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網主的母校,當然要將她放在首位啦(所以排名不是不分先後呀
^___^)﹗網主很多很多過去的回憶都是從這裡而來的。相比起大學和小學的同學,與中學同學的友誼亦相對地較深的。母校給我最深的感覺並不是她是一所大埔區的名校,而是她能給予學生的自由度是很大的。以網主觀點來看,她可能不是大埔區最頂級的學校(以會考、高考成績作比較),但她卻是一所能給予學生空間的學校,有時我想一間能取得100%會考合格率的學校是一所怎樣的學校?會是一所教學以考試為目的的一所學校(英文稱作Exam-oriented)還是一所校方並不鼓勵學生抽空餘時間去參加課外活動的一所學校呢?當然這些只是網主自己的猜度,我們也不可以否認一些名校真的能做到全人教育。但若果不幸地,那些名校真的如網主所說的那麼像「補習社」教學模式的話,我寧願不選擇。當網主上了大學和在見工面試時,這種感覺尤其深刻,因為在面試見工時,Interviewer通常問的和看的不是大家的會考、高考或者是大學內的成績(或者持平點說,成績高低只是一個非常次要的factor),而是大家在中學和大學內參與、組織了什麼的活動、暑假時的暑期工經驗等等,Interviewer
不是問你如何讀書、如何勤力的問題,他們更不會理會你會考高考在英文科拿A還是D(當然最好不是E啦~~)而是在面試時用英文測試大家的英文溝通能力,我估計他們覺得會考、高考成績不可靠的原因是他們知道那些Grade真的可以「操練」出來的,考得好和用得到真的不能是理所當然地加上等號。
在這個變幻的社會,其實勤力真的不代表成功(當然不勤力就不能成功啦,除非......大家真的非常有運道又另作別論),成績好的亦不代表你能找到工作(若大家將來想在商界發展的話,就會尤其真切感受到)。網主覺得擁有common
sense、說話言之有物、辦事效率高、有創意、懂交際、有組織能力等條件才是現今的成功之道。哈哈,說了那麼多題外話,最後也想說一些點對母校的Comment,就是希望校方能在中四至中七級加上會計科給學生選擇吧,因為只有數理化的科目選擇確是窄了一點,就像網主的經歷般,在高考時選讀Physics, Chemistry和Biology
而在大學讀會計時就感到很吃力(網主初時連Debit
和 Credit 也不知是什麼就要用很短的時間去cover會考及高考的課程
^~~~^),有時也覺得自己在中六中七所學的知識好像不能學以致用,有一點虛度的感覺...(嘻嘻,希望任教數理化的老師不要怪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