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
1. 你認為北宋推行的中央集權政策是否一項良策?試加說明。
答:
同意:
宋初的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確不失為救時的良策。像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消弭五代以來將士擁立的陋習,使天子的地位得以鞏固。削弱節度使的權力,可以防止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再現。太祖特意提倡重文輕武,優禮文士儒臣,用文人典兵,不但改變了五代時一般人重視軍人的觀念,也使讀書風氣漸盛,造成宋代文治的局面。
不同意:
上述的集權政策並不是一項良策。宋代削弱地方權力,中央高度集權,形成內重外輕,地方的精兵和剩餘的稅收全歸中央,不僅地方上無力建設,甚至外族入侵,羸弱的廂兵也缺乏抵禦的力量。此外,以全無軍事學識和經驗的文人來主持國防和領軍,自然成效欠佳;更戍法令軍隊遷調頻繁,不但耗費龐大,而且兵將分離,作戰能力大大降低,使北宋的對外戰爭勝少敗多。由此可見,宋代在軍事方面推行的集權措施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並不是一項良策。
2.
你認為王安石變法中有關軍事的措施是否能解決北宋積弱的問題?試加說明。
答:
保甲法的推行與裁冗兵無疑能改善軍隊的質素,且士兵人數雖然增加,但練兵費反而減少。而且,兵不調防,使軍費節省一半以上。置將法的施行,避免了昔日兵將分離之弊,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然而,這些措施只能減少流弊,並未能完全解決北宋軍事積弱的問題。例如宋代重文輕武和用文人知軍事的國策以至社會風尚不變,仍未能革除北宋軍事上的流弊。
3.
王安石的變法最後以完全失敗告終。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王安石的變法受到保守大臣的強烈反對,並曾先後兩度罷相,新政推行斷斷續續。同時,王安石起用新人如呂惠卿、章惇、曾布等。但他們往往假公濟私,不少地方官吏更從中作弊,使新法遭受破壞。新法的推行缺乏全盤計劃,往往一事未已,一事又興。結果,官吏疲於奔命,人民也無法適應。結果,新法並不能解決積弊,反而會帶來新的弊病。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被廢罷,歷時十六年的新政以失敗告終。
不同意:
王安石的變法最終雖告失敗,但也有不少成效。在經濟上,裁減了國家的政費,每年約節省了十分之四。農田水利的興修和荒地的開墾,受益土共三十六萬餘頃,耕地增加超逾一半,因此田賦的收入大增。均輸、市易兩法,使農民獲得低息貸款和減少貢物,獲益很大,免役法也使百姓免去差役之苦。在軍事方面,裁減禁廂軍人數,將士兵精英化,保甲民兵增加,但練兵費反而減少。行置將法後,軍隊的戰鬥力提高,同時兵不調防,大量節省軍費。軍器監的設置,改進了軍器的製作。宋室收復了河湟和遠征交趾,不只拓地二千里,也使邊防穩固下來。因此,王安石變法並非完全失敗。
4.
南宋未能北伐成功,宋高宗應負上最大的責任。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南宋未能北伐成功,宋高宗應負上最大的責任,因為高宗私心,故對北伐不予支持,甚至冤殺將領岳飛。當時南宋軍民的口號都是「還我兩宮,復我疆土。」如果河北一旦規復,徽宗、欽宗回朝,高宗的皇位可能不保。再者,宋室南渡以後,年年用兵,軍人的權力日大。高宗為了提防諸將恃功跋扈,於是重施太祖中央集權政策,對諸將加以壓制,反而將復國的目標置於其次。加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為迎合高宗心理,主和的朝臣如秦檜等,他們強調金強宋弱,故不惜割地納幣,力主求和,以圖茍安。故南宋未能北伐成功,宋高宗應負上最大的責任。
不同意:
高宗雖因私心而令北伐功敗垂成,但南宋未能北伐成功,他的責任並非最大。高宗雖是建立南宋政權的君主,在位不過三十多年,在南宋立國百餘年中,影響有限。反之,南宋政權穩定後,君臣百姓,都沉迷於江南富庶的生活,無復有北定中原的壯志,才令北伐不能成功。當時有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正是當時人心耽於逸樂的寫照。再者,金國勢強,南宋要成功北伐,亦非易事。金世宗時,任用賢能,有「小堯舜」之稱,國力鼎盛。所以期後孝宗和寧宗時雖曾兩度北伐,終未能取得預期的成功。
5. 你認為這種強分等級的政策能為蒙古人帶來穩定的局面嗎?試加說明。
答:
不能。蒙古人的高壓和殘暴統治,使漢人無法忍受,因此反抗運動從未停止過。元代末年政治腐敗,加上天災連綿,民生的困苦到了極點,大規模的民變到處爆發。因此,蒙古人雖憑著他們剛強的體格,超卓的戰鬥技術和特殊的軍事組織,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帝國,固然史無前例;但也因其只顧一味執行高壓的統治政策,在種族、經濟、軍事、社會各方面措施的失當,終令元代不足百年而亡。
6.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為:「有明之無善政,自高皇帝罷丞相始。」試加解釋。
答:
自秦始皇創立中央集權制度,歷代均設有丞相,用以輔弼天子和統率百僚,皇帝對宰相大臣一般都能以禮相待。明太祖不但盡情凌辱大臣,又廢除丞相。皇權失去了相權的輔弼和制約而愈益膨脹,可以為所欲為,這是明代政治黑暗腐敗的根本原因。
7.
你認為宋太祖和明太祖哪一位君主的施政較佳?試加說明。
答:
認為宋太祖較佳:
宋太祖實行的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確不失為救時的良策。像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消弭五代以來將士擁立的陋習,使天子的地位得以鞏固。削弱節度使的權力,可以防止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再現。太祖特意提倡重文輕武,優禮文士儒臣,不但改變了五代時一般人重視軍人的觀念,也使讀書風氣漸盛,造成宋代文治的局面,培養宋代學術的發展。同時,宋太祖解除功臣的軍權,手法比明太祖溫和得多。
反之,明太祖厲行君主集權政策,令君主的專制獨裁發展到達新的高峰,也帶來種種流弊:君主輔弼無人;恢復封建,令宗室相殘;廢相後,間接給予宦官干政的機會;凌辱及殺害大臣,令朝廷因循茍且,政治敗壞。
認為明太祖較佳:
明太祖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利用民族大義號召漢人把蒙古人趕回漠北。隨後又遣將平定各地殘餘勢力,正式統一了全國。加上太祖出身貧寒,深明民間疾苦,所以在全國復歸統一後,他獎勵墾荒,興修水利,以發展農業生產。他又整飭吏治,嚴懲貪污,廣開言路,慎理刑法。在他努力經營下,全國很快出現了一個安定的局面。因此,太祖雖為了鞏固自己辛苦打來的江山,於是執行了種種君主集權的措施,但他的功績仍是不能抹煞的。
反之,宋太祖的中央集權制度卻直接造成宋室積弱的局面,令宋室國力不振,常為外族所侵凌。
8. 你認為明代哪一個宦官對國家為禍最大?試舉史事加以說明。
答:
認為宦官王振為禍最大:
王振於英宗時做司禮監太監,權力日大,甚至移去宮門明太祖所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牌。由於王振好大喜功,曾先後發動兩次戰事,最後更慫恿英宗親征瓦剌,終導致「土木之變」的發生,最後英宗被俘,明室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是明代由盛而衰的重要關鍵。
認為宦官曹吉祥為禍最大:
景帝時,也先放還被俘的英宗。英宗退居南宮作太上皇,與景帝裂痕日深。太監曹吉祥等趁景帝患病,擁英宗復辟,廢了景帝,殺兵部尚書于謙,史稱「奪門之變」,是開明代宦官廢立君主的惡例。
認為宦官魏忠賢為禍最大:
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勾結熹宗乳母客氏,擅作威福,利用東廠任意誅鋤異己,殺害文武大臣,名臣楊漣、左光斗等都遭受陷害。魏忠賢的黨羽更在各地為他立生祠,並將他配祠孔子,尊稱他為「九千歲」,宦官的權勢和禍害都達到極點。
認為宦官曹化淳為禍最大:
流寇李自成攻抵京師時,開門納敵的就是宦官曹化淳,因子此明代最終可以說是亡於曹化淳之手。
9.
有謂明乃亡於流寇。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明末,民變已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流寇李自成軍隊攻陷北京,宦官曹化淳開門納敵,思宗在煤山自縊殉國。因此,明亡於流寇之說是合乎史實的。
不同意:「明乃亡於流寇」這個說法,只能道出歷史的表面。如明代之亡,實是各項因素所致,君主昏庸,宦官亂政,黨爭誤國,令政治日非;加上變患接踵而至,令朝廷疲於奔命,國庫空虛;賦役繁重,百姓生活困苦,地方為亂,民變四起,在內外交煎的情況下,明代終告滅亡。因此,「明乃亡於流寇」這個說法有欠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