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課、飛牌的基本原理

 

不少人遇上清一色,就會覺得很頭痛,不知道自己叫胡之餘,就算叫胡也不知道實際叫多少飛。所以很多人遇上這情況,便翻來覆去不能決定放那一隻牌出去,以致任何一家都知自己是叫那一類牌,使其有所放範。另外有些人索性亂打一張出去,令人不能知道自己是在叫胡,不過這可能令自己連胡也不能食。

所以了解清一色究竟在什麼時候叫多少飛,其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手上執齊十三張的時候,自然叫最多飛的是十三么,有十三飛那麼多,不過現在我們看的是清一色,而清一色之中叫最多飛的是「九子連環」,即叫九飛,而十張牌時最多可叫八飛,七張可叫五飛,而四張則最多三飛。

要知道叫多少飛,便先要認識牌的組合和其名稱。

 

一、分飛燕

一頭一尾均有一組刻子,而中間則順序每樣一隻牌,「九子連環」便是「分飛燕」的其中一種,這裡叫的牌總共九飛,分別是一至九萬,如下

 

 

有時候不一定用盡十三張牌,十張和七張亦可組成「分飛燕」,如下:

 

 (叫一至八萬八飛

 

 

二、倚簷燕

這種「分飛燕」是靠在一邊的,所以便這樣稱呼,但這比起「分飛燕」少叫一飛,這可以用一或九來「倚簷」,如下:

 

 (叫一至七萬七飛

 

 

三、疊瓦

以上所講的都是由一頭一尾的刻子所組成的牌,而在這裡我們俗稱一組刻子為「瓦」。十三張牌之中,叫七飛的分別有「三疊瓦」(即三組刻子連著)和「雙疊瓦」(兩組連著), 至於「四疊瓦」,因為不能叫七飛那麼多,所以不入此列。

三疊瓦

 

 (叫一至五萬和七八萬七飛

 

雙疊瓦

 

 (叫一二三四六七九萬七飛

 

 

四、一瓦壓五碎

即一刻之後加五對:

 

 (叫一至七索七飛

 

五、燕中密

「分飛燕」內有密在中間,但「燕」接著不可以是密的,必需是隔著一隻牌:

 

 (叫一二三五六七八萬七飛

 

 

到叫六飛牌的時候,情形比起叫七至九飛複雜得多。

 

六、大腹燕

這種「燕」的排列,是分飛燕內有一個俗稱「碎」(即一對)的物體。如下:

 

 (叫一二三四五八萬)

 

這種六飛的「大腹燕」內只可以三四六作「碎」,至於二五七作「碎」的則不能叫六飛那麼多。「大腹燕」可以用一八作「瓦」,當然也可用二九作「瓦」,至於結構怎樣我也不必詳談。

 

七、瓦碎瓦

這種配搭同樣都叫六飛牌,其結構如下:

 

 (叫一二三四六九萬)

 

八、瓦碎疊

跟著一種是「瓦碎瓦」後面加多一塊「瓦」,這稱之為「瓦碎疊」,

舉例如:

 

 (叫二至七萬)

 

九、三疊碎

即三刻加一對,如下:

 

 (叫一至五加七索)

 

十、中空瓦

那是兩刻之間,剛剛隔開一搭順子:

 

 (叫一四五六七九索)

 

十一、中碎瓦

「中空瓦」後又有「中碎瓦」,那是「碎瓦」的組合,但不是在頭尾,而是在中間:

 

 (叫一四五六七九索)

 

十二、疊雙碎

這是兩刻之間再加兩對:

 

 (叫一三四五六九索)

 

十三、一瓦壓三碎

即一刻之後加三對:

 

 (叫二五八三六九索)

 

十四、一瓦壓四碎

即一刻之後加四對:

 

 (叫二三四五六八索)

 

 

十五、瓦頭三碎尾

一邊是刻,另一邊則三個連對:

 

 (叫二五八三六九索)

 

十六、三疊雙碎

即三刻加雙對:

 

 (叫一至六索)

 

十七、雙疊三碎

即雙刻加三對再加一隻:

 (叫二三四五八七索)

 

十八、中密

至於十張可組成的六飛,有一種是「中密」,即十張當中有四子用盡的:

 (叫一四七二五八筒)

 

雖然三筒是死張,但仍有六飛可叫,所以稱之為「中密」。

 

十九、十張的「雙疊瓦」

十三張的「雙疊瓦」可叫七飛,而則可叫六飛:

 

 (叫一二三四六七筒)

 

二十、單瓦

即開頭只有一組刻字,其餘均為連數:

 

 (叫二五八三六九筒)

 

有數款連簡而清也沒列出來的,亦是叫六飛的。

 

廿一、瓦空碎

即刻後一組順子再一對加一搭順子,但只有兩個例子如下:

 

 (叫一四七三六九筒)

 

 (叫一四七三六九筒)

 

廿二、飛燕空

其實是七飛的「分飛燕」前後加多一搭牌,如下:

 

 (叫一至五加八筒)

 

廿三、瓦密

我也不知怎樣形容這款怪獸,詳情如下:

 

 (叫一二三五六七筒)

 

廿四、燕中三碎

是頭尾刻的中間有三連對:

 

 (叫二加五至九萬)

 

 (叫一至六加八萬)

 

 

綜合上述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多飛原則其實:

一、有燕或瓦;

二、順數;

三、瓦與碎有規律及平均地分佈;

四、數字覆蓋範圍廣,要叫六飛時即有至少五個順數。

 

在下避免過份冗長,所以只舉一個例子,其他的要自己慢慢試探,請各位見諒!

 

上一課 目錄 下一課

 

Last update: 15-05-0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