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明治維新風雲人物一覽表

明治天皇

在日本鎖國後二百年間,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十八世紀後半期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為開端,歐美 各國相繼向現代化工業國家過渡.十八世紀中期以後,由英國開始的產業革命,使歐美各國的生產迅速發展.為了 開拓市場和掠奪原料,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展開了全面的掠奪殖民的活動,閉鎖的日本也開始遭到殖民主義者的 侵襲.朔府於1825年發佈了<<驅逐異國船隻令>>,命令各大名驅逐靠日本海岸歐美船隻.但中國於鴉片戰爭的慘敗 令幕府恐慌,遂廢止了此令,但仍然堅持鎖國政策,一再拒絕了歐美船隻進港的要求.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 培理率四艘軍艦開進江戶灣(東京灣)的浦賀海面以武力相威脅,要求日本開關,由於船身塗上黑色,所以亦稱為 "黑船事件",幕府被迫接受培理帶來的國書,約定明年春天答覆.第二年培理再率7艘軍艦到日本,結果日本被迫 與培理在神奈川締結了<<日美親善條約>>,通稱<<神奈川條約>>.條約定開放下田,箱館兩個港口,要對美國船隻 提供補給,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等.這就是日本開關的背景,同時此舉加速了幕府的危機.

伊藤博文幕末的京都街頭

德川幕府一向不許天皇過問政治,培理叩關後幕府驚慌失措,破例向天皇報告了事態,並向各藩大名徵求意見,天皇 開始干預政治,幕府勢力被削,各藩開始提倡"尊王攘夷".後來主張"尊王攘夷"的長州等藩集結在京都,成為反對 幕府的一大旗幟.後來幕府更發動"安政大獄",不少人被處極刑,遭迫害者近萬人.1863年初,幕府下令準備廢約, 閉港和驅逐外國船艦,美國軍艦下令炮轟下關,擊沉長州藩兩艘軍艦報復,長州藩主眼見難以抵抗,任命高杉晉作 防守馬關.高杉著手建立新式的"奇兵隊",他還提拔了一班有才能的下級武士為將領,如山縣有朋伊藤博文等, 後來他們都成了明治維新的重要人物.幕府稍後有二次征長的戰事,長州藩不但沒有敗退,反而是幕府失敗了,打 擊了幕府的信心.1867年6月,土佐藩志士阪(正寫為土部)本龍馬,與後藤象二郎同船前往京都,在途中二人擬定了改造 日本的政治主張,即著名的<<船中八策>>.同年9月,薩摩,長州,安藝三藩達成出兵協議,形成倒幕聯盟,且於京都, 大阪,江戶等地皆有極多的倒幕支持者,在此形勢下,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於11月9日向天皇奏請<<奉還大政>>,但卻 只是德川的緩兵之計,他不久又繼續把持大政.德川的把戲激怒了倒幕派,薩長兩藩於1868年1月3日會師京都,宣佈 成立以天皇為中心的新政府,並取消幕府.德川慶喜當然不會接受被廢的事實,反之在1月10日會見六國公使,準備 反撲.1月下旬,他率大軍從大阪出兵京都,25日傍晚,幕府軍分兵兩路抵達京都近郊的鳥羽,伏見街頭,與防守京都 的5000名新政府軍激戰,結果兩路幕府軍全線敗退,維新軍在倒幕一事上得到了一次很大的勝利,並展開了"戊辰 戰爭"的序幕---3月3日,成立了討幕東征軍,由栖川宮熾仁親王西鄉隆盛率領.在各地的支持下,一路勢如破竹, 4月底兵臨城下,5月初德川慶喜獻城投降,新政府予他70萬可領地,讓他回到老家水戶藩,至此江戶幕府的統治正式 結束.但幕府海軍副總裁榎本武陽在江戶投降後,拒不交出兵權,反而率兵北上,逃往北海道,且於第二年成立"蝦夷 共和國".新政府宣佈其為海盜,派兵討伐.6月27日攻下五稜廓要塞,新政府軍終於取得最後勝利. 1868年7月,日本新政府宣佈江戶改為東京,同年10月12日,天皇睦仁正式即位,23日.改年號"明治".

>明治維新推行了很多新政,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現略述如下:

1.廢除封建制度---王政復古後,日本仍有多個封建領地,因此明治政府決定廢除封建制度、1869年薩摩、長州 、肥前和土佐卒先把大權文還給天皇。因此天皇發表詔書,所有大名都需把大權文還給天皇,從此日本正式成 為真正統一的國家。政府亦廢除藩置縣。廢除封建領地後,政府一集權中央,收入穩定,有效推行改革,亦使 日本推行現伐化的一個條件。

2.教育改革---1868年的【五條誓文】中強調「廣求知識於天皇」,說明日本認為教育亦須改革。通過改革,日 本未受教育人口少於5%。

明治時代的新教育學生

3.軍事改革---明治政府兵導人明白強大的軍隊有助其統治,亦可防禦侵略。因此制訂【全國徵兵法】。陸軍按 照德國模式訓練,成為強大有質素的軍隊。由於日本是島國,主要侵略來自海上,因此明治政府需要強大的海 軍。1872年日本仿效英國海軍軍制。日本雖然按照西方軍制建立海軍及陸軍,但強調沿用武士道精神鼓吹士氣 。

4.經濟改革---日本為了富強的目標,明治領導人理解到高速工業化的重要性。由於重工業需大量投資,故只能 由政府卒先發展。1872年,在東京和橫濱間架設第一條鐵路。1871年幣制改革後,以金為本位的日元成為日本 的標準貨幣。政府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把所有非軍事企業賣給給人企業。這些財團稱為財閥。這些建設都使日 本賺取巨利。亦有利於日本成為現代化國家。

5.立憲改革---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頒布憲法,並授權首相伊藤博文,並強調天皇享有最高權力,可決定 一切政務。此外證明治憲法不是一部民主的憲法,因為權力仍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從這時期直到1945年,日 本一直施行君主立憲制度。此憲法亦一令軍方得到特殊她位,促進日本將來軍國主義崛起。

1889年明治憲法

6.其他改革---明治政府亦在當時進行司法改革,其主要動機是希望西方國家放棄治外法權。1894年英國放棄對 日本的治外法權,1899年結束所有治外法權,這無疑令日本與列強取得同樣地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