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樂悠遊第六集
(2003/08/08, 15:44)
今集終於回到搵工主題。
昨天收到通知去麥當勞道的聖保羅男女校面試教學助理。
我想名校大概也不會請我這種小薯的了,不過你肯見我也好,恭逢其盛。
其實我早在求職之前就已經知道位置所在,因為以前到聖約翰總部辦事,事後已試過沿麥當勞道走落香港公園(事後當然是去政府刊物銷售處,記著,有書的 地方就有方某……嘿嘿……),所以路上的大機構(YMCA、聖約翰總部、聖保羅、外交部公署) 早就全記在腦裡。
所以這大概是我第一所不需要看地圖確認位置的求職目標(反正麥當勞道全線只得一所學校,別無分店)。
上回到麥當勞道,被那輛「司機失蹤」的小巴嚇怕,決定早些兒出發,結果卻落得極度早到的下場。(人家約我十時半,我未到十時就到了門口……四處又沒有商場公園,唯有一頭裁進去。)
唯一失策的,是我原本沒搞清楚我申請的是中學部還是小學部的工作……
不過他們的中學部校長反正也是總校長,我想去中學部那邊總沒錯吧﹖
由於太早到,被秘書小姐(邦兄不看女生,我就一定看—只要是年輕兼樣子端莊的話—所以年輕秘書是我必看的……)指在外頭長椅一坐,乾脆拿本書出來打發時間。
隔座有位小姐(不是中年也算青年吧﹖根據傑出青年選舉章程,三十幾歲也可以選傑青的……所以我沒打量她 ;p)。我不打量她,她卻在打量我—幸好只是望了我幾眼……也許因為我不是耐看的類型(:p)。
這天有很多小朋友(跟邦兄口中的不同,這些是真正的「小朋友」,大概是小學部的),搞得四周很吵(我不明白為何一所名校竟然完全任由小朋友四處走而 不顧﹖),我盡量保持平穩的姿態(最重要是挺直「我那彎彎的背部」……免得讓人以為我是「精神萎靡不振」的「頹人」)。
那位小姐進去又出來之後(非常興幸,我發覺她的面試時間不足十分鐘,這意味我不需要被幾個教職員「長時間批鬥」),有一位貌似校長的人(這個人頗面善)走出來(去洗手間﹖)又走回來,然後問我﹕
「你是不是 Mr. Lau﹖」
我心中冒出八個問號(不要問我為何是八個),唯有答他不是。
會不會是有人沒來面試﹖
之後秘書小姐叫我進去……原來真是他……想起教院上課時播過一段講直資的新聞片……難怪面善。
他終於稱呼我做「Mr. Fong」,原來他是搞錯了人名……
這個面試確實不是花了很多時間,但結果可謂悲喜交集。
校長聲稱原本打算聘請的教學助理,心中已有理想人選。(算你誠實)
原來一名負責課外活動的教學助理辭職,可以說來說去,我又不太像是適合人選。(雖然我懂普通話,但少出遠門,又不懂游泳……就算你敢請我我也不敢騙你……而且他見到我在門外看書,開頭第一句就認定我是內向型。)
反而見到我的推薦信(這相信是謝伯對我的最大貢獻),他卻聲稱自己認識謝伯(他愛出風頭,誰不認識﹖問題只在觀感好壞……),還問我謝伯是否真正認識我。
(當然認識,我好歹也算是學生組織高層,還是圖書館守門人,校長老師當然認識我—除非你從來不去圖書館。沒說的一句是﹕有誰像我和家母那麼固執,為了請假規則向學校投訴,搞得要校長親自接見……﹖)
然後,他就透露說有計劃在圖書館也開設助理職位(直資有錢果然不同),看來我會是適合的人選……就差在不知道他是不是純粹說來逗我高興的……我想他用不著吧……
當然,我還是趕快告訴他,由於我也有申請另一份圖書館助理職位,所以我一早打算計劃就此進修。反正給他多一個理由請我也好。
他還聲稱看到教院學生找不到教職,覺得很可惜……
「不過反正你地做教學助理都唔會長年做架啦……」
(我心想﹕)
我唔介意架……你話一萬蚊「不高不低」(跟你的人工相比當然是「不高」,和外頭幾千元請一個助理比又確實「不低」……),我覺得好高架啦……
反正我心目中的薪酬標準一直停留在童年時代(月入過萬就好巴閉),剛剛跟現在的水平差不多……
面試就此完畢。
他請的教學助理月薪是聲稱「不高不低」的一萬大元,就是不知道他請的圖書館助理(如果是真的),薪酬比得上否﹖
(我就是未見過招請圖書館助理有一萬元人工的……)
說實的,藝術中心那頭七千也不到,如果他肯給我七千八千,我想我必定「天下歸心」的了。
雖然這頭的助理必然是「打雜」一名(那頭要求我做分類編目,看來是專職,矛盾在於竟然月薪七千不到),但在學校圖書館工作,總算和教育界關係密切。日後多建高中學校,圖書館主任總要人做,說不定我也「有機可乘」(雖然看來始終是僧多粥少)。
及後乘小巴回中環,走到美國銀行中心的中大校外課程中心拿章程(我早說要讀圖書館課程……現在只是怕時間不合)。
然後,繼續求職,前往海港政府合署(我不明白為何放政府職位申請表的地方那麼少……連金鍾也沒有……)
最大敗筆,是忘了找港大 SPACE 中心的位置,也去拿份表。唯有等日後回校拿成績證明,再去問問。
最大享受,是在國際金融中心(這大廈的名稱和高度總令我想起世貿……)麥當勞食午餐(理論上不是午「飯」),試飲雲碧加菠蘿,相當清新。
看著民政處拿來的高中改制報告,一邊在想政府的「陰謀政策」—說不定就是眼睜睜看著教院學位過剩不理,好讓幾年後(計劃中最快2010/11學年)高中擴張需要大量教師時,正好合用。
這幾年嘛,就像王"易"鳴說﹕教院畢業生不一定要做教育,就由你四處踫釘,我就幾年後才取用……
如果實情如此,套用近年濫譯英文詞潮流,就真是「可詛咒」(damnable)之極。
忽然想起謝伯的推薦信效力宏大(至少大過宣傳易),藝術中心那頭卻連求職信也收不到。看來還是趕快補寄一封推薦信為妙。
如果這兩頭有一頭收留我,也算完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