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兩晉
1. 你認為秦始皇是一個暴君嗎?試說明原因。
答:
同意: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維繫國家的統一和實現自己的理想,推行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並以嚴刑峻法來輔助執行。在軍事方面,他為防止叛亂,下令銷毀民間兵器,並拆除戰國時國與國之間的城牆、堡壘。在文化方面,為控制言論,他更下令焚書坑儒,用高壓的手段來箝制人民的思想言論,以維護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在經濟方面,他為繁榮首都,並就近控制,防止六國後人叛變,下令徙天下富豪十二萬戶於咸陽。他為了滿足個人的享受,建阿房宮,築驪山墓,造成重役苛稅。此外,秦始皇利用嚴刑峻法來推行暴政,人民因此動輒觸犯法律,輕的判徒刑,重的處死。以上種種,均可見秦始皇為鞏固其天下,不惜用極殘暴的手法來鞏固其天下。
不同意:
無可否認,秦始皇為鞏固其天下,所採用的手法很殘暴,但我們也不能因此而否認他在位期間也推行了不少對國家有利的措施。他在位時,修築長城以防禦匈奴的入侵。為促進國家的統一,他下令實施 統一文字、 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和車同 軌等政策,為百姓帶來了方便。同時,他又鼓勵人民發展農業和小手工業,抑制大商賈囤積居奇活動。又在各地興修水利灌溉工程,促進了農業的生產。因此,秦始皇在政治方面也有不少貢獻是不能抹煞的。
2. 秦代滅亡,你認為秦始皇應負的責任較大,還是秦二世應負的責任較大?
答:
認為秦始皇的責任較大:
秦始皇雖然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新局面,但他的一切措施,也種下秦代的速亡的禍根。秦始皇為了實現一己的理想,不惜濫用民力,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築長城,修馳道,又南征北伐,頻頻用兵;為求鞏固統治,他用高壓的手段來箝制人民的思想言論,焚書坑儒,以嚴刑峻法來執行種種暴政;他為了滿足個人的享受,建阿房宮,築驪山墓,造成重役苛稅,非人民所能忍受。故秦始皇死後,天下未幾即告大亂,秦代亦告滅亡。因此,秦代的滅亡,實種因於秦始皇的暴虐統治。
認為秦二世應負的責任較大:
秦始皇雖行暴虐統治,但由於始皇憑著過人的魄力,加強統治,天下並無大亂。但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其暴虐較秦始皇尤有過之,但卻昏庸無能。他在位時,一方面繼續秦始皇的殘暴統治方法,另一方面又窮奢極侈,令百姓苦不堪言。此外,宦官趙高專權,剷除異己,令朝政日非,大大削弱秦的統治能力,終令民變爆發,六國遺民也紛紛響應,令秦國步向滅亡。
3. 假如你生於西漢武帝的時代,你可從甚麼途徑進入政府作官?
答:
如果我生於漢武帝的時代,我可從下列兩個途徑進入政府作官:
第一,獲選為博士弟子員,從博士學習儒家經典,每年考試一次,能通一經以上而成績優異的,可以充任郎官,成績次等的派充地方郡守的屬吏。
第二,在察舉制度下,獲郡國察舉為孝子、廉吏,推薦到中央任官,或獲大臣推舉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由皇帝親自出題策問,以獲得選用。
4.
東漢黨錮之禍引致其後的民變及州牧割據。你同意嗎?
答:
同意:
前後兩次黨錮之禍,歷時十多年,受牽連的都是天下名士,使朝中賢良大臣一掃而空,宦官進一步壟斷了政權,更加橫行無忌。而地方上,州郡飽受宦官黨羽的荼毒,民生的困苦日益加深,結果激發了大規模的民變--黃巾起事,黃巾主力軍雖被漢室討平,但餘黨仍作亂地方,因此漢室改刺史為州牧,讓其掌有民政,軍事,財政等權力,終釀成地方州郡割據的局面。因此,民變及州郡割據實導源於黨錮之禍。
不同意:
黨錮之禍並非引致其後民變及州牧割據的成因。「黃巾起事」,乃張角兄弟利用宗教力量,愚惑群眾,聚集勢力,乘漢室衰亂而起事的。因此,即使沒有黨錮之禍,張角兄弟仍會起事的。此外,州牧權力之所以得以壯大,並不是黨錮之禍帶來的直接結果,而主要是由於黃巾主力軍雖被平定,但餘眾仍於地方為亂,地方官員兵力不足,無力平定亂事,為保障各州郡的安寧,中央政府只好賦予地方政府有足夠的兵力,因此而改刺史為州牧,使握有行政、軍事、監察的大權。結果,州牧權力日大,漸漸脫離中央的控制,不久便演變成州郡割據的局面。因此,黨錮之禍並非導致其後民變及州牧割據的成因。
5.
你認為王莽是一個怎樣的君主?試加說明。
答:
陰險的政治家:
王莽為奪取政權,假裝恭儉勤謹,酷愛儒學,毫無貴戚的惡習,並禮賢下士,廣施財物,以圖取得其叔伯的賞識以及朝野的推重。因此,他廣施惠政,藉以籠絡人心。為求取的聲名,他更逼犯了罪的兒子自盡,以圖大義滅親的美名。最後,一切就緒後,他利用陰陽家五德終始學說的風尚,以新聖人自居,假借符瑞,偽造禪讓的根據,逼漢帝禪讓,結果成功取得了帝位。因此,王莽實在處心積慮謀取政權,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陰險政治家。
理想主義者:
王為了解決當時嚴重的民生和土地問題,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用意雖好,但執行過程中流弊百出。例如王田制度,以解決社會上土地兼併的問題,但卻不切實際,無法推行;推行五均六筦,本有平抑物價及增加國家收入的作用,可惜又有與民爭利之弊;禁止奴婢買賣,卻令百姓無以為生;部分改革更是只求復古,不切實際,例如改革貨幣,更改官名等,在此種種問題下,王莽雖有理想,但昧於現實環境,結果新政以失敗告終。由此可見,王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6.
在魏、蜀、吳三國中,你認為哪一個國家最有條件統一天下?試加說明。
答:
我認為魏國最具統一天下的條件,因為三國中魏國實力最為雄厚。魏國領土最大,人口最多,加上曹操、曹丕父子積極行屯田、修水利、闢良田,社會經濟日益繁榮。再者,曹操用人唯才,不論品德,所以能網羅不少人才,為曹魏立國奠定基礎。其後,曹丕行九品中正制,在選拔人才方面有專司負責,較漢朝更為制度化,故曹魏得人才最多。故魏國最具統一天下的條件。
7.
西晉武帝應對日後八王之亂的發生應負上全部責任。你同意嗎?試加說明。
答:
同意:
晉武帝認為曹魏覆亡的原因,是由於沒有分封子弟為王,皇室缺乏屏藩的緣故。所以他登位後便恢復封建,大封皇族二十七人為王。這些諸侯王除管轄封地外,還擁有軍隊,並可自行選任封國內的官吏,勢力十分強大,於是種下了日後宗室相殘的禍根。此外,晉武帝更以天生癡愚的惠帝繼位,惠帝癡愚,更無法節制諸王勢力,終令諸王互相殘殺,導致八王之亂。因此,如果晉武帝沒有推行封建及立癡愚的惠帝繼位,便沒有諸王爭權而互鬥的亂事發生,因此,晉武帝對日後八王之亂的發生應負上全部責任。
不同意:
無可否認,晉武帝重行封建埋下日後八王之亂的禍根。然而,八王之亂的發生與晉室政治腐敗關係也甚大,是不容忽視的。晉武帝死後,天生癡愚的惠帝繼位,兇狠貪暴的皇后賈后乘機弄權。她與楚王司馬瑋合謀,殺了楊駿,約同汝南王亮入朝輔政。賈后又施展手段,先後殺死汝南王亮和楚王瑋。賈后專斷朝政達八、九年之久,引起諸王不滿。趙王倫起兵誅殺賈后,然後廢掉惠帝自立。各地諸王心有不甘,紛紛起兵聲討趙王倫,結果引起了諸王間一連串的戰爭。因此,八王之亂可以說是晉武帝重行封建,惠帝癡愚,賈后弄權和諸王野心謀權的一場亂事。
8.
如果你是西晉的統治者,你會採取甚麼措施來改善胡漢之間問題,避免永嘉之亂【五胡亂華】發生呢?
答:
如果我是西晉的統治者,我會採取甚麼措施來改善胡漢之間的問題:
徙回塞外:如果我是西晉的統治者,我會將胡人遷徙回塞外。 這不單可避免胡漢之間相處的衝突,同時也可防止胡人在塞內繁衍,勢力日益坐大,更可防止胡人長居塞內,了解國家的虛實。這對國家應較為有利。
將胡人教化:如果我是西晉的統治者,我會將遷居塞內胡人教化,因為胡漢之間的衝突許多時候都是由於文化背景、生活習俗不同等等而引起的,因此,如能將胡人漢化,使他們能融入漢族,與漢族同化,相信定能解決胡漢衝突的問題。同時,也要嚴懲欺凌胡人的官吏豪強。
9.
東晉立國百年,雖曾有多位名將北伐,但始終未能恢復中原。你認為東晉北伐的最大障礙是甚麼?
答:
君臣猜忌:
我認為是朝中君臣猜忌是北伐的最大障礙。東晉初年,祖逖北伐已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土地,並且準備進取河北,但他的勝利卻引起晉元帝的猜忌,竟派戴淵為都督,用來牽制祖逖。最後,祖逖憂憤而死,他所收復的領土也隨後全部為石勒所攻佔,這次北伐功敗垂成。又例如桓溫北伐,第一次北伐失敗是由於軍糧不繼而被迫退兵,第二次北伐失敗是由於桓溫收復洛陽,力主還都洛陽,東晉朝臣紛紛反對而被迫退兵,第三次北伐失敗是由於糧運不繼而敗退。東晉君臣的猜忌實令多次北伐都功敗垂成。
將帥私心:
我認為將帥私心是北伐的最大障礙。東晉末年,劉裕北伐。次年,攻破長安,後秦亡,而西秦、後涼相繼投降。劉裕正準備向西北推進,但卻傳來留守建康的心腹劉穆之的死訊,劉裕擔心局勢有變,於是急忙返回建康。不久,長安大亂,關中地區得而復失。若非劉裕私心,恐朝中局勢有變急忙撤兵,北伐應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