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西隅
~~元朗巴士線演義(1)
開埠時之香港,新界主要以鄉郊為主。雖然這些鄉村規模不能與市區比較,當時居於這些鄉村的人,都有一定數目。只是當時在新界經營巴士線,往往都要按著新界居民的生活模式。至於最早出現於新界的巴士線,在二次大戰前已出現,主要集中在元朗。
話說在二十年代,有家名為「中美運輸」的公司,已開辦了一條巴士線連接元朗至九龍的旺角。至巴士專營權實施於1933年6月11日,這條線乃由九巴接手。據當時資料,9號線在九巴接手後被延至佐敦道碼頭,由元朗至九龍取道全段青山公路,在九龍則途經深水步、旺角、油麻地等區。二次大戰時9號線受戰亂而一直停駛,重光後因九巴資源短缺,只是開辦了四條路線應急,其中一條為3號線(元朗←→尖沙咀),即是變相恢復了9號線服務。到1947年9號線被縮短,至佐敦道碼頭,編號也改作16號。
當時元朗主要是鄉村主導,市中心的發展,主要是針對附近鄉村的需要。而且以當時的道路網,由元朗出九龍只能用青山公路計,經屯門、荃灣、葵涌,全線車程需花3小時。五十年代時駐港英軍在錦田設營,開闢了一條軍用道路──荃錦公路。至1961年荃錦公路改為民用,九巴乃於該年6月24日開辦了26(元朗←→佐敦道碼頭),經荃錦公路進出。這條路線比16號線少用了半小時行走,但仍是相當緩慢。
![]() |
六十年代元朗大馬路。其時一般行走元朗的巴士線都是用單層巴士,雙層巴士則要到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路線編後的事。(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1973年7月16日九巴重組新界路線,16、26兩條線在這天改稱為50、51。這時元朗市中心發展漸趨活躍,巴士線開拓空間大增,所以自七十年代末,元朗巴士線正處於一個重組時期。
早在1973年7月重組路線編號當天,九巴已把51縮短至大角咀碼頭,並在路線重組當天開辦53(元朗←→青山灣)。到1978年5月8日屯門公路通車,九巴開辦68(元朗←→佐敦道碼頭,經屯門公路、荃灣市中心、葵涌道),成為重要的里程碑。隨著新界道路網開始發達,元朗巴士線改動日繁,舉例1979年元朗總站被分作元朗東和元朗西,前者有68作總站,而後者則有51為終點。配合地鐵荃灣線通車,九巴在1982年5月16日開辦68M(元朗西←→荃灣地鐵站,經屯門公路);當天九巴修改了路線,先把50縮短至葵芳地鐵站,並改稱50M;又在該天把51改稱作51M,縮短至荃灣地鐵站。隨後由元朗來往市區因已有68和68M,於是51M便在1983年4月17日再縮短至錦田,又於1984年12月16日遷往荃灣碼頭,編號改回51。在1984年9月23日九巴還重組了路線,取消了50M,並以53延長至荃灣碼頭取代。元朗巴士線發展,一直到1986年10月19日開辦68A(朗屏←→深水步碼頭),以及1987年1月5日開辦68X(元朗東←→佐敦道碼頭,經屯門公路、荃灣路)之後,已大致完成。
![]() |
七十年代50在元朗的總站,用車為丹拿CVG型。(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由於離市區有相當距離,元朗市中心人口雖有增長,向來相當緩慢,單從元朗市中心狹小的面積看,已可見一斑。加以元朗的發展本身有數十年,樓宇一直向著元朗大馬路(青山公路元朗段)集中興建,對外路線的規劃,用早期開辦的68、68M、68X應付,已不成問題。
1998年5月26日三號幹線通車,乃元朗巴士線在八十年代初後,另一次重大重組。通車當天68、68A取消,68M、68X則改經三號幹線。為填補68M、68X不經屯門的真空,當日乃有63M(元朗東←→青衣地鐵站,經屯門公路、荃灣和葵涌)和63X(天慈←→佐敦道碼頭)之開辦作替補。原本通車時68M被延長至葵涌,總站設於葵盛,惟一個月後已縮短回荃灣地鐵站,68A則於1998年6月14日重開,演變成(朗屏←→葵興地鐵站)。
三號幹線無疑縮短了元朗至市區的距離,駕車往中環取道三號幹線不過花半小時。惟元朗市中心面積狹小,人口集中,搞作相對較少。值得敘述的是2001年1月7日開辦263M(富泰←→青衣機鐵站),由屯門經元朗至屯門一段青山公路,入三號幹線出市區。這線主要是接駁交通性質,尤其是三號幹線本身設有轉車站,263M正是用來接駁68M、68X。之不過乘坐263M的人並不多,尤其是當時263M在市區僅到青衣,一個以住宅為主之區域。所以2002年4月21日九巴改組63M和263M,由263M改經荃灣入青衣,而63M則改為在屯門公路直入青衣。同時間68A還繞經葵芳,以代替63M在葵涌的一段。
然而這舉動實際作用不大。2003年12月西鐵通車,對元朗巴士線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元朗市中心因人口集中,「一線走天下」,整體仍較穩定。但途經元朗至屯門一段青山公路的,則影響較明顯。由於這一段路人口既少且疏,63M客量早在改道後大不如前,而263M則仍無起色。所以西鐵通車後不久,乃有63M於2004年2月23日取消,由68A延長至青衣機鐵站取代。
元朗巴士線演變已有近一個世紀,但「太陽底下無新事」,一般大規模改動,都是在周遭環境受變化下,才有大規模改動,大規模擴張,大規模重組。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