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73/AA-11 Archer
首頁 向上 內政部 國防部 歷史文化部 國家通訊社 新聞局 超自然科學院 製作小組

 

 

R-73_1.jpg (34842 個位元組)          R-73_2.jpg (69668 個位元組)

導彈諸元 變化型號 歷史 簡介 作戰模式     

               

                                  

全長

2.9  米

翼展

0.51  米

直徑

0.17  米

射程

20  公里

重量

105  千克

彈頭重量

7.4  千克

動力裝置

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

制導方式

慣性制導/紅外線制導

研發公司

三角 旗導彈設計局

 

 

                                  

R-73

基本型

R-73EL

採用改進的激光近炸引信,可提供出口

R-73ME

仍在研製中的K-74ME,將裝具有60°離軸能力的新導引頭,而普通R-73導引頭的離軸角爲40°, 新導引頭更加靈敏,可使其最大攻擊距離從30千米增加到40千米。

             

       

                                   

      R-73導彈是前蘇聯 80年代研製成功的一種先進的紅外格鬥導彈,1982年,三角 旗”導彈設計局研製成功R-73北約國家稱其爲"射手"AA-ll近距空中格鬥導彈。該彈於1987年開始裝備部隊。

                   

 

                                   

       R-73導彈可挂載在米格-21、米格-23、米格-29、蘇-27等飛機上,能在晝間和夜間對作機動飛行的飛機和巡航導彈實施攻擊。佈局形式與R-60差不多,但導引頭更先進、彈體更長、射程也遠得多。R-73採用主動雷達近炸引信,導引頭可與飛行員頭盔瞄準具聯動,達到快速瞄準跟蹤、快速發射的要求。

       R-73使用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在尾噴口內裝有推力向量控制系統,因而其過載能力很強,最大可達40G,能攻擊做12G機動的目標。這種具有全向攻擊能力的導彈的最小發射距離僅300米,是所有現役空對空導彈中最小的,而其最遠發射距離則可達30千米,在紅外線制導的空對空導彈中也是比較大的。R-73導彈裝帶有深致冷光電探測器的紅外線尋的制導系統,這種系統大大提高了尋的的靈敏度和截獲目標的距離,並保證了導彈的全方位攻擊能力。目前,俄羅斯國土防空兵的米格-29和蘇-27戰鬥機都裝備有這種導彈。其最大的特點是在飛機機頭偏離目標達55度的條件下仍可發射導彈;另一特點是能與頭盔瞄準具連接,飛行員看准哪一個目標,導彈即同步跟蹤,提高了作戰效能。

        R-73空對空導彈是前蘇聯研製的性能先進的空對空導彈,出口到許多國家。據說中國也要有進口,與性能更加先進的R-27空對空導彈共同服役與Su-27戰機,要與臺灣的魔術中程導彈與響尾蛇導彈一比高下

 

氣動佈局 這種導彈採用了舵面位於彈翼前的式氣動佈局,彈翼上採用了穩定副翼,彈翼前採用了前升力小翼,彈翼和舵面位置呈X形,並對稱。
     
向後發射型 R-73向後發射型已由蘇-27作了試射。它是一種修改的R-73,在支架和發射軌上向後挂載,而且裝有一個助推器。其面向前方的助推器噴管由一個氣動整流罩覆蓋,整流罩在助推器點火時被吹掉。助推器使導彈離開發射架,而且克服導彈的大部分負速度。接著主發動機點火,脫開連接的助推器,而且推力的增加使導彈在發射飛機後部30米時克服導彈的負速度。然後,在發射前鎖定目標的導彈導引頭繼續跟蹤目標,而加速的導彈彈體在助推期間燃氣舵偏轉器的幫助下,可作±180°的轉彎,使導彈飛向目標。 發射飛機的飛行員不能目視確定這種導彈已鎖定於所選的目標。然而,與從發射架向前發射,並轉向後半球飛行的導彈比較,向後發射R-73的最大攻擊距離爲10-12千米,最小攻擊距離爲1千米,而且可攻擊50米至13000米高度的目標。它在離發射軌達60度角可進行有效攻擊,而且可在亞音速和超音速情況下發射。向後發射R-73可能首先在蘇-32FN上使用。 

               

 

                                  

 不詳

 

在訪客名冊留言 查看訪客名冊

皇榜

如想入宮進諫,

可經上方之天線傳達資訊,

無任歡迎。

欽此。

最近更新日期:10/3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