幹部」、「單位」等和語法亦滲入了香港中文書面語中﹐與「朋友」、「高官」、「部門」等字詞並港式中文固有的語法交替使用﹐以配合關於國內的新聞報導。這種情況在香港回歸中國後有增無減﹐體現了時代與環境的變遷﹐也符合實際上的需要。

香港位於粵方言區﹐視粵方言為母語﹐又曾長時期受到英式教育的影響﹐因此要本地的書面語與內地的一套完全一致在短期內的可能性是不大的﹐否則只會防礙香港市民的日常溝通。要成效地達致語言的目的﹐書面語的應用應以符合時代環境的需要為前題。

丙. 因應不同文體及對象作出調整

一些新聞報導的標題和廣告標語﹐為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及使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撰文時會盡量簡短﹐或只突出要表達的主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句子中的主語會被刪減了﹐有時也會轉變詞性來運用﹐令意義更明快和直接。這些做法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標題和標語雖可作如是觀﹐撰稿人在撰寫正文時便應該完整地寫出該句子的含義﹐令讀者能夠清楚地明白該它的意思。

此外﹐讀物服務的對象及範圍也能直接影響書面語的規範。例如一些娛樂新聞或消閒讀物﹐文章用富有濃厚本地色彩的語法遠較用標準漢語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及閱讀的興趣﹐因為這類讀物多限於本港某些階層的人士閱讀﹐流傳的範圍不廣﹐文句的規限可以較寬鬆。相反﹐一些報章或流通至本港以外地區的刊物﹐因為流傳的範圍較廣﹐讀者遍佈各階層﹐故此以較標準的中文書面語去撰寫便會較為合適。

表達形式方面

雖然港式中文的語法較規範化的中文靈活和較有彈性﹐但在表達上仍是有一定的限制﹐就是香港中文書面語﹐不論它是以何種形式出現﹐都必須符合讀者的語言習慣。也就是說﹐要用讀者明白的詞彙和語法來寫﹐顧及讀者的不同程度﹐即是緊守「方便使用者」的原則。香港的新聞報導員大多能做到這點﹐傳媒刊物堛漱撜馱j多有趣而易讀﹐少有艱澀難明的句子。此外﹐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文體(如禮儀埸合用比較標準的中文﹐消閒報刊中用比較接近口語的中文等)也是港式中文為了遷就讀者語言習慣的表現。

除了我們日常常見的港式中文外﹐還有一種我們平日較少見﹐但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重大影響的中文﹕法律條文。由於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以往法例的制定均是以英文為藍本的。中文本通常只是從英文直接翻譯過來﹐在文法上較少考慮到漢語規範化的問題。這問題在香港回歸中國後仍然存在。例如在「地方選區選民登記申請表附注」(1998年12月版)3(a)項中﹐英文原文是﹕「A Chinese citizen born in Hong Kong before o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f his father or mother was settled or had the right of abode in Hong Kong at the time of the birth of the person or at any later time.」﹐相對的中文譯本是﹕「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在香港出生的中國公民﹐而在其出生時或其後任何時間﹐其父親已在香港定居或已享有香港居留權。」這譯文很明顯是按英文本直接翻譯過來的﹐由於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使概念變得較為模糊、複雜和難明。較正確的中文譯文應為﹕「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以前或以後出生﹐不論出生時或其後的任何時間﹐其父親已在香港定居或已享有香港居留權的中國公民。」這些不合乎現代漢語規範的法律條款雖不見於其他港式中文堙M但是這種中文法定條文的規範形式卻能「合法」地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結論

香港中文雖然和標準的粵方言有所不同﹐與標準漢語的差別更大﹐但亦是漢語粵方言的一種。港式中文的種種變異﹐其實正表現了香港這一時一地的獨特色彩。方言的發展是一種正常現象﹐正如北京方言的「您」、南方方言的「搞」等字已進入標準漢語的詞彙庫一樣﹐它能使漢語有生命力、更活潑。因此﹐我們不應對港式中文採取仇視或排擠的態度。不合漢語規範的成份﹐諸如以外語文法翻譯的中文和中外文夾雜的詞彙﹐最終是會給時代淘汰的。可是﹐我們若過份地抬高港式中文的地位﹐允許任意用口語入文的話﹐則會造成標準書面語的污染現象。因此﹐我們在採用口語入文的時候﹐要留意這些成份是否過量﹐以致影響文章的溝通能力。

此外﹐香港中學生作文的邏輯語病和遣詞做句的能力亦是值得憂慮的。因為現今的中學生便是將來社會的楝樑﹐他們語文能力的好壞直接影響未來香港中文書面語的發展。從研究所得﹐現今香港中學生的作文除了語法邏輯大有問題外﹐詞彙的貧乏和用詞不當的情況亦是令人憂慮的 。這可能和香港學生長期耳濡目染的都是港式中文﹐接觸規範漢語的機會不多的情況有關。因此﹐為了香港中文書面語能朝荌楛d的方向發展﹐在語文教育方面多花功夫是迫切而且重要的。

黃穎聰

1999年2月

學術研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