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勵德村巴士總站。中巴時代勵德村巴士線都是由原有路線改動而來,其中23A乃延長過來,而26則是舊路線11M通過合併而成。(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港島半山雖以高級住宅居多,但公屋不是沒有。早在1975年銅鑼灣山上的大坑,已有一個勵德村落成,有三幢大廈。中巴有見及此,也開辦了一些巴士線連接該屋村。早在勵德村落成前一年,中巴便已於1974年4月16日開辦一條23A(銅鑼灣←→羅便臣道),惟當時只到銅鑼灣。至1975年勵德村落成,23A才於1975年8月11日延長至該處。
後來中巴繼續開辦新線連接這個屋村,計有1976年5月3日開辦的11A(勵德村←→灣仔碼頭),主力深入銅鑼灣和灣仔的鬧市;同年9月12日開辦了81(興華村←→勵德村),連接北角、筲箕灣等港島東地區。四年後地鐵通車,中巴又於1980年12月開辦11M(勵德村←→金鐘地鐵站),在地鐵港島線未通車前接駁地鐵。
從新路線數目看,或問:其實勵德村只有三數幢大廈,規模並不算大,中巴在勵德村竟開辦四條路線,如此多,是否表示需求大得驚人?
當然不是。雖然說勵德村乃新落成屋村,但事實上不過得數幢大廈,不論客量是多是少,實不必要太多路線。況且這些路線除81外,11A、11M、23A等線,由銅鑼灣至灣仔一段路大致是重疊的。以勵德村規模和新路線特質看,中巴之舉動,一看就知,並不是按需求作出的。事實上這些新開路線,主要都是考慮附近巴士站的位置。由於銅鑼灣一直以來都不多巴士總站予巴士線,而勵德村,正正是銅鑼灣少有的巴士總站。加以勵德村位處山上,往返對外不算便捷,因此中巴遂把一些原有直達銅鑼灣的路線,拉長到勵德村。
以後的發展更印證出這點。1987年,中巴把11M跟另一條路線24(銅鑼灣←→荷李活道)合併成新線26(勵德村←→荷李活道);1992年8月16日另一條行走半山的路線23B(銅鑼灣←→半山柏道)亦延長入勵德村。勵德村巴士線在隨後時間依然由中巴主導,即使中巴在1993年和1995年先後失去許多路線,情形始終不變。
勵德村巴士線雖然大多由新巴經營,但由於勵德村村齡日高,新巴一直都只是派出短身巴士行走,班次也不過雙位數字。(圖片由[短車檔案室]提供)
以規模計勵德村當然不算很大,但這些路線在七十年代時,也有一定客量。這主要是因為那時勵德村剛落成,樓齡較新,為勵德村巴士線提供了根本動力。當1998年9月中巴專營權結束後,除了11A在中巴專營權結束時取消外,其他均由新巴接手,包括23A、23B、26、81。在新巴接手前一個月,在港島大舉擴充的城巴,也於1998年8月16日開辦了25A(灣仔會展←→寶馬山)和25C(灣仔會展←→寶馬山),都是途經勵德村。原本中巴專營權結束時,城巴會同時間接手11A和來往寶馬山的25M(灣仔碼頭←→寶馬山),因為已有25A和25C,城巴在1998年9月1日正式接手11A和25M時,便在該天取消兩線。
不過有一點要留意,就是這時勵德村村齡已達廿多年。以一個老化的屋村計,要勵德村巴士線客量能跟中巴時代相比,當然只是笑話。好像新巴的23A、23B、26、81,就算繁忙時間,在勵德村客量也只是一般。至於城巴的25A、25C,整體而言還是由寶馬山上學的學生所帶動。而且勵德村附近基本上都是高級住宅,住在這些住宅的人,通常都是沒有乘巴士習慣的「有車一族」。倘要拉攏這些「有車一族」,那明顯是不切實際的。
所以在隨後時間,新巴亦再不理會勵德村巴士線,平均十五分鐘一班已是相當頻密。至於城巴的25A和25C,最疏亦可達20分鐘一班,唯一優勢在於途經北角、銅鑼灣和灣仔這些鬧市,故也有乘客乘坐25A和25C來往這幾個鬧市之間。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