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勝心意拳館

形意篇

此篇介紹形意拳、心意六合拳背拳等系統。

內容主旨在養生基礎上,發掘玩拳趣味。

純屬個人即興創作,功法資料未經審核,

亦不代表保勝心意拳館立場。

邵保勝拳歷尚淺,錯漏難免,歡迎指正。

註:邵保勝從未跟師傅練習心意六合拳及通背拳。

 

 

1.   《特點》 

心意拳及形意拳的精絕,在於內勁。

內勁分三級,即根勁、暴勁、戰勁。

根勁,是根基勁。出自人體筋肌、骨架結構的範

圍。

暴勁,是突然爆發的根勁。

戰勁,是抖彈的暴勁。

此等勁的訣,在內功四經有闡明。據聞該經的真

正作者,是宋世榮。

而功夫的真,在經文、經義、實練。

(一)經文之真

穆修易的《拳道集錄》,搜集的內功經,云「逼

腎以堅膝」。實應為「逼臀」。

(二)經義之真

「逼臀以堅膝」,是指收縮膝胯下之臀大肌,使

膝胯對拉,以促發力。而非挾臀之謂。

「貼背以轉斗」,是指轉動指尖。斗,是指紋的

一種。而非解轉動尺骨、尾骨、手等。

(三)實練之真

宋世榮拳打三節不見形。原來平日,以用百餘斤

重的大刀,及四個百斤重的沙袋練習。

當我以站樁第三層功夫,理解「腎、斗」為陰陽

轉換時,便參悟了太極境界裡,如何用神之道。

錯有錯著,實在妙極。

(參考:揭開內功四經之謎  孫福元)

邵保勝  22. 8. 2005 

 

2.   通背拳

修劍痴(1883-1959),拜許天河為師,學習通背

拳。曾開武術館,教研之中,悟出矛盾之理。銳

意創新,整理及創編多種通背拳術。《祁家通背拳 單長文

據修劍痴於1947年所撰之《五行通背拳譜》,內

有關拳術基礎,簡述如下。

通背拳理義,跟據五行生克、陰陽變化。特色為

奇巧截變,趁機、造機、迎機。其中說虛實,全

在於心,不在於形,用以應變。說剛柔分配,是

一比九。

修氏通背拳術基本分站樁與行樁。站樁分剛柔。

剛稱外樁。柔稱心意,用於養生。行樁,指加上

步法。

(參考:通背拳術秘訣 趙寶安)

邵保勝  29. 8. 2005 

 

3.   《用在於神》

內功之體、用、式,與神意有關。

體用,內容包括身疾心暇、內外呼吸、縱橫勁道

、神氣飛騰。

具體上,即肋之開合、丹田呼吸、任氣自然、氣

欲露、神欲斂、身隱步堅、不失於輕、不失於動

、靜則探準、動則疾強。

能飛騰,才能真疾。疾,乃動靜之妙用,由象外

而得,不在形跡。

式,內容指三種擊打形式。

(一)形擊形,指到後勝,叫做仆。可傷身。

(二)氣擊氣,指手方動,叫做怯。可傷心。

(三)神擊神,指身未動,而得入,叫做索。可

傷膽。

我嘗試理解此三種擊打形式。氣擊,可能出現於

極度強弱懸殊時。神擊,猶如美軍在Normandy登

陸搶灘,雖死傷無數,仍看不見敵人行縱時。

(參考:內功四經)

邵保勝  1. 9. 2005 

 

4.   《內外發動》

除了口傳心授外,從拳經拳譜和名人著作,可找

拳藝的變化與發展。

據云形意拳內容,不能參照《心意六合拳譜》,

或《十法摘要》。

(一)曹繼武的《十法摘要》,說惟我六合拳,

練上法、顧法、開法,機靈自捷,有觸必應。

戴龍邦學自曹繼武,加入內勁、內意、神氣。後

李洛能改叫形意拳。戴以前的心意拳,因為沒有

神意氣和內勁內容,不可能一觸即發。

(二)曹繼武的《十法摘要》,又說三節起隨追

,由外形發動。即梢起、中節隨、根節追。

形意拳說三催勁,剛好相反。即腰催胯、胯催膝

、膝催足。所謂惊起四梢,是由內發動的。

我對前輩提出的要點「一觸即發」,與「三節勁

」操作內容,認為有參悟價值。對於心意六合拳

,我不認識。

(參考:李文杉談形意拳 楊維)

註:據云河南馬學禮心意拳一支,亦有說三催勁

、火燒身練法。

邵保勝  1. 9. 2005 

 

5.   《形神意氣》

李文杉老先生的尚氏形意專輯,指出萬法皆出於

三體式。其中說,三體式與神意氣關系,始於動

靜的理論。

據拳經云,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又云,靜則為

性,動則為意。即謂真動、真靜,皆在乎意、性

意,是因為有感而發。而性,是指本性,不思而

得,觸之自應。「意、性」這兩種特質,可通過

三體式樁功的內勁來發揮。

三體式功法,靜中求動。以形、氣、意、神的鍜

鍊過程,「象形取意」,「意運周身」,求得內

勁。

(參考:再談形意拳三體式 李宏 王志強)

邵保勝  2. 9. 2005 

 

6.   《心意合》

心與意合,即所謂神攻。

神攻,認為目疾有神透之威,使人望而生畏。從

而精神上壓到對方。

神威,從何而得?

以下是我的理解。

心與意,是兩種精神指令。現嘗試用另一種解說

。心,是指長遠整體慾望。意,是指現況局部需

要。

據此,心之威,出於本能內動。如同歸於盡,視

死如歸。意之威,出於勢能外動。如部署機關、

靈動變化。

威,是當未交手前,相對強勢的意思。

神威,就是心與意的條件,比對方強,望而膽怯

換句話說,當願力與實力,不被認同時,神威就

沒有用處。例如,淩空勁。

神威的一個成功例子,是原子彈二投日本之後,

第三枚未投之前。

(參考:形意拳理論研究 曹志清)

邵保勝  16. 9. 2005 

 

7.   陰符

《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意思,是說觀察天道之變化,按自然規律而行,

才能盡善盡美。

我據此,天人合一,是指應物功能,而不是指物

象狀態。

又曰: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於目。

我的見解,是指天道之機,在於客觀,不在主觀

。即在應變的機智,而不是一廂情願,苦練的修

行。

我認為天道,是變幻的,與時地有關。應變方法

,亦每有不同。心意之術,是指學習如何處理機

變,不會只滿足於熟練固有的模式上。

(參考:心意拳練功竅要 馬琳璋)

邵保勝  16. 9. 2005  

 

8.  

參考網上有談明、暗、化勁的貼文,我把內容整

理如下。

(一)有形的:蓄發、方向、長短、遠近、五弓

、空間、時間、身法、力氣、形體、位能、大小

無、內動、大小周天。

(二)無形的:意念、平穩、狀態、看不到、

摸不到、濃淡、相對、遲滯、強弱、剛柔。

(三)作用的:招、過手、滲透、冷脆。

所談皆是條件,未能道出進化發展關系。

我的理解,明勁,在於筋骨。屬肢體伸縮功能。

暗勁,在於關節,骨隙。即時空的彈性功能。

明、暗,都是「整」勁。再進,「化」整為零,

是為開合。人不知我,是謂神奇。亦即太極拳謂

神明是也。

化境,據孫祿堂說,就是「真」。真,不在形。

只說真「氣」、真「意」。此時不受條件限制,

能夠隨心所欲。

真氣,還是在自已控制範圍。而真意,則是可遇

不可求。

邵保勝  15. 12. 2005 

 

9. 《槍法》

形意拳,以槍為拳。

槍法中,扎槍、拿槍、攔槍,發展為擘拳、崩拳

、鑽拳。

戰馬,是雙足。要求斜中寓正。

即二馬交鋒時,身體與馬頭保持 45度,擰身作戰

這是與單操套路時,分別之處。

(參考:意拳秘要 高臣)

邵保勝 22. 6. 2006

 

 

10. 《消息

「消息全憑後足蹬」,以下是我理解,蹬與消息

的關系:

第一層,有形。肢體。

第二層,無形。包括發與未發,用意配合。

第三層,合一,即無時無刻。「顧即是打」,又

「打即是顧」。這時,只是「一下」,與一蹬一

踩不同。

以上是我的站樁三層功夫。

學力的意思,其一是指內功。從這方向學習,便

不會太執著於一步、一蹬、一踩、一進等的步法

,與所謂形體招架。

學力,在這問題上,是指甚麼?

一、渾元力

二、對爭力

三、身手合力

四、拳理,如意力逆行,周身彈簧。

後足,是向前發力關系。蹬,指內氣、肢架經壓

縮後的爭力表現。消息,指意識,控制全個反崩

過程。

(參考:意拳秘要 高臣)

邵保勝 2. 8. 2006

 

11. 《創拳》

尚雲祥,學得很雜。據云,其它拳他一看就明底

細。有時用別的拳,參照講解形意。

沒有口訣,能偷拳。是謂觸類旁通。

尚說,練拳練出來後,就自已能創拳。尚對弟子

審功時,要創出口訣。

例如打人如親咀。程廷華說練拳如親咀。尚解釋

,男女咀一碰,立刻感覺不同。練拳練勁,要身

心起變化。所以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

,道理在此。

我理解,明暗化,指明白、不著痕跡、變化無窮

(參考:逝去的武林 李仲軒)

邵保勝 25. 12. 2006

 

12. 《不用力》

尚氏形意說,練功不練拳,用勁不用力。

意思,即不要只探討拳架,局限眼光。話明不用

力,所以不能從力學角度分析。

若從打法分析,燕形可用腿,可用肩。一個姿勢

,百種用,才是形意拳。

那究竟不用力是何所指?

答案是,整體。即一用力,就等於局部。

據李仲軒說,勁的妙用,就是體重加速度。

妙用,與意很有關系。比如畫家隨手畫畫,沒有

刻意安排,一下筆便意趣盎然。這就是意境的作

用。似有非有,方能練成尚氏形意。

我說,若從以上理解,形意拳的打法,應是變化

,隨心隨意,不著痕跡,混沌無明。

(參考:逝去的武林 李仲軒)

邵保勝 26. 12. 2006

 

13. 《心意內功心法》

網上流傳一段心意內功心法,原文:

xx門內功心法之一:九九之功

xx爲xx之x,x之x比于x,故曰:x之x。x者性也,凡

xxx之本。x起於x之下,上x循x而上x至x而止,此x之

海。xx爲x之經網。xxxx上xX、x、x、xx、xx到xx止,

爲x之海。  


xx秘訣曰:一擦一兜左右換手,九九之功,xx不走。

xx時(x時爲晚上x:00至x:00,x時爲晚上x:00至x

:00)爲xxxx時,一手兜xx,一手擦xx(xx),左右

換手各八十一次,半月xx。

xx收心靜坐x時,此xxxxxx之大要也。

我說,心意拳的功夫,可與丹功有關。

惟須動作、意念、呼吸配合,才能稱上「拳」。

發覺只是左右手xx次,收心靜坐。怎能叫內功心法呢

? 

邵保勝 30. 5. 2007

 

首頁    藏經閣

http://ziboce.com

setstat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