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宗教
1. 比較儒家與墨家思想,你較為欣賞哪一家?試加說明。
答:
墨家思想講求不求一己之利,摩頂放踵,熱心救世,不惜赴湯蹈火,其崇高精神確實值得欽佩,但墨家生活過於刻苦,違反人情及社會倫理,因此實在難以實行;且其尊天事鬼的思想,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儒家思想比墨家近乎人情,提倡「仁」,並以此正確處理人倫、人情、人生各種問題,從而修養德性,人人皆可為堯舜,人人皆可為聖人,社會自然安定,較墨家的主張更近人情及易於實行。
2.
春秋戰國時代的法家思想中的「法治」精神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法治精神有何不同?試加說明。
答:
法家視人民如敵人,處處加以提防,它主張的「法治」是由政府公布刑法,用嚴刑來統治人民,以期達至「令行禁止 ,法出奸息 」,是維護社會安定,鞏固君主統治,防止人民叛變的一種手段。現代社會的「法治」則是由人民議定法律,用來規限政府的權力,藉以保障人權。法家的「法治」精神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法治」精神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思想。
3. 「亂世有助於宗教發展。」試引漢魏時期佛教發展為例加以說明。
答: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四百年間,戰亂不息,社會動盪。人民在困苦絕望的情況下,便將精神寄託於宗教,以求獲得解脫。因此,佛教的因果、輪迴等說法,對飽受苦難的民眾有很大的吸引力。很多人為了廣植功德,祈福禳災而奉佛。因此,亂世有助於宗教發展這話可從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中得到引證。
4.
道教往往予人的感覺是迷信的,不科學的。你同意這個見解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道教源於古代的巫術和方術,早期的道教更以以符咒祈禱替人驅鬼治病之術,招引信徒。在今天而言,是全無科學根據的。此外,道教講求神仙、鬼魅
、精靈與法術等事,相信仙人可學,長生能致,主張煉製和服食金丹以求長生不老、羽化升仙,這些事情在今天看來,終究是玄虛不可求之事,也是科學所難以解釋的,因此,道教是一種迷信和不科學的宗教。
不同意:
道教並非一個完全與科學對立的宗教,相反,它對我國科技發展有重要的貢獻。道教徒多煉丹服藥,因而逐步掌握了藥物的性質,例如葛洪 、陶弘景 、孫思邈等本身就是醫學家。道教徒在煉丹的過程中,積累了對礦物的認識,這是中國研究化學的起源。火藥和指南針的發明也跟道士有關。此外,道教的行氣、導引,後世發展為氣功、體操,在養生、保健方面頗有成就。
5. 比較朱熹和陸九淵兩人的治學方法,你同意哪一個主張?試加說明。
答:
同意朱熹的治學方法:
朱熹的「格物窮理
」和「先泛觀博覽而歸之於約」,主張讀聖賢書以明天下事理精蘊,是一種從外在客觀學問及經驗中求取知識探求真理,學問積久便能豁通大道。這種方法能幫助我們了解個別事物所存的道理,從而歸納了解宇宙天理,是一種講求先鞏固基礎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良好學習方法。否則,只求直覺及內省,束書不觀,自會游談無根,沒有依歸。
同意陸九淵的治學方法:
陸九淵認為人具有判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本無欠缺,不假外求,在乎自立而已,因此,我們要「先立乎其大者 」,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讀書,一切自會大明,這是一種從根本上把握人生的方法。否則,只從經書上尋求知識,容易流於支離,昧於大道,反而不得本心,難以有成。
6.
新文化運動在開啟新思潮方面提倡要「批判傳統文化」及「全盤西化」。你同意這個做法嗎?試加說明。
參考答案:
新文化運動提倡「批判傳統文化」及「全盤西化」,我並非完全同意。上述兩項主張無疑令傳統的束縛大為減少,士人的抱負愈見壯闊。新知識分子在爭取個性解放、民主政治及建立理性的文化等努力,莫不匯為日後歷史發展的主流。然而,新文化運動的缺失是過於低估傳統文化價值和過於高估西方文化。他們錯誤認定傳統文化與科學民主勢不兩立,非「打倒孔家店」不足以開啟新文化;在「全盤西化」,引進新思潮方面,也流於「凡新必好」的偏見。所以新文化運動雖有建樹,但它在否定傳統文化方面實在過於消極作用,缺乏客觀理性的評估。
7.
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提倡歷史研究應該抱持「寧疑古而失之,不可信古而失之」的態度。你對這個態度有何意見?試加說明。
參考答案:
我十分同意胡適這種對歷史研究所採取的態度。因為歷史研究應該強調獨立思考和懷疑精神,不能採取人云亦云的態度。同時,為求得的歷史真相,我們更應該「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單要有懷疑的精神和獨立思考,更要提倡客觀的論證,正如胡適曾說:「假設不大膽,不能有新發明;證據不充足,不能使人信仰。」就是胡適的這種求真的歷史研究精神,令我國歷史研究得以變得科學縝密,去掉歷代附加的塗飾和神話,還它以本來面目。
8.
魏晉崇尚清談,這種風氣是好是壞呢?試加說明。
答:
從學術思想方面來看,清談是略於具體事物而專注於抽象玄理,足以啟發和增進思辯能力,對建立獨立思考的學風大有幫助。再者,清談名士用新方法來闡釋儒家經典,會通其義而不拘泥於文字
,避免東漢章句訓詁繁瑣的流弊,開創了研習儒家經典的新途徑。因此,從學術思想的角度來看,清談帶來學術研究及思考帶來了新的突破。
從政治的角度來看,以居領導地位,從事實際行政的人,不求實際而空談玄虛,便成了政治上得了大危機。更可怪的是,他們這般人既講虛無,似乎與物無競,然而王衍好名,王戎貪利。他們是放棄禮法、責任,卻並沒有放棄私欲,結果,這種風氣終令社會人心大亂。因此,魏晉積弱不振,五胡乘機侵擾以至於亡,實與清談之風脫不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