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海過港(2)

~~過海隧巴演義──東隧篇

 

香港的過海隧道以紅隧最具歷史,但紅隧車流在八十年代已趨繁忙,日間幾乎沒有時段不塞車的。面對這個問題,港英政府乃以分流方法解決,興建了東區海底隧道,於1989年9月22日通車。

跟紅隧一樣,東隧巴士線也是東隧通車後數天才投入服務,但其發展脈絡跟紅隧很不同。東隧本身是連接東九龍至港島,而港島出口位於港島東區,並非市區心臟,與最接近的心臟地帶──銅鑼灣,也有一段距離。所以在東隧啟用時,東隧巴士線也是按地理因素開辦。最先投入服務的兩條線,正是很好的反映:

最先投入服務的東隧巴士線
編號 開辦日期 起迄點 路線
601 1989年9月22日 秀茂坪←→金鐘 秀茂坪,觀塘道,鯉魚門道,東隧,東區走廊,英皇道,怡和街,軒尼詩道
606 1989年9月22日 彩雲←→小西灣 彩雲,九龍灣,牛頭角道,鯉魚門道,東隧,英皇道,筲箕灣道,柴灣道

由於東隧始終位處市區邊緣,倘來往對岸的心臟地帶,如由尖沙咀到銅鑼灣,取道東隧實為繞路。順理成章地,後期的東隧巴士線,也是按地理因素而開辦。最先一條乃690(寶琳←→中環),於1990年8月13日開辦,由將軍澳經東隧和東區走廊入中環。因為將軍澳位處東九龍隔鄰,690當然順理成章地取道東隧過海。至於由觀塘一邊,前往銅鑼灣、灣仔、中環這些港島心臟地帶,以東隧行走也算快捷。因此九巴乃於1994年6月30日開辦了603(藍田←→中環),經油塘入東隧過海,後沿東區走廊直達中環。

及後一些東隧路線,港島也是到商業中心區居多,即中環、灣仔、銅鑼灣。至於對岸則不但包括觀塘、牛頭角,也包括將軍澳、馬鞍山等等。當中有些更是由原有紅隧的路線轉過來的:

後期開辦的東隧巴士線
編號 開辦日期 起迄點 路線
603 1994年1月28日 藍田←→中環 藍田,油塘,鯉魚門道,東隧,東區走廊,告士打道,干諾道中
680 1993年5月25日 馬鞍山(利安村)←→中環 利安,新港城,恆安,亞公角街,沙田第一城,大老山隧道,觀塘繞道,東隧,東區走廊,英皇道,怡和街,金鐘道,德輔道中
691 1993年11月21日 坑口←→中環 坑口,寶琳,將軍澳隧道,鯉魚門道,東隧,東區走廊,英皇道,怡和街,金鐘道,德輔道中
681 1994年2月24日 馬鞍山(新港城)←→中環 新港城,恆安,馬鞍山道,大老山隧道,觀塘繞道,東隧,東區走廊,告士打道,干諾道中
693 1998年11月25日 尚德←→中環 尚德,將軍澳隧道,鯉魚門道,東隧,東區走廊,英皇道,告士打道,干諾道中
694 1998年11月9日 尚德←→柴灣(東) 尚德,坑口,寶琳,將軍澳隧道,東隧,東區走廊,英皇道,筲箕灣道,柴灣道
682 2000年3月31日 利安←→柴灣(東) 利安,新港城,恆安,亞公角街,沙田第一城,大老山隧道,觀塘繞道,東隧,東區走廊,英皇道,英皇道,筲箕灣道,柴灣道

當然要闡述東隧巴士線的起與落,實在言之過早,蓋因東隧通車至今連廿年都未到,很難說有何變化。通常客量特多的,數以來往中環的路線為首,如601、603、681、690、691等等每逢繁忙時間都例必頂閘。這主要還是基於中環、灣仔是商業中心區,其巴士線客量,是來往住宅區之間的巴士線所不能比擬的。舉例來往將軍澳至柴灣的694,非繁忙時間客量曾試過只有單位數字,尤其以地鐵將軍澳通車後為甚。

601是最先開辦的東隧巴士線,來往觀塘至灣仔、銅鑼灣,因來往港島心臟地帶,一直客量特高。(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來往觀塘至中環需求極高,因此巴士公司都會多放資源在這類路線上。619採用低地台巴士行走,即為一例。(圖片由[祺人祺事]提供) 另一類需求極高者乃將軍澳隧巴線,如城巴派出了圖片所示的低地台巴士,是城巴最高的派車待遇。(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