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史

1. 你認為漢代的察舉制是否能為國家選出真正的人才?試加說明。

答:

同意:

在察舉制度之下,選任官員以才學德行為標準,加上各州郡按人口比例選出人才,要求嚴格,應舉的賢良、方正、文學、孝廉等,差不多都是通曉經書的儒生,故能從中選得真正的人才。西漢名臣晁錯、董仲舒、公孫弘等都是由此出身,為君主獻國策,貢獻良多。再者,漢代的循吏良治,為歷朝中所少見,更可說明察舉制度能為國家選出真正的人才。

不同意:

漢代的察舉權操於州郡長官之手,其所舉薦的人才,多憑一己主觀的好惡,易於濫用私人,且容易出現貪污徇情,或依託虛薦,被薦的人多名不副實。從漢末的「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情況所見,察舉制度未必能夠為國家選出真正的人才。

2. 你認為魏晉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是一個評審人才的良好制度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東漢末年,察舉徵辟制度敗壞,九品官人法確有其適應時勢的優點,並造成良好的影響。中正官評定士人等級的根據,便是鄉譽。雖或將當地大族、世家中人多列為上品,但世家大族自有其門第家教,在優良的傳統教育薰陶下,在政治方面的能力自然不差;州郡設立的中正官,必須是中央的現任二品官員,又是其負責評核地區的當地人氏。他們既是才德兼備,更熟悉自己本州郡情形。由他們評定士人的等級而呈報國家備用,自然能人盡其才;九品中正制根據被評人的家世背景,加上他在原籍的表現,最後作出評語和評定等級,可說是一種較為客觀的標準。而且三年再加檢定:被評人如有改進,晉升其品級;若有退步,則將之下降。整個制度的設計,可說相當嚴謹。

不同意:

在九品中正制下,由於中正官必須是二品,他們幾乎全是世族,因此世族便得以把持選舉制度。他們在評選人才時,往往只問門第,不論才德,於是世家大族的子弟佔盡優勢,造成門閥政治;此外,世族出身的中正官常常徇私舞弊,官官相護,因此門第高的都列上品,寒門士庶只能居於下品,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門第制度更日益森嚴了。由於世族子弟無須建立功業,便可坐享高官厚祿,他們大多沉迷清談玄學,不理政事。因此,從九品中正制推行時的流弊所見,這個制度並非一個評審人才的良好制度。

3. 唐代設有釋褐試之制,而宋代則取消釋褐試。你認為取消釋褐試是好還是壞呢?

答:

設立釋褐試是較佳的取士方法。唐代士子經禮部試後,還要經吏部的釋褐試。吏部選擇人才,注重四點:身、言、書、判。經此層層挑選,選官較宋代沒有釋褐試嚴謹得多。由於宋代優禮士人,大增科舉取錄名額,取消唐代吏部的釋褐試,使士人一經禮部考試及第後,即可任官,中間不必再受淘汰。官員在毫無控制下不斷增加,不但令冗員充斥,朋黨之爭也無法避免。

4. 比較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宋代二府三司制兩種中央政制,哪一種制度較佳。?試說明原因。

答:

認為唐代三省制較佳:

唐代三省制,三省職掌分明,分工合作,提高行政的效率;同時,政事堂的設立,令政權開放於其他高級的官員,可以集思廣益,也增加決策的效率。此外,三省六部以外,設立九寺,使皇家的事務和國家的政務得以分開,這和秦漢九卿制度的家國不分,實在邁進一大步。再者,政事堂更有權審核皇帝詔書,因此,相權得以節制君權,在當時來說,無疑是一種開明的制度。

反觀宋代的二府三司制,由於宰相權力過分分割,將民政、軍政、財政分由中書省、樞密院、三司掌管,彼此互不統屬。甚至規定宰相與樞密使分別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別控制了政權和軍權,從此君權越強,而相權越弱。相權分割後,政出多門,不但平白多了許多冗員,行政的效率也低降了。相權遭壓抑,大臣為求明哲保身,大多不思進取,造成政治上一片因循保守的風氣。因此,宋代的中央政制流弊實在太多。

認為宋代二府三司制較佳: 

宋代二府三司制把相權分割,將民政、軍政、財政分由中書省、樞密院、三司掌管,彼此互不統屬。甚至規定宰相與樞密使分別朝奏,彼此不相知,令政權和軍權分治,達到強榦弱枝的目的,限制相權的發展,防止權臣的出現,對承繼五代篡弒之風盛行的宋代來說,在穩定政權有一定的幫助。

5. 你認為三公九卿制是一種分權制還是一種集權制?試加說明。

答:

是分權制:在三公九卿制中,三公中的丞相主管民政,太尉職掌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明顯地將民政、軍事和監察三種權力分立。再者,丞相雖然位高權重,總領百官,丞相府組織龐大,職權幾乎無所不包,地位僅次於天子,但仍然要受到御史大夫的監察,互相制衡。至於在三公之下的九卿,與三公相若,各有司職,分掌國家事務及皇室事務,在這職責分明的情況下,大臣弄權的機會自然減少,由此可見,三公九卿制是一種將相權分割的分權制度。

是集權制:在三公九卿制中,朝廷重臣的任免權力全操於皇帝一人之手,皇帝才是權力的中心,也是最高的決策者,這種中央政制賦予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造成集權中央,並由皇帝專權獨裁的局面。由此可見,,三公九卿制是一種集權中央的制度。

6. 有謂:「宋代軍事積弱乃由於『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之故」。你同意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宋代軍事積弱乃由於「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更戍法令軍隊遷調頻繁,不但耗費龐大,而且兵將分離,兵將之間缺乏溝通,作戰能力大大降低,使宋代的對外戰爭勝少敗多。

不同意:

宋代的積弱原因很多,「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只是其中一項原因而已。宋代重文輕武,文人知軍事,文人缺乏作戰經驗,往往導致戰事失利,北宋因而積弱不振。再者,宋代地方由廂軍駐守,但廂軍屬老弱殘兵,質素低劣,造成地方力弱,無力守護。宋代士兵無退休制度,雖年老也供養終生。加上外族侵擾和邊防需要,軍隊人數不斷增加,造成冗兵充斥。因此,宋代在軍事各方面的安排失當,都是促成宋代軍事積弱的原因,而非單因「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更戌法。

7. 有謂一項制度行之既久,其弊漸生,兵制亦然。試以明清兩代兵制加以說明。

答:

明代兵制敗壞:

明代兵制屬世襲,故無失業之憂,且自太祖以後,天下盛平日久,衛所兵生活漸腐化,百姓多不願為犧牲當兵,故逃亡漸多。

明代中葉以後,由於衛所兵長期遠離鄉土,又常受奴役虐待,所以逃亡日多,於是衛所制漸趨敗壞,最後被募兵致所取代。

清代八旗兵制敗壞:

滿清入關前,旗兵要求嚴格,有跳澗、越坑等訓練,能完成的有賞,不用命的可以處死。由於保存游牧民族勇悍的特點,旗兵作戰時,披堅甲執大刀長矛的當前鋒,披輕甲善射的從後而上,戰鬥力特強。可惜入關後,軍兵享有優裕的糧餉而又不事生產,也缺乏作戰的訓練,故八旗兵制漸壞,以後只能倚賴漢人的綠營了。

8. 有謂明代內閣的首輔有宰相之權而無宰相之名。你同意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明代內閣,初期只能遵照皇帝的意旨辦事,品位不高。世宗以後,內閣的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以上。內閣首輔,品位尊崇。神宗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由於取得司禮太監的合作,凡事獨斷專行,視六部及閣臣為下屬,宛若漢唐的宰輔。因此,明代的內閣首輔雖無宰相之名,但權力甚大,堪有已往宰相之實。

不同意:

明代內閣只能遵照皇帝的意旨辦事,且品位不高,終明之世,內閣大學士的品秩止於正五品,加上明代司禮監權力日大,凌駕內閣之上,成了太上內閣。內閣首輔也要聽命於宦官,才可辦事,神宗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也要得到司禮太監的合作,才可決斷事情。由此可見,明代內閣首輔與真正的宰輔,權力相差甚遠。

9. 清代顧炎武謂:「八股之害等於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於咸陽之郊所坑者。」試加解釋。

答: 

清代顧炎武的說話,說明了明代用八股取的遺害。八股之害,在於下列數方面:

民智蔽塞:明代的科舉考試規定嚴格的「八股」格式,立論又只許替古代聖賢立言。文體既如此板滯,又不能發表個人的見解。士人埋首在這空洞的形式和陳腐的內容,對於修己治人的道理漠不關心,一心但求博取功名,日久年深,民族的智慧也蔽塞起來。

侷限思想:科舉的試題都由四書五經中選出,文章要仿照宋代經義,立論又須依據朱熹的學說。這不但侷限了讀書人的思想,妨礙了學術的探索和研究,也影響了日後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發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