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1. 你認為高壓政策及懷柔政策的同時推行是滿清建立穩定政局所必需的嗎?試加說明。
答:
滿清入關之初,立足未穩採用懷柔政策,可以爭取漢族士民的支持;在局勢趨於穩定後,仍有需要施行懷柔政策,以鞏固統治。不過,滿清入關之初,各地抗清活動此起彼伏,須倚靠軍事鎮壓以建立統治。滿清以異族入主中原,非樹立威勢無以懾服漢人;加上為了消滅漢人的民族意識和摧抑士氣,乃用武力震懾。
因此,滿洲入關後,要統治漢族,單憑軍威不足以治天下,否則可能會重蹈覆轍蒙古因高壓治漢而致速亡的教訓。因此,清政府採用軟硬兼施、寬嚴互濟的兩手政策: 一方面以武力征服各地,鎮壓叛逆;一方面又以治術爭取人心,分化及瓦解反清力量,懷柔與高壓靈活運用,終於成功統治漢族,享國二百六十八年。
2. 你認為鴉片戰爭是否一場商務戰爭?試加說明。
答:
同意:林則徐的禁煙只是戰爭的導火線,對英國來說,長期以來的貿易糾紛才是開戰的根本原因。它出兵主要目的在於迫使中國取消對外貿的各種限制,並擴大其商務權益。清朝閉關自守,限制對外貿易,又以天朝上國自居,拒與英人訂約通商。英國為擴展商務,兩次遣使來華,均不得要領。自設置駐華商務監督後,更因外交體制的差異而引致衝突。為了迫使中國接受英國的貿易規則,並獲得一個安全的貿易據點,遂不惜訴諸武力。因此中英雙方開戰實源於貿易糾紛,是一場商務戰爭。
認為是鴉片戰爭:
英國為了平衡對華貿易,不惜用鴉片來開拓中國市場。鴉片走私日趨猖獗,既敗壞社會風氣,更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道光帝派林則徐禁煙,除派兵包圍商館,強制英商繳交鴉片外,又要求簽署帶有「人即正法」條文的保證書,雖然英國已承認中國有權禁煙,但不能接受林則徐的禁煙措施。英國宣稱興兵是為了向道光皇帝討回公道,要求道歉和賠償,結果引致雙方的衝突。因此,這場戰爭是由鴉片貿易和禁煙引起的戰爭,稱為鴉片戰爭是適當的。
3.
滿清政治腐敗是引致太平天國起事的主因。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從政治角度來看,清朝的統治自乾隆晚年以來日趨腐朽,官吏貪污舞弊
,敷衍塞責,內政混亂不堪,鴉片戰爭的失敗更令滿清政府的弱點暴露。清廷喪權辱國,威信大不如前,太平軍遂能乘時而起。加以清中葉以來,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加上土地兼併,貧富懸殊,已埋下農村動亂的禍根。鴉片戰爭的賠款以攤派的形式轉嫁到老百姓身上,令民眾百上加斤,令人民生計日絀,於是人心思變,滿清的腐敗激發了社會動亂,結果在洪秀全領導下匯集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民變,終釀成太平天國起事。因此,滿清政治腐敗是引致太平天國起事。
不同意:
滿清的腐敗是激發社會動亂的重要原因,這是不容否認的,但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洪秀全附會基督教教義,以上帝為天父、耶穌為天兄,宣稱自己是上帝的次子,奉命下凡救世 ,創立拜上帝會,在廣西傳教,宣傳「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的理想世界,鼓舞信徒走上反清的道路。因此,太平天國起事主要是洪秀全借助宗教思想,以「奉天討胡 」為名,號召漢人反清排滿,他只是利用滿清腐敗這個時機而已。
4. 試就英法聯軍之役中評價葉名琛的表現。
答:
葉名琛對英法聯軍之戰處置失當。作為兩廣總督,他放棄樂對「夷務」的統籌,既不接見英法公使,對他們的請求置諸不理,又未有審察時勢,及早作出準備。到了兵臨城下,既不談判,也不調兵設防。難怪時人譏諷他「不戰不和不守」了。
5.
「門戶開放宣言」是一項列強互利互惠的政策。你認為如何?
答:
「門戶開放」宣言以承認各國在華勢力範圍及既得利益為前提,僅要求列強在其勢力範圍及租借地內實行同等的關稅、港口稅和鐵路運費,使各國獲得均等的貿易機會,因此這項政策保障了各國在華的既得利益,因此,「門戶開放宣言」是一項列強互利互惠的政策。
6.
有謂「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你認為這個說法對嗎?試加說明
答:
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因為它給中國的近代化打下了一個薄薄的基礎 。現從其成效加以說明。
洋務運動創辦中國第一批近代軍用和民用工、礦企業 ,開了興辦近代工業的風氣 。從1862年中國製造第一台蒸汽機起,機器生產逐漸代替手工製造 ,中國的水陸交通和電訊事業也開始了近代化 。
洋務運動創辦新式陸軍和海軍 ,為中國國防近代化奠下基礎 。
洋務運動創辦各種新式學堂 ,翻譯西方書籍,首次派遣學生出國留學,培養了一批對西學有認識的人才。
洋務運動創立近代的外交機構 ,與外國互派使節,促進與外國的交往 。
7. 你認為中國應從甲午戰敗中取得甚麼教訓?
答:
日本原先只是一個細小的島國,但經過明治維新後,在政治、軍事、社會等各方面推行改革,學習西方,在短時間內富國強兵,變成了東方的一個強國,甚至能擊敗中國。因此,中國一方面要面對一個野心勃勃的新興強國,如要求存,便要效法日本,全面推行變法,令中國富強。
8.
戊戌變法最後以徹底失敗告終。你同一意這個說法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1898年6月,光緒帝宣布變法,從6月開始,到9月發生政變止,在一百零三天內,陸續頒布新政詔令數十道。但由於守舊派官員的阻撓,加上新政對慈禧權力造成威脅,慈禧於9月21日宣布訓政
,幽禁光緒帝,並逮捕維新派 。康有為
、梁啟超出走。「戊戌六君子」被殺。凡與維新派有關連的官員均遭懲治。除京師大學堂外,新政全被廢除。因此,新政可說是徹底失敗。
不同意:
戊戌變法雖以失敗告終,但它畢竟是在中華民族面臨瓜分的危機下,一次尋求中國近代化的大膽嘗試。戊戌變法期間,士人多組織學會,刊行報紙。言時務、談新學成為新風尚,雖有政變而風氣已開,不可阻擋。士人受新學啟蒙,認識到中國再也不能恪守成法;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從此棄舊圖新,推動了中國的變革。因此,戊戌變法在啟蒙士人,開通風氣方面仍有其貢獻的。
9.
你認為辛丑和約中哪項/些條款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最大?
答:
根據辛丑條約,清廷須拆毀大沽炮台,及京畿戰略要地的一切防禦工事。另一方面,列強直接在北京劃定使館區,派兵駐守,並在北京、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兵。自此京畿門戶大開,全無國防可言,對列強的入侵,更無防守可言。再者,賠款一項,對國家財政造成的破壞亦甚大。巨額的賠款使中國疲弱的經濟更形枯竭。條約規定用關稅和鹽稅作擔保,使中國的財政、金融命脈被列強牢牢掌握。因此,要中國拆毀防禦工事、容許外國駐兵及賠款條文實對中國國防及經濟傷害最大
10.
試討論清末「四川保路風潮」事件對推翻漫清政府的重要性。
答:
保路風潮把立憲派推向清廷的對立,使清廷失去了商人和士紳的支持。保路風潮爆發後,四川總督趙爾豐開槍鎮壓請願民眾,死者數十人。革命黨人乘機聯絡會黨 ,在四川各地發動起義。清廷急派端方抽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湖北守備的空虛,促成武昌起義的成功。武昌起義後,立憲派與革命黨聯合反清,形成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終於導致滿清政權的覆亡。
11.
辛亥革命並非一次完全成功的革命。你同意嗎?試加說明。
答:
辛亥革命最終成功地推翻滿清,取消帝制,並創立中華民國,為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這是其成功的地方。同時由於辛亥革命爆發時沒有統一的領導,革命黨人不能完全控制形勢,光復各省的政權和軍權很多仍落在立憲派、舊官僚和舊軍人手上。孫中山惟有與袁世凱議和,通過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但民國的政權卻被袁世凱竊取。因此,辛亥革命是不徹底的。此後中國空有民主共和之名,實際上內有軍閥割據,外受列強侵凌,距離獨立、民主、富強的目標尚有遙遠的路程。因此,辛亥革命並未全面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