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過山
~~大帽山巴士線演義
Beyond 《農民》 | |
曲:黃家駒 | 詞:劉卓輝 |
忘掉遠方是否可有出路 | 忘掉夜裡月黑風高 |
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 | 但靠兩手一切達到 |
* 見面再喝到了薰醉 | 風雨中細說到心裡 |
是與非過眼似煙吹 | 笑淚滲進了老井裡 |
上路對唱過客鄉里 | 春與秋撒滿了希冀 |
夏與冬看透了生死 | 世代輩輩永遠緊記 |
忘掉世間萬千廣闊土地 | 忘掉命裡是否悲與喜 |
霧里看花一生走萬里 | 但已了解不變道理 |
一天加一天 | 每分耕種 汗與血 |
粒粒皆辛酸 | 永不改變 人定勝天 |
(REPEAT *) |
這是Beyond一首不算著名的歌曲,從歌詞看有一種山區氣息,但何以提及此歌?筆者其實是藉這首歌中「踏雪過山雙腳雖漸老」一句,帶出本文的焦點──51(錦田←→荃灣碼頭)以及大帽山。
雖然大帽山在全世界來說不是最高的山脈,卻是全香港最高,達957米,沿途有一些稀疏的村落。由於大帽山地勢上較為險要,二次大戰前是沒有道路連接這山。至於荃錦公路的興建,則是五十年代駐港英軍實行建築工程後的事。
早在五十年代,駐港英軍便已在大帽山山腳下的石崗興建軍營。那時由石崗出市區,基本上只有取道錦田公路入元朗,然後再沿著青山公路經元朗、屯門和荃灣到九龍。由於路途遙遠,駐港英軍便在1951年安排皇家工程隊(Royal Engineers)建築荃錦公路,並於1952年通車。最初荃錦公路只限軍事用途,純粹讓英兵進出,不許民用。
但荃錦公路本身連接荃灣和元朗,而當時由元朗至荃灣要取道青山公路繞經屯門,車程要花至少八十分鐘;但倘利用荃錦公路則只需五十分鐘。當時港府正計劃發展新界,便向英軍提出荃錦公路民用化。最後港府與英軍同意,由1961年5月25日起開放荃錦公路予民用車輛。
![]() |
51在七十年代曾一度直達九龍,總站設在大角咀碼頭。附圖乃行走51的單層巴士,屬亞比安型號。背景則是元朗市中心。(圖片由Mr Anthony Yao提供,攝於1976年) |
配合荃錦公路開放,九巴於1961年6月24日開辦26(佐敦道碼頭←→元朗),最初只是作試驗式開辦,因效果理想,同年12月1日正式成為永久路線。26乃半直通路線,在荔枝角和錦田之間,只有荃灣市中心和大帽山兩個分站,路線途經:
1973年7月16日九巴大規模重整新界路線,新界各區均設有地區字頭,26便在當日改稱51,並縮短至大角咀碼頭。
![]() |
七十年代乃51的黃金時代,客量曾一度飽和,由元朗駛到錦田後已沒有太多座位。附圖乃一部51的巴士正沿錦田的公路駛著。(圖片由Mr Anthony Yao提供,攝於1975年) |
本身51乃取道荃錦公路,而以早期香港道路規劃,荃錦公路是來往九龍和元朗最直接的途徑。不過荃錦公路並不是一條很好走的道路,路段陡峭外還彎多路窄,故此九巴一直都只用單層巴士行走51。當時九巴芸芸眾多雙層巴士中,根本沒有一款有能力攀上荃錦公路,尤其在滿載時,可以預期根本無力上斜。
於是要應付需求,51只可做一樣東西,那就是不斷加班。雖然如此,沿線分站依然常有乘客無法上車。七十年代時有個統計,51中午時段在錦田分站計,往元朗方向的巴士載客率已達130%;早上七至八時往九龍方向,上到大帽山時載客率亦高達115%。由此可見當年51的客量已達至飽和。
既然加班也解決不了,縮短路線應是唯一辦法。適逢1982年5月地鐵荃灣線通車,51便在該年5月16日縮短至荃灣地鐵站,改稱51M。同日開辦68M(元朗西←→荃灣地鐵站),把51M來往元朗和荃灣的客源一一疏導。隨後元朗來往荃灣因已有68M,於是51M便在1983年4月17日再縮短至錦田,又於1984年12月16日遷往荃灣碼頭,編號改回51。
這時51經過不斷分散客源,需求已得到舒緩,但舊有的單層巴士車齡漸高,已不能多留幾部服役。而偏偏九巴車隊中單層巴士已所餘無幾,於是九巴便開始研究,看看有哪款雙層巴士可以行走荃錦公路。九巴在其中一部都城嘉慕9.7米巴士換上康明斯280匹馬力引擎,及加設手動減速器,最後獲得了測試成功的結果!
![]() |
因荃錦公路陡峭,以往51一直都只用單層巴士,九十年代改裝都城嘉慕9.7米引擎,才使雙層巴士能真正駛上大帽山。(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隨後九巴購買八輛都城嘉慕9.7米(M81-M88),於1989年3月18日行走51。這批巴士與早期一批都是兩車軸設計,但配置康明斯引擎。由於荃錦公路路面太陡峭,為安全起見只設三人企位。
雖然這八部巴士上斜表現不俗,但長時間行走荃錦公路,機件亦漸現損耗。九巴遂把這八部車調走,並把一批早期購入的同款巴士換上康明斯引擎,行走51。這批改裝過的巴士也是只設三人企位,配備手動減速器。與前任一樣,這批都城巴士一直長期地穿梭大帽山,引擎亦常有損耗,令部份都城巴士因而提早退役。
在九十年代都城嘉慕9.7米一直是51主力,但這些巴士車齡始終會隨著日子消逝而愈來愈高,再改裝便不符合成本效益。故此九巴便改裝兩輛丹尼士飛鏢(AA)單層巴士,加上手動減速器,於1996年1月15日起以空調巴士身份行走51。
![]() |
由於雙層巴士根本不適合行走荃錦公路,加以三號路線通車令需求減少,51目前只用單層巴士。(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
有朋友問,用單層巴士取代雙層巴士,究竟能否應付需求?從用到雙層巴士來看,很難想像可以應付。但實際上答案是可以的,因為兩年後三號幹線正式通車,已令荃錦公路失去了主要道路的作用。所以九巴亦開始重整元朗對外線,除了把舊有的68M等巴士線改經三號幹線外,還打算把51改為來往上村至荃灣碼頭,不經荃錦公路,改經三號幹線。
不過這個改動當然是做不到,因為荃錦公路根本上就只有51行走,起碼就算51改經三號幹線,亦要開辦新線取代。九巴於是改變計劃,在1998年10月19日開辦251M連接錦田至荃灣,途經大欖隧道。至於51路線則不變,但原有雙層巴士則全數撤走,改為全線採用AA掛帥。由於分流後來往錦田至市區已可乘坐251M進出,51客量便受到打擊,開始沒落,淪為一條郊遊路線,連班次亦要減少至二十分鐘一班。
現時51路線大體不變,仍是來往錦田至荃灣,但已少有乘客坐足全程,一般都是來往大帽山郊野公園的遊人。因為前來郊野的遊人只有在假日才到,51平日有時也會吉車遊街,所以51往日高客量的日子,也從此成為歷史。
回到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