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山系
~~東半山巴士線演義
![]() |
25是寶馬山第一條巴士線,一向以來都是以學生乘客為主。早在七十年代時25客量已告飽和,這是學生客所帶動。(圖片由[中華巴士紀念館]提供) |
東半山所指的乃北角寶馬山一帶,也是港島半山的高級住宅區。這區在七十年代才發展,歷史不長,所以其巴士線歷史也不算太悠久。
早在1973年9月3日,中巴已率先開辦寶馬山首條巴士線25(銅鑼灣←→寶馬山),主要是接駁寶馬山到就近的銅鑼灣,總站位處今日天后地鐵站。因為當時寶馬山才剛剛有住宅落成,巴士線正常都是先以接駁線姿態出現。後來25於1974年1月7日安排平日日間班次直達中環,這是基於當時寶馬山各學校陸續落成之故。開線時寶馬山只是才剛剛開發,25平日只有12-30分鐘一班,假日更只得30-60分鐘一班。由於上學的學生增加,最初中巴在早上時段,已把25班次加密至10-15分鐘一班,以雙層巴士行走。
至於25其餘時段延至中環,則是1978年4月3日的事。當天中巴還開辦27(寶馬山←→北角碼頭),連接寶馬山至山下的北角。1983年9月5日中巴又開辦81A(興華村←→勵德村),來往港島東至寶馬山。自此寶馬山又多一條路線。
始終東半山是高級住宅區,倘不是學校林立,有大量學生客帶動,寶馬山巴士線也就沒可能大力擴充。事實上81A一開辦便是學校線,也即是只在上課日子才行走;25繁忙時間已有7-15分鐘一班,而27則在上下課時段也是如此水平。之不過其他時段,班次大體都是10分鐘以上。
![]() |
跟25一樣,27也是由學生客所帶動,不過由於路線短,故1996年曾延長至銅鑼灣,但因引起脫班,最後打回原形。(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
配合地鐵逐步通車,1984年4月2日中巴開辦了單向線25M(寶馬山→金鐘地鐵站);至1985年5月31日地鐵港島線通車,25M便縮短至銅鑼灣堅拿道,擴展至平日早上及傍晚單向服務。從其只是早上往灣仔至傍晚返回寶馬山看,明顯不是針對學生,而是寶馬山居民。所以此線客量一直都不多,雖然在1991年延長至灣仔碼頭,但因客量偏低,1994年7月4日又縮短回天后,改為只行走平日早上。1991年12月23日中巴亦曾開辦525(中環←→寶馬山),但三年後於1994年2月12日取消,原因也跟25M一樣。
雖然有了這些失敗的經驗,但中巴在寶馬山依然續有改動。舉例1996年4月29日夏季修改了27路線,延長至銅鑼灣,由北角經寶馬山入大坑,然後再入銅鑼灣。這改動在半年後,於1996年10月16日取消,原因乃27改動後效果不彰,尤其是銅鑼灣素以人多見稱,塞車司空見慣,27延長路線,易因塞車影響班次。最初因在暑假影響未見,至九月開學後才浮現,這實際宣佈了27新改動完全行不通。
![]() |
新巴時代的27,主要是用低地台巴士行走。(圖片由[694巴士站]提供) |
進軍港島後數年城巴漸建立起根基,在中巴專營權快要結束時,先於1998年8月16日開辦了25A(灣仔碼頭←→寶馬山,先經大坑到北角)和25C(灣仔碼頭←→寶馬山,先經北角到大坑),以兩條路線幾乎一模一樣的路線,把可能的市場佔有率佔盡。這符合了預期,在1998年9月1日中巴專營權結束時,25M取消,25和27則改由新巴經營。因這時客源大半被城巴取得,新巴雖然提升服務吸納客源,但徒勞無功。
港島的發展在新巴入主以後已呈極限,像寶馬山一來是高級住宅區,二來學校數目又沒有增加,三來新住宅又欠奉。這種種因素都使寶馬山巴士線客量,雖不至於停滯,但已沒增長動力。好像529現時非繁忙時段平均要廿分鐘一班,27亦平均只是十五分鐘一班,正是這個反映。
回到[巴士線大演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