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經濟
1.
春秋戰國時代,農業進步是促成工商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加說明。
答:
春秋時代,牛耕和鐵器農具已逐漸普及,各種農耕器具和耕種方法也不斷改良。加上人們都很重視農田的水利灌溉,大型的水利灌溉工程開始出現。農業生產力的不斷的高和改進,使農產品有突破性的增長,糧食和其他產品大量增加,不但促進了社會的分工,也為工商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條件,刺激了商品交換經濟的蓬勃,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因此,農業進步實是促成工商業發展的主要動力。
2.
試評析漢初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是否能達至原定的目標成效。
答:
漢初的重農政策,令農業發展得以迅速恢復,對社會經濟的恢復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有「文景之治」的出現,更奠定漢室富強的基礎,造就漢武帝時代的鼎盛武功。但由於漢初君主並沒有在抑商政策上並貫徹推行,在經濟上沒有採取嚴格控制,像高祖准許私人經營冶鐵、製鹽,甚至鑄錢;文帝又放寬對商人的束縛,使商人的勢力不斷提升。商人積聚了大量財富,進而兼併土地,嚴重影響了農業與民生,因此,漢初的重農抑商政策並未能完全取得成效。
3.
西漢武帝應否推行打擊商人的政策?試加說明。
答:
漢武帝應該推行打擊商人的政策,因為漢初君主在經濟上雖採取抑商政策,但卻沒有嚴格執行來控制商人發展,使商人的勢力得以發展。商人得以利用種種手段牟取暴利,並進而兼併土地,對農業與民生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國家經濟打擊很大,因此,武帝採取更嚴厲的措施。結果,武帝的抑商措施能給國家帶來巨大的財富,達到「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效果。
武帝以後,商賈勢力又再抬頭,土地的兼併日益激烈,造成「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等嚴重的社會問題,由此看來,漢武帝要維護農業發展及民生,打擊商人實有其必要的。
4.
你認為兩稅法是一種進步的制度嗎?試加說明。
答:
兩稅制明顯較以往的稅制進步。它以「貧富為差」,資產少的,繳的稅少;資產多的,繳的稅多,能均平人民納稅負擔。不管主戶、客戶、行商、坐賈都一樣交稅,是一種很合理的做法。同時,兩稅制規定繳稅以貨幣為主,開我國田賦史上以貨幣納稅的先河,增加了貨幣的使用,促進商業發展。此外,兩稅制打破傳統量入為出的原則,而以「量出制入」來制訂徵稅額,開創我國先進財政預算制度的先河。因此,兩稅法實是一種進步的稅收制度。
5.
試評析海外貿易獲利對宋室財政所產生的正面影響。
答:
海外貿易獲利對宋室財政所產生的正面影響:
宋朝對海外貿易管理完善,所以外商來華日重,政府通過徵稅,已經獲益不少,加上對某些珍貴獨特的進口貨物,還有官府專賣的規定,更取得巨大利潤。英宗時市舶收入約六十多萬貫,成了北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到南宋高宗時,市舶收入增至二百萬,這時的國用主要靠對外貿易來維持了。由此可見,海外貿易能使國家收入增加而無增百姓負擔,實是一個增加國家收入的重要渠道。
6.
試評析明代一條鞭法的推行對當時工商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答:
明代一條鞭法的推行與當時商品經濟發展的關係:
由於一條鞭法沒有徵收丁稅,因此人民沒有徭役的束縛,間接提高了人民遷徙的自由,因而也促使人民離開鄉土,到城市謀生,對都市工商業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此外,新法一律採用折現徵銀,令加強貨幣的使用更為廣泛,加速了工商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