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

1. 晚唐詩人皮日休<汴河懷古>一詩在評價隋煬帝開運河說:「盡道隋亡為此河(通濟渠),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隋煬帝開鑿運河,在政治、經濟、交通、國防及文化等各方面不僅在當時對國家有很重要的貢獻,對後世的貢獻也很大,其功當可與夏禹相比;可惜煬帝開鑿運河後,卻用來南遊享樂,增加了百姓的負擔,令百姓生活困苦,為百姓帶來無盡的苦難,終於引發大規模的民變,以致隋代滅亡。

不同意:

隋煬帝開鑿運河,貢獻固然不少,甚至可與夏禹相比,但隋代滅亡,並不是單單由於隋煬帝開鑿運河,耗費民力,也是由於隋煬帝的各項暴政所致。煬帝好大喜功,不惜民力,修長城、築馳道、開運河、置倉窖,每次都動用民伕數十萬至百餘萬。煬帝又好大喜功,南伐林邑,東征流求,三征高麗,窮兵黷武。加上他又驕奢淫逸,濫殺臣民,因此終令百姓忍無可忍,起而叛變。因此,「盡道隋亡為此河」,實在是於史實不合。

2. 隋文帝應對隋代滅亡負上最大的責任。你同意嗎?試說明原因。

答:

同意:

隋文帝應對隋代滅亡負上最大的責任。由於他個性猜忌,開國初年即殺死了不少功臣,動搖了國家的根基。到他晚年時,盜賊紛起,他還濫用刑法,弄得人民怨聲載道。隋文帝犯的最大錯失,就是他廢了太子楊勇,冊立奢侈樂逸的楊廣,結果種下了隋代滅亡的禍根。因此,隋代滅亡,隋文帝的責任最大。

不同意:

隋文帝不應對隋代滅亡負上最大的責任,因為隋代的滅亡,最大的禍因是煬帝的暴政。文帝早年勤政節儉,開創了「開皇之治」的盛世,但傳至煬帝後,不久便告滅亡。他施行的種種暴政,濫殺臣民,驕奢淫逸,揮霍浪費,好大喜功,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國庫空虛,,民怨沸騰,致變亂終於爆發,才是隋代速亡的主因。因此,隋代滅亡的禍首應該是煬帝,而不是文帝。

3. 試從唐太宗貞觀之治和唐玄宗開元之治兩個治世中歸納一些令國家大治的因素。

答:

從貞觀與開元兩個治世中,我們可知道國家致治的因素有如下數點:

君主英明:唐太宗不但擅長軍事,有過人的才智,又能虛懷納諫,加上勤政愛民,開創了有名的「貞觀之治」;在開元最初的二十多年裡,玄宗勵精圖治,改革弊政,表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終令國家大治。由此可見,君主英明是令國家致治的一個重要因素。

君臣協力:太宗用人只問才幹,不計恩怨,也不管出身,任房玄齡、杜如晦為宰相,任魏徵、王珪做諫官,都是貞觀名臣。至於李靖、李勣、尉遲敬德等更是一代名將,與太宗共同開創一個至治承平的時代。玄宗在開元前期他任用賢相姚崇、宋璟,後期用韓休、張九齡,均直言敢諫,盡心為國。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創造出有名的「開元之治」。可見君臣協力是開創治世的一項重要條件。

重視吏治:太宗及玄宗均慎選官吏,重視地方的基層統治,考察地方治績,令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國家穩定,開創出史上少見的盛世。

4. 有謂「唐乃亡於藩鎮」。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說明原因。

答:

同意:

唐代自黃巢之亂平定後,元氣更傷,藩鎮的禍亂又乘時猖獗起來。唐末的藩鎮,以黃巢部下降將朱溫和沙佗兵首領李克用最強,兩人不能相容,結黨互相攻擊 。公元903年,宰相崔胤不滿宦官的專橫,密召朱溫帶兵入京殺盡宮內宦官,唐代的宦禍從此消滅了,但中央的大權也轉移到藩鎮的手上。公元907年,朱溫廢掉唐朝最後的一個君主哀帝,唐朝也就結束了。因此,唐室實直接亡於藩鎮手中。

不同意:

唐亡於藩鎮這一說法實有欠全面。唐代安史之亂後,唐朝內有藩鎮割據,令國家四分五裂;又有宦官之禍,宦官權勢甚大,皇帝往往成了他們的傀儡,政治弄得更加腐敗和黑暗;加上黨爭使朝中人才凋零,國家的元氣大傷,因而加速了唐朝的衰弱。此外,唐室外有強鄰的入侵,朝廷兵力不足,北方的契丹、西面的吐蕃、南方的南詔等外族,於是紛紛乘機入侵。內憂外患接踵而來,最後民變四起,導致唐朝的衰亡。因此,唐代實亡於內憂外患,而不只是亡於藩鎮。

5. 五代十國時期社會道德敗壞是由於軍人專政所致。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在五代的短短五十四年裡,更換了五個王朝,十三個君主。北方的君主,除了後周世宗稍有政績外,大都好戰嗜殺,視人命如草芥。他們無治國之才,任性縱慾,且多為胡人,崇尚武力,鄙棄文教,因此,士人都不重氣節,社會風氣敗壞。像歷事五朝而自稱「長樂老」的馮道;為了做皇帝而不惜向契丹割地稱臣,並自稱「兒皇帝」的石敬瑭;為媚事朱溫即使妻女受污也不以為恥的張全義。這類人物,在五代時特別多。因此,軍人專政,不尚文化道德,造成社會風氣道德敗壞。

不同意:

在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君主都是武人出身,同樣是軍人當政,但卻能保存文教,禮待文士,社會風氣並未如北方五代般敗壞。再者,北方社會風氣敗壞主要是由於士人為了保存自己的權位,缺乏氣節,並非由於軍人專政所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