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9 Sidewinder
首頁 向上 內政部 國防部 歷史文化部 國家通訊社 新聞局 超自然科學院 製作小組

 

 

AIM-9J_1.jpg (29274 個位元組)          AIM-9_1.jpg (15934 個位元組)          AIM-9J_2.JPG (11770 個位元組)

導彈諸元 變化型號 歷史 簡介 作戰模式     

               

                                  

全長

  2.89  米

翼展

  0.63  米

直徑

  0.13  米

射程

        7.5  公里

重量

      85.5  千克

彈頭重量

      9.36  千克

速度

        2.5  馬赫 

動力裝置

  Hercules and Bermite Mk 36 Mod 11

制導方式

   紅外線導向

研發公司

                             Raytheon  雷神公司                        

 

 

                                  

AIM-9 A

1949-1956年最初試驗型,採用紅外線(硫化鉛)

AIM-9 B

1957年正式服役的基本型號,加大了射程

AIM-9 C

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是"響尾蛇"最重的型號

AIM-9 D

1965年正式服役,屬海軍型,改良了彈翼,產量最少的型號,彈頭採用連續杆

AIM-9 G

1967年正式服役,屬海軍型,增加了彈藥

 AIM-9 H 

海軍型, 採用了固態電子元件

 AIM-9 E 

1967年正式服役空軍型,AIM-9B改進而來

 AIM-9 J  

空軍型,採用了固態電子元件

AIM-9 N

空軍型,AIM-9J改進而來

AIM-9 P

採用電視制導,是最長的型號

AIM-9 L

1976年正式服役,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戰,射程增大一倍,採用雙層連續杆紅外(銻化銦),改良了彈翼,具有全向攻擊能力AIM-9L是一種全向拉武器,但最有效的用法仍是自傳統的六點鐘方位發射

AIM-9 M

1982正式服役替代AIM-9L,現在仍在生產,具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戰。戰導引頭用了氬致冷的銻化銦探瀾器,採用固態電子元件,增加了燃料致使射程加大,選用了鐳射引信和有不同的彈頭紅外線感應器冷卻方式

AIM-9 X

正在研制中,用了128*128元凝視焦面陣列紅外導引頭,視角可達到120度,預計2003能順利服役。美國空軍根據越戰及中東戰爭的實際戰績將AIM-9改良成為可以全範圍攻擊,擁有高度敏感紅外線感應器及極高機動性,雙三角翼設計的方向舵組,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戰的AIM-9X。導引頭用了氬致冷的銻化銦探瀾器,從而提高了探測距離和靈敏度;採用固態電子元件,從而提高了可靠性並因減輕重量、增加了燃料致使射程加大;選用了鐳射引信,從而提高了炸點精確度

             

       

                                   

       "響尾蛇"是美國雷神公司從1949年開始研製的一種近距空對空導彈,於1953年試飛,自1956年起開始裝備部隊。 AIM-9是 供戰鬥機攜帶的一種超音速追熱導彈。原由美國海軍開發用於艦隊防空,後爲空軍採用。此種導彈的早期型號在東南亞地區衝突中被廣泛應用。是實戰中曾廣泛使用和少數導彈之一,在越南戰爭、1982年馬島衝突和波斯灣戰爭戰爭中都使用過。無可置疑地它是長久以來最佳的導彈設計,響尾蛇在美國軍中的服役年齡已邁入第四個十年。AlM-9嚮尾蛇空對空導彈是美國空軍於1949年開發的最暢銷紅外線導向空對空導彈。

                   

 

                                   

      從50年代裝備以來,已經有了十幾個型號,總生産量超過10萬枚, 性能不斷提高,形成世界上最大的"響尾蛇"空對空導彈系列。此系列空對空導彈主要裝備美國空軍和海軍,用於截擊或空戰,還向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挪威、澳大利亞、日本、菲律賓等48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銷售。短程的響尾蛇飛彈適用在當你和敵機距離太進而無法使用先進中程飛彈,或者是距離太遠用機炮打不到時。由於響尾蛇是一種追熱飛彈,機師不必在他追擊飛彈實用雷達去鎖定敵機,雷達鎖定是會有些幫助,但是因為響尾蛇會自己衝向距離他最近的熱源去,所以雷達鎖定對他來說並不是百分百的必要。它的成功甚至連其基本設計都被蘇聯仿製成K-13型,西方代號為AA-2的環礁飛彈 法國在"響尾蛇"基礎上改進的一種導彈叫"沙伊納"。"響尾蛇"名命自一種以同樣的方式追蹤獵物所發出熱源的毒蛇。它無疑是迄今世界上最成功的空對空導彈。按照技術水平,"響尾蛇"可以分爲三代:


第一代 "響尾蛇"包括 AIM-9A, B, C

第二代 "響尾蛇"海軍型爲D, G, H,空軍型號爲E, J, N。空軍和海軍使用的"響尾蛇"導彈系列和發射架是不能通用的,區別是海軍的發射架上有製冷氮氣瓶,而空軍的沒有。

第三代 "響尾蛇"L, M型和M型的改進型S, R和正在研製和發展中的 AIM-9X 型爲海空軍通用。該代導彈的戰術使用特點是具有近距格鬥能力;能全方向、全高度、全天候作戰。其主要技術特點是採用紅外尋的制導,導引頭用了氬致冷的銻化銦探瀾器,從而提高了探測距離和靈敏度;採用固態電子元件,從而提高了可靠性並因減輕重量、增加了燃料致使射程加大;選用了鐳射引信,從而提高了炸點精確度。裝一台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可使導彈最大速度達到2.5倍音速

 

結構與性能 AIM-9"響尾蛇"導彈是世界上第一種紅外線導向空對空導彈,前面的4片翼用來控制飛行向,後面的翼只用作穩定飛彈。該彈採用鴨式氣動佈局,艙面與彈翼前後呈X-X形配置;全彈由制導控制艙、引信與戰鬥部、動力裝置、彈翼和舵面所組成。各型號的"響尾蛇"導彈,它們的氣動佈局和結構組成均無改變,主要是結構尺寸稍有變化以及元器件性能的改進。輻射進行自動導向(引導自身)的導彈。熱輻射自導裝置設在導彈首部,通過首部四塊同軸轉動的前安定面引導導彈。接看是彈頭,再下面是火箭發動機。在固定的尾翼上有幾隻高速旋轉的小飛輪,以保持導彈的穩定。發射後導彈控制艙前面的導引探測目標發出的紅外輻射,使導彈自動跟蹤目標飛行,直至擊中目標,可發射後不管。

制導控制艙 內裝導引頭,主要包括位元標器、電子元件和伺服元件三部分。紅外位元標器是由陀螺光學裝置、電磁線圈、致冷器等組成,用於探測目標位置資訊;電子元件由電子元件、連接件和固態電路組成,用其將目標資訊轉換成跟蹤和制導指令信號;伺服元件主要包括燃氣發生器、氣缸、活塞、搖臂、電磁線圈等,用其把制導電信號轉換成控制舵的操縱力矩。

引信 由目標探測器--紅外線或鐳射近炸引信、觸發引信、安全和解除保險裝置等組成,可在導彈接近或命中目標時適時引爆戰鬥部。

戰鬥部 AIM-9導彈各型號均採用普通裝藥的破片殺傷戰鬥部,用來摧毀目標。 動力裝置 各型 AIM-9導彈皆選用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爲導彈提供前進的推力。

彈翼 4個三角形彈翼配置在彈身前部,用來控制飛行方向4個梯形彈翼呈X型配置在彈身尾部,用作穩定導彈。每個彈翼的後部外側都裝有一個防滾陀螺舵,其作用是對導彈的滾動進行阻尼,以保持導彈穩定。

舵面 4個三角形成雙三角形等平面形狀的控制舵,呈X型配置於制導控制艙後部,可産生控制力,使導彈按控制指令飛向目標。 

               

 

                                  

載飛 由載機電源通過發射裝置給導彈供電;起動座艙中的冷卻開關,在最佳溫度範圍內給紅外探測器連續冷卻。進入空戰狀態時,駕駛員起動導彈發射電路。當識別、顯示出目標時,位元標器電鎖打開,開始跟蹤目標;連續跟蹤目標後,準備發射導彈。

發射 按預定發射程式進行。發射時,先起動彈上的熱電池組,給引信中的目標探測器供電,使其開始工作;使伺服元件開始工作;最後把熱電池組的電壓加到火箭發動機點火器上點火並接通引信電路。

攻擊 當導彈飛離載機達到安全距離時,引倍解除保險;在制導系統的作用下,導彈飛向目標;當導彈飛近目標達到殺傷距離時,近炸引信發出引爆信號,使戰鬥部爆炸而摧毀目標。

 

在訪客名冊留言 查看訪客名冊

皇榜

如想入宮進諫,

可經上方之天線傳達資訊,

無任歡迎。

欽此。

最近更新日期:10/3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