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

中環德輔道中一景。

中環是香港的心臟,也是香港開埠以來最早開發的地區。早在1841年英國人佔領香港時,英國人便率先在中環建立軍事基地,並興建多條主力幹道。首條街道乃荷里活道,而皇后大道亦在數年後建成。在下亞厘畢道山坡,1841年已劃為政府專地,為港英政府象徵的港督府,正正座落在下亞厘畢道。

由於英國人佔領香港,乃欲藉香港成為與中國貿易的中心,所以香港一直都以貿易作為其經濟支柱。早在二次大戰前,中環已是香港商業中心,擁有大量中式貿易行和西式洋行。因土地不敷應用,1887年至1891年間的中環曾多次填海,範圍包括今日的皇后像廣場和立法會大樓。

二次大戰後中環依然是香港的商業中心,七十年代起摩天大廈爭相湧現。其時中環舊有的貿易行開始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金融和專業機構。其中具代表性的建築物,首推中國銀行總行、渣打銀行總部,和匯豐銀行總部。作為香港的心臟,一座座密集式商業大廈,乃中環的標誌。其中以下四幢,乃筆者認為最值得代表中環的地標:

中環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匯豐銀行大廈 匯豐銀行香港總部,早在1865年已落成,當時只是多層式大廈;1933年曾進行重建,成為當時遠東規模最大的大廈。戰後隨著經濟起飛,匯豐銀行大廈再於1978年重建,1985年11月18日落成。新大廈樓高180米,共有46層樓及4層地庫,所有支撐結構均設於建築物外部,並以玻璃幕牆設計善用天然光。
怡和大廈 怡和大廈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在1973年落成。七十年代時一度是香港最高建築物,其圓形的窗口設計,令怡和大廈成為中環地標。但隨著中環有更多商業大廈落成,怡和大廈的「鶴立雞群」形象乃受衝擊。
交易廣場 交易廣場位由3座辦公大樓組成。第一及第二座於1985年2月落成,第三座則於1988年落成。交易廣場在金融市場的地位十分重要,因為香港交易所的交易大堂正正設在交易廣場,同時不少金融公司亦是設於此。
置地廣場 置地廣場是由多幢建築物拆卸合併而成,包括:告羅士打行、連卡佛行、溫莎行、公主行、公爵行,全屬早期中環的主要公司。置地廣場共有兩座辦公大樓和一座酒店,於八十年代落成。置地廣場還設有共5層的商場,匯集各類型名牌商店,其中歐洲名店Dior、Gucci都是在中環設專門店。

回到[補充資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