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勝心意拳館

太極篇之一

太極篇之二

此篇介紹太極拳,包括楊、陳、孫、吳家等系統。

內容主旨在養生基礎上,發掘玩拳趣味。

純屬個人即興創作,功法資料未經審核,

亦不代表保勝心意拳館立場。

邵保勝拳歷尚淺,錯漏難免,歡迎指正。

 

 

1.   《內勁》 

據武家太極說,內勁的智慧,是恰到好處、內

外結合、空鬆圓活等。而最重要的是,意氣要

分得開。

又說,「打手時,我意在先,意無定向,彼手

快不如我意先」及「步法、身法,不能亂」。

分得開,我理解,是說內外與先後次序變化。

而意氣,是關鍵。我說,這就是內家拳的特點

這個特點,可在拳經的內容領悟。例如粘捻連

隨、引進落空、得機得勢、蓄而後發、起承轉

合等。

可是,我亦有不認同的地方。如拳論中「四兩

撥千斤」,多說以捨法借力。如「彼挨我何處

,我注意何處」,解釋「無一寸非太極」。我

說,問題就出在理解意氣先後次序的特點。

(參考:習練武派太極拳的心得體悟 鄭正之)

邵保勝  20. 7. 2005

 

2.   《雀蛇鬥》

閱有文章質疑「雀蛇大戰」之可能。論點是「

雀如果飛近蛇,那是送食上門」云。亦另有說

要「崇尚科學,破除迷信」云。

據云雀蛇大戰,早見於董英傑為楊澄甫助編的

「太極拳使用法」,及其「太極拳釋義」中載

登了這個故事。

由「太極拳釋義」,我理解,雀飛蛇走,是取

其意,祖師悟出蛇蟠如太極。又按剛柔陰陽變

化,編成太極拳。動靜消長,又通易理。用於

養精氣神,功效顯著。

編組拳法,是用悟道入拳的例子。是故不在乎

雀蛇具體形態,成敗招式。學拳時,如執著於

拳套上的招式次序,標準形態等,與創拳時的

拳意,背道而馳。

董師爺在其書中又重複圖文介紹,可見對蛇行

之重視。

邵保勝  29. 7. 2005

 

3.   《心法之一》

心法,實質是意念。

太極練法分三重。第一重動盤、第二重靜盤,

指有為有意,利在修命。第三重指真意,無為

無意,多用於靜盤,利在修性。

心法與拳法有何關系?

拳法功法,是死法。死法活練,死法練活,才

得真。其中心法,包括應用幻意、真意。

心法具體如何操作?

心法真意,由大自然而來。天人合一,意思是

指人天相應,要求知人知天,尋覓人性與天理

的靈通關系。人性,包括心理、生理。天理,

包括時空自然的全息。

心法與人天相應有何關系?

合與不合在於心,應與不應在於親。即所謂道

心,包括仁義心、道德心、善心、良心、平常

心等。

甚麼是武由文生?

心法,是文武兼備。文典說大義,拳功證道理

。前人研證的義理,是文根、理源。參悟發展

,為之正道。

(參考:李派太極心法論 杜子宇)

邵保勝  26. 8. 2005

 

4.   《心法之二》

心法,做就個人特色。

在幻意到真意的心法修煉過程中,由於人的心

性、道心、悟化能力有別,所以才發展至一人

一式、一人一境界。

亦由於意念的空間,是無窮無限,所以心法亦

以無窮盡,無限量稱。

心法修煉的過程,因人而異,如下功境進度,

可與參考:

(一)借勢用意

(二)意領身隨

(三)得意忘形

(四)若有若無

(五)形意兩忘

(參考:李派太極心法論 杜子宇)

邵保勝  26. 8. 2005

 

5.   《勁點》

據云太極拳的發勁要求,要點如下:

(一)梢節領勁 - 上肢梢節,為血、甲、牙、

髮。下肢梢節,為足指。

(二)五弓齊備 - 身弓能張備蓄。

(三)螺旋纏絲

(四)公轉自轉

(五)方圓相生 - 方法,是發、放、打。

(六)身肢放長 - 彈簧勁

(七)相吸相系 - 通臂勁

(八)周身協調

我大致認為,這些要求,可說是必須的裝備配

置。

(參考:論太極拳的勁點 張志俊 張鵬)

邵保勝  29. 8. 2005

 

6.   《未來的真實》

太極,我說是建於矛盾的慨念上。

矛盾,可以存於任何空間,附於形態、行為、

思想。

而感知的空間,一般叫太極。有時空限制,即

天地人。最高境界,若天人合一。

可是,太極以外,我相信仍有另一度空間存在

。那個地方,在我官能感覺範圍之外。我只有

靠幻想,暫時叫 Beyond Tai Chi 。

Beyond Tai Chi 的構思 ,只是一道橋的功用。能

幫助解釋及發掘,太極的「意念不及地區」。

Beyond Tai Chi 的方法,是借用佛界時空慨念,

再推前一步,用以參悟未來的未來。當我假設

在未來的未來 Beyond Tai Chi 的國度,回望現在

的太極時,相信情況就會清晰。換言之,現在

的太極,其實是指未來的真實。

我願嘗試,把 Beyond Tai Chi ,應用在拳術上,

是否有機會感受,天馬行空、無限可能、無窮

盡法。

What is Ziboce Tai Chi

邵保勝  3. 9. 2005 

 

7.   《太極以後》

從時空的進程,我用無極、有極、太極、超時

空太極,與佛家說的過去、現在、未來連系。

又從管理學的分析,Backward Planning 與佛家有

相近之處。即所謂發掘預知能力,或類似天眼通

的本事。Preview 的意思,相對是 Review 。

邵保勝  4. 9. 2005 

 

8.   《守中》

我以超時空太極的構思,嘗試解釋拳經。

我說,超時空太極的「中」,是指「己發未發

」。

若說「中」,為「發與未發」之間。此解仍是

執意於己身。

若說「己發、未發」,則即時超出了太極的範

圍。「穿透」「虛空」的來由,就由這樣「回

到未來」時空,清晰理解,「有意無意之間」

之真義。

邵保勝  4. 9. 2005 

 

9.   《授秘歌之一》

前人對授秘歌的內容,一般從己身的官感,及

自身的功境理解。

我嘗試推前一步,用環境理解。Beyond Tai Chi 

的時空慨念,對照授秘歌有關自然界的事物時

,拳義則顯得非常清晰、直接。

例如,西山懸磬,解作己擊未擊。己擊未擊,

是指清楚知道,山谷回音震蕩的後果。未擊的

姿態,是待機而行。

虎吼猿嗚,解作己吼嗚未吼嗚。即如入深山險

地,先投石問路,以探虛實。虎吼猿嗚後,就

清晰敵人行縱,不至身陷險境。

邵保勝  4. 9. 2005 

 

10.   《授秘歌之二》

《授秘歌》,據云是由唐代李道子傳下。

吳圖南認為是指先天拳,即太極拳。他解釋授秘

歌內容如下。太極內功解秘 祝大彤

(一)鍜鍊主旨,為盡性立命。

(二)進功之階,始於無形無象,繼而全身透空

,終於應物自然。

基於吳圖南的方向,我用站樁三層功夫,理解授

秘歌如下。

(一)從 Beyond Tai Chi 時空理解,鍜鍊的主旨,

是心意相合,發揮靜動時空功能。這種功境,為

最高境界。

據拳經云,靜中之動,謂之真動。又云,靜則為

性,動則為意。我理解,性指本性、心性,屬先

天之能。我的慨念,是相對恆常。

而動意,為命。屬後天之能,是相對變換。

(二)最高境界,從心意出功夫。

有形有意,都是執著。功夫再昇華,就不能執著己

身。需放棄自身執意的意念,從環境變化取材,巧

取妙用,得到真實。這時,才會真空生妙有。

(三)應物的自身條件,是生理、心理兼備。

生理上,王薌齋說,身如鉛灌、肌肉如一、整體如

一。鍜煉身上功夫,有成績時,便會練到彈性功能

,一碰即飛。皆全出於自然本能反應,不用做作。

心理上,要有處理虛實變化的能力。即使用 Beyond

Tai Chi 穿梭時空的功能,預知情勢。

(四)當對敵時,要處理環境因素。方法是聽察環

境、知已知彼、不動聲色。

擴大微觀功能,猶如西山之磬聲,使用回音谷環境

下擴大。利用投石問路,虎吼猿鳴地方,即是敵人

埋伏之所。就算是陰森的環境下,還可警覺精靈。

動手前,水清河靜時,需認清環境,掌握虛實。動

手後,尤如搞動河水,滾起沙石,環境會變得混濁

,虛實難辨。

(五)翻江播海,指對敵時身法。

指蛟龍能在海翻波,又能沖天飛騰。高低浮沉,螺

旋起伏,環中有環,腰脊出功夫。

Beyond Tai Chi 的慨念,意識抽象。我相信,如能實

際應用於操作上,才不算是幻想。

授秘歌:

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嗚,

水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

通俗本:

忘其有己,内外如一,随心所欲,海闊天空,鍜鍊陰精,

心死神活,氣血流動,神充氣足。

邵保勝  5. 9. 2005 

 

11.   《授秘歌之三》

授秘歌,參考王培生、祝大彤兩位前輩解釋,簡要

如下。

(一)無形無象

王:指內氣。

祝:指氣,功境達神明境界。

(二)全體透空

王:指毛孔張開,跟大自然相通。

祝:周身肢體鬆淨。令人產生摸空,腳下生軸,站

立不穩感覺。

(三)應物自然

王:指苦練純熟,自然成功。

祝:指身上有內功,用時沒有固定法則,隨心所欲

。 

(四)西山懸磬

王:指內氣和順,平心靜氣。西山指前胸。西方庚

辛金,而金屬肺。開肺葉。懸磬,指虛心。

祝:太極拳博大精深,心神意氣,海闊天空,其大

無外。 

(五)虎吼猿嗚

王:即喉頭呼吸法。指醒氣,調息。

祝:虎猿之聲,指發聲。鍜鍊陰精,指陰陽平衡、

上下相隨,內外雙修。 

(六)水清河靜

王:指湧泉穴和肩井穴,上下對正,走大周天。

祝:指慢動作操練,外靜。 

(七)翻江播海

王:指大小周天。翻江,指氣由後面上。播海,指

氣由前面下。

祝:指內動,大動似翻江播海,開通微細血管。 

(八)盡性立命

王:指性命雙修。性,在鼻子尖。命,在命門穴。

即打通周天,就是太極。

祝:性,指內修靜,清心靜養。命,指外示安舒,

健體活動。 

(參考:王培生老師淺釋《授秘歌》 張耀忠,

太極內功解秘 祝大彤)

邵保勝  5. 9. 2005

 

12.   《心意》

授秘歌,為唐代的作品,相距現今己一千年。我知

道的解法不多,現在還努力搜集學習中。

近人嘗試釋義,多從自已認識的功夫出發。亦有說

是拳種、門派秘傳。

心意相合,是內三合之一。必須知道,心和意的意

義、相異相同,才能領悟其中奧妙。

我理解,虛空、透空,要經過認識執有、執空、放

下,才能達到真空之境。執空與放下的能力,就是

建立於忘身、忘情、忘我的階段。具體上如何放下

,佛道提供了思考的方法。

理論需由實用認證。透空的用法,來自本能,並不

神秘,亦不莫測高深。無論太極、形意、心意、八

卦、意拳、通背、六合八法等,都是相通。

邵保勝  8. 9. 2005

 

13.   《授秘歌之四》

吳圖南解說授秘歌,我找到另一個版本。

據云,吳圖南認為:

(一)以「樁功」為基礎,練習鬆空,感應六面範

圍。

(二)遠距離感覺,即加大身外意的感知,知覺運

動「離開己身」。

(三)利用面、段、條、點的無限可分法,含小孔

以容其它物質。達到「全身透空」,真正鬆的境界

(四)一處受驚,立即反射以應之。其它各處不受

牽連。周身各點,均能反射。

吳圖南的傳人補充:

(五)以氣運周身,成一個外氣罩,喻「西山懸磬

」。作用是加大遠距離感知能力,可虛靈透空,應

物自然。從而掌握太極拳離空、淩空勁。

(六)「泉清河靜」,為內氣養蓄,外氣運使,昇

華感官去「聽」「感」對手動態。

吳圖南的這個版本,與我所用環境的理解很接近。

他如何解釋「虎吼猿嗚」及「翻江播海」兩句,還

待發掘。

(參考:楊少候太極拳用架真詮 李璉)

邵保勝  16. 9. 2005

 

14.   《心腦》

據云「心腦不接」,是太極拳的上乘功法。

心腦不接,據是解作當在推手中接手,雙方心腦相

接觸著,擇不開。吳圖南對頂牛時,會叫「撤手」

。不接,應是指撤手,擇開取勝。

取勝方法,楊禹廷說打、摔、放。王培生叫拿、拔

跟。

如何修煉心腦不接,是鬆空內功。如何操作,是手

上不掛力,即接手不接力。雙方功力懸殊時,便可

發放人。

在拳經裡,我多發現「心意」兩字。心腦,是說器

官。在此,我直覺是指心意功能。

不接,我用站樁三層功夫理解,即是說「時空」關

系。

(參考:太極內功解秘 祝大彤)

邵保勝  21. 9. 2005

 

15.   《用意不用力》

王培生說,太極拳是內功拳,又是意拳。

如何用意不用力,他說以意領先。先在心,後在身

意識的作用有二。養生方面,意識引導動作。技擊

方面,要有進攻打敗對方的意識。

如何實踐。王培生說,先以口令進行誘導,再練拳

,強化內意識「自動化」。即有人若無人,無人人

打影。

具體來說,時刻都要蓄勁,有技擊的意念。若動作

形式化,或動作與意識無關,就是盲練。

練意的方法,一靜一動。靜是站樁。動是整體,要

求意、氣、勁三合一。

(參考:吳式太極拳詮真 王培生)

邵保勝  21. 9. 2005

 

16.   《推手》

吳圖南在時空的理解,說一心二用。

他說,當鬆功練熟後,再進探討方向與時間的變化

(一)同方向,又同時

(二)同方向,不同時

(三)不同方向,又同時

(四)不同方向,不同時

(參考:楊少候太極拳用架真詮 李璉)

邵保勝  26. 9. 2005

 

17.   《授秘歌之五》

又收集到一篇有關授秘歌的註釋。

據云修煉楊式太極拳老六路,便可實現授秘歌的境

界。

我對楊老六路,很感興趣。如何與八種境界有關。

所說八種境界,有何所指,各又分別在那裡。

其中有見地之處,屬汪魏二師見解。

(一)汪永泉說,無形無象,是指招式由大至小,

及至沒有明顯動作。自身則感到輕靈。

(二)魏樹人說,把形體忘了,才叫懂太極拳。

文中八種境界的重點思想,我找不到。其中具體的

,有說內氣、周天、經脈。

(參考:太極之象的八種功夫境界 藍清雨)

邵保勝  28. 9. 2005

 

18.   《創形》

王壯弘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的序文說,學習

太極拳應該以悟為主。

又指出,無論從那一派入門,都不是以學習拳架為

最終目的。必須以領悟拳的內在實質,並為進一步

改進和提高,作出貢獻。

傳統智慧,叫這個學習方法為「得意忘象」。具體

的形象,是為了方便理解道理。之後,就要根據所

學,去創造、改造更完美的形象。並說,每位有志

於拳術者,應依這學習模式求進步。

據云陳王廷參考《黃庭經》做拳。在武術上,加入

道家導引吐納養生術。嗣後,陳式拳世代相傳,亦

有改進提高。

我贊成,悟拳的內在實質,就是理趣之道。亦是形

體發展之不及地區。

邵保勝  7. 10. 2005

 

19.   《大小》

何謂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與拳道有甚麼關系?

以下,我輯錄了一些有關資料內容,作為參考:

(一)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大無外

,其小無內。太極拳推原解 陳鑫

(二)道在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心術上 管子

(三)道之伸縮流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放之

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先哲認為道,普遍地在於天地之間,並可無限大,

和無限小。拳術練至深純,近乎玄妙之道,自然可

伸可縮,可大可小,運掌走圈在大小場地皆可。六

合,指上、下、四方。八卦兩儀學 孫祿堂

(五)太極拳博大精深,心神意氣,海闊天空,其

大無外。這是太極拳高手,鬆功到全體透空境界。

太極內功解秘 祝大彤

我以站樁三層功夫理解,大小內外。如指有形的空

間量度,則屬第一層次。如指無形的伸縮彈力,屬

第二層次。如指抽象的絕對中之相對,我說是屬於

第三層次。

據此,我引伸為,拳道之玄妙,無論大小內外情況

下,在於卷放伸縮運作時的相對元素。

我的意思,元素就是力量、速度、時空等。而玄妙

的地方,就是不會追求絕對力量、絕對速度、絕對

時間空間。

重點,是要求大小內外量度的相對統一。即效率作

用。例如四兩撥千斤,槓杆效益等。

所以我說,拳趣,在乎此大小之妙用。

邵保勝  27. 10. 2005

 

20. 《授秘歌之六》

授秘歌云,無形無象,忘其有己。何謂無形無象?

據稱,上乘鬆功,指無形無象、摸空。打完一套拳

後,身外空間還有拳架子。套路路線運行,障礙及

阻力無效云。太極內功解秘 祝大彤

我試以站樁三層功夫理解如下:

甲、第一層,指有形。

(一)老子說,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恍

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二)據儒家云,虛極篤敬,內視其心,心無其心

,外觀其形,遠無其物。

(三)老子又說,致虛極,守靜篤。

(四)「實有是」與「空無非」。本體具有比喻性

。「本」指事物的根源或根據,「體」指形體或實

體,引伸指與「用」(功能、現象)相對的本質。

真理,即實相,存在而肯定。空,無並非絕對的虛

無,或真無。

中國宗教哲學與基督教哲學相通的一大障礙?何光滬

我理解,物象,是指本質,或實質。從站樁來說,

即指氣感。例如,氣感為存在有形之物,而又不能

具體說出來,所以謂無形無象。

乙、第二層,指無形。

(一)物性,自性。其一宇宙論,指經驗存在之物

。即一道氣不分的宇宙始源情狀,由無形之混淪發

展至有形之萬物。其二本體論,即另一道氣由無形

之原理,永恆地作用於萬物之變化歷程中。

《魏晉玄學中的基本哲學問題 杜保瑞》

(二)道,是每一個人的真我。當下肉體並非真我

,而無形無象的靈性才是。

《天緣佛堂 基礎真恕美國全真道院 溫梁金英》

(三)靈性,不可說,虛靈不昧。靈性是存在的,

但是看不見。說有不對,說沒有也不對,在有無之

間。 《白水老人講道語錄》

我理解,無形無象,是指靈性、本我、道。

丙、第三層,指抽象。

(一)理,是指天地萬物,萬物統體一理,物物

各具一理。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物

謂之物理,賦與人謂之性理。

氣,即是太極陰陽。象,是實質世界。

生的時候,係由理生氣,再由氣生象。壞的時候,

象先毀,氣次,理則永恆不變。

所以理為本體,氣、象為外用。一貫探原

(二)人之恆性,來路迷,自性昧。

老子曰,大道無形。孔曰,無聲無臭。佛曰,凡所

有相,皆是虛妄。三教,指由象返氣,自氣還理。

《一貫探原》

(三)朱熹認為,無形無名的無極乃是宇宙終極本

體。從無極至太極,無形無象、無處所的絕對,是

實有之物,已有理氣之分。理為形而上之道,生物

之本。氣,形而下之器,生物之具。理氣兩者,相

分而不相離。

(四)實則捨我而迷情,因物而妄執。佛家論空,

皆為存在、實相。佛性雖空而妙有,故非頑空。道

體性徵,無形無象,而佛性之存在,亦非只無形無

象不可。《永覺元賢援禪闢儒道之基本哲學問題探

究 杜保瑞》

我理解,所謂理、氣、象,是說絕對與相對的變化

而言,不可執意過程、物象。

據此分析,我會說,授秘歌之無形無象,指具體功

夫,從經驗而得。其一在體內發生變化,所以恍惚

,難以具體說明。其二為心意本質,屬於空靈本性

。在理氣象的規律環境下,需要以相對而非絕對處

理,不可執著,忘記本我。過程裡,掌握體用之妙

,得到先機。

邵保勝  1. 11. 2005

 

21. 《人拳》

太極拳的要點之一,無貪無妄。

謂習太極拳最忌貪多,猶戒妄動。凡運用與姿勢,

均須求其正確。至練成後不致犯病,而精進自易。

若貪妄者,成就終鮮。此敝初學者難免,切宜注意

以上相信是一般資深前輩,或拳師的經驗見解。

從教學相長下,我體會學習太極拳,原來與本質有

關。本質,指人、拳。

人的本質,指個性、本能、體質、要求、智慧、需

要、目標、自信、尊重、學問等。

拳的本質,指理、法、功、用。

至於比較與辨認,針對學習進度、藝養、數量、真

假、正錯、慣病、成就、難易、繁簡、高低、是非

、利益等,我認為要分開個別人拳本質而論。

人、拳,各有特點。如何巧配,我只好說「緣」。

過程,是個別人借個別拳,編做個別「夢」而已。

(參考:太極拳之要點 陳子明)

邵保勝  2. 11. 2005

 

22. 《劍氣》

劍之道全在乎神。

我說,市面上,中國健身劍的設計,就是方便練氣

。氣貫於劍上,幫助出神意,出拳味。健身劍,相

信不是用來搏鬥的。

據云慈嬉太后在宮中練的,是健身劍。不會是軍隊

的刺刀。

從來書生用的劍,又如李白,公孫娘,是否健身劍

,還是真劍,我不知道。是否太極劍式,我又不知

道。

金屬鑄劍,不斷發展。如秦劍,青銅製,較利較硬

較短。工藝到何時代,發展至柔軟彈性的金屬劍,

我又沒有考證。

有說兵器是手的延長,我認為從劍上得氣,並不簡

單。

邵保勝  9. 11. 2005

 

23. 《字訣》

太極拳,練拳時的發聲方法,有多種。

從學藝中,有採用武術及氣功相關發聲方法,其中

還有養生的念字訣。

中醫的五臟學論,早出現於明代傅仁宇著《審視瑤

函》。內有太極圖陰陽魚,並配與「動功六字延壽

訣」。

據吳全佑於端親王府內抄本,《楊氏太極拳老譜》

裡,眉批繪有如《審視瑤函》內的太極圖。並以二

十一字解讀。即:東噓木春,南哈火夏,西呬金秋

,北吹水冬,呼吸土中央。

據云《楊氏太極拳老譜》,為楊班候傳下。

以我操練經驗,在太極拳式中,發音字訣,有幫助

發揮勁力及傳感效用。

邵保勝  11. 11. 2005

 

24. 《真髓》

王壯弘在陳鑫的《陳氏太極拳圖說》序中,有說技

擊作用。

其中說太極推手,沾粘連隨,要不丟不頂。要點是

不要根,如不倒翁。具體,是說走步。

太極散打,指可粘可脫,隨粘隨脫。打法,是拋擊

「極柔軟,則極堅剛」,是指形態勢頭。如水、空

氣,本質是柔軟輕靈,可是其特性是膨脹、破浪的

太極拳的真髓,就在此。

邵保勝  29. 11. 2005

 

25. 《功力之一》

王宗岳《太極拳論》,有沒有提供「功力」的訓練



王宗岳說太極拳的比試條件,不在乎「有無力、快

慢、強弱、老壯」。究竟太極拳追求甚麼?為何無

力打有力?慢勝快?弱勝強?老勝壯?

王說,「先天自然之能」,不是太極拳的宗旨。而

是「學力而有為」。

這與我的「三層生有」的「生而不有」相乎。

耄耋不用力,以四兩撥千斤,是靠「禦眾之形」。

我以這樣解,「禦眾」是陣法。「形」,指身形、

架勢。關鍵,是「捨己從人」,非「捨近求遠」。

意思,是平衡動靜,至得中和。以走化得機得勢,

不被人制。

邵保勝  30. 11. 2005

 

26. 《功力之二》

我認為王宗岳《十三勢歌》,是解說勢換。

以下就其歌內容,我斷章取義,試作安排。

(一)王宗岳說「對敵」,是靠「用意」揣測對方

的「勢」,從而作出應變。

(二)對方如何作勢?是靠沒有定律的變換「動勢

」和「靜勢」。對方的勢「變化神奇」,意思是猜

測不到其節奏。

(三)「揣測」的運作意識,在不知不覺中,從實

作體會。而不是特別用功夫學習。我說,這是指本

能。

(四)體用的目的,是知己知彼。準則,是調度意

氣筋骨,而作出的反應能力。

(五)勢換的功用,是身心意的運動,延年益壽,

長保青春。

邵保勝  30. 11. 2005

 

27. 《功力之三》

孫祿堂《拳意述真》編太極拳時,用意在「養身」

。並認為王宗岳己道出了精微奧妙。

(一)孫氏太極拳,不尚息血氣,純任自然,講究

修身而編。

(二)身體過懦者,可以使之強。過剛者,可以使

之柔,或有身體極弱及辛勞病症者,或因他種拳術

,非血氣之力不能練習者,亦可練。

(三)特點,是將氣質馴至中和,氣固而神自完。

袪病延年。

(四)孫氏認同,修道,是指道家用靜心修養的方

法,使神氣不外務。武藝,是以動來養原有的靈根

,使人延年益壽。

(五)對於推手,是用意,不用拙勁。

邵保勝  30. 11. 2005

 

28. 《功力之四》

王宗岳所謂的十三勢,我說是指「形」。

形,意思是以上下、前後、左右、順逆、單雙、曲

圓畫弧,或順拗步。

態,是指粘黏連隨。

形態,是接揉化走。

以下是太極拳的推手情況。

(一)條件,是捨己從人、無過不及、不丟不頂。

過程,出現雙方用力的相差。而這差別,就出現「

勢機」。掌握這勢機,叫「得勢得機」。

(二)若出現「靜之則合」,就是形勢。若出現「

動之則分」,敵進我退時,就是形態。

整個過程,說不用力。作用,為去雙方相差的拙力

、本力。

只有把「功力」的元素抽離,才能以「轉勢」公平

推手。

(三)如何分優劣,就在乎是否「人不知我,我獨

知人」。所謂「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

」,是指反應換勢快,得勢得機。這樣才能「引進

落空合即出」。其關鍵,在於能否與敵保持一定距

離。

(四)我說,這篇是指站樁第二層功夫,講「應勢

」。

邵保勝  30. 11. 2005

 

29. 《功力之五》

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功要解》,將「勢」,指身法

,或五步八門的「勢勁」。

我說,這是站樁第一層功夫,講「渾身」。

(一)其中「靜中觸動動猶靜」,解作發勁。雖然

不能與推手的條件理解,但是實在解說了發勁之道

(二)「因敵變化示神奇」,理解為關節靈動。

(三)又「屈伸開合聽自由」,理解為便利從心。

不能解作為「聽勁」,又不能解作「順應自然」。

因王宗岳說黏走、懂勁、神明。懂勁後才能從心所

欲,自由無束縛應物。

邵保勝  1. 12. 2005

 

30. 《功力之六》

我對武禹襄解釋王宗岳的拳譜,有如下理解。

(一)武禹襄在《太極拳論要解》中,也用「渾身

」解。所以動靜,是指整體。

他說「不在氣,有氣則滯」。我理解為,運氣後,

出現拙力、本力。

「尚氣者無力」,是指用了拙力、本力後,就沒有

「不丟不頂」的「聽勁」。

「養氣者純剛」,是指蓄氣綿綿,呼吸有彈力。能

隨,也能走化。四兩能撥千斤,化解巨力,好像無

堅不摧。所以王宗岳說「英雄所向無敵」,不是指

以力勝。

(二)王宗岳在《太極拳論》,說著熟、懂勁、神

明。又說「命意」在腰,「留意」虛實在勢換、「

用意」在勢與勢之間。

這與我的站樁三層功夫論調相合,即招法、勢法、

意法。

(三)「勢」、「不用力」,就是太極拳的特點。

(四)武禹襄在《太極拳論要解》及《太極拳解》

,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如何

知人?他說黏隨轉接。這是指推手聽勁而言。所以

又說先在心,後在身,手舞足蹈。

(五)武禹襄在《十三勢說略》中,談「意」。

唯都是意在身,消息在手。所謂得機得勢,是指整

勁功能。

與王宗岳「觀耄耋能禦眾形」,對「勢」的觀察,

及揣惻功能不同。

邵保勝  1. 12. 2005

 

31. 《功力之七》

武禹襄《太極拳解》,有推手的指引。

(一)自身「行氣如九曲珠」。此氣,有內視功能

,或稍末的神經感覺,「無微不至」。

(二)因為是走化,所以「運勁如百煉綱」,「何

堅不摧」。而自身不是百煉綱,亦不用堅。

(三)「氣以直養而無害」,發勁、發力,是以順

勢而行,所以不會頂牛悶氣。

(四)如何運勁?要掌握「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

箭」的開合節奏。

(五)「蓄而後發」,得機後順勢「收即是放」,

就能發揮到「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的效果。

(六)如何發放?要「能黏」,「能靈活」,順勢

而應。

若說套路,能依王宗岳的理論而示範,我首推董英

傑。

推手示範中,我看過馬岳梁、董虎嶺。及揣摩沙國

政的照片,及至意拳張鴻俊的健身舞,相信皆是推

「勢」。

這都是武禹襄的「先在心,後在身」。知道了勢頭

,身手自然應動。手動、叫舞。足動,叫蹈。

無論是套路或推手,太極拳全以不用力而行。

邵保勝  1. 12. 2005

 

32. 《技擊》

我翻閱太極拳資料,試找出太極拳說用於技擊,及

如何技擊內容。

A) 以下為我的發現,沒有實戰內容的部份:

(一)王宗岳、武禹襄,說推手,不用力。

(二)孫祿堂說養生、中和。

(三)魏樹人說技擊架、揉手內功。汪永泉系比較

完整保留楊家原始拳架,為楊健候秘傳技擊功夫,

及揉手技藝。

(四)傅鐘文、傅聲遠、傅清泉系,指技擊作用及

用法,用來明白拳義,目的是健身。

(五)楊澄甫四子系,趙斌系,沒有談技擊。

(六)鄭曼青效以療法。

(七)牛春明講推手。

(八)董英傑言不可挾勇打鬥。

(九)王培生說技擊,指鑑賞藝術。

(十)祝大彤說鬆功。

(十一)吳圖南向吳鑑泉學練架、推手,向楊少候

學用架及太極功。

B) 以下為,有實戰、離手對打內容的部份:

(一)陳式–摔拿示範 炮捶 顧留馨

(二)陳式–拳式技擊含義 陳式太極拳技擊法 馬虹

(三)陳式–拳式技擊含義 陳式太極拳 馮志強

(四)趙堡太極–交手法、拳式技擊含義 趙堡太極 趙增福

(五)陳式–踢打擊摔示範 太極拳技理與訓練 羅紅元

C) 以下,是太極拳如何對敵的描述:

(一)一觸即被楊祿禪拋出丈外。

(二)楊班候雙手一揚,萬斤力己仰跌數丈之外。

(三)班候笑曰:練武之人,不知騰挪閃戰,何為

武術?

(四)楊澄甫與人對劍,用「等魚式」,將武師腕

折劍落。又用杆只一抖,對方大槍脫手落地。

D) 小結

我發現兩種發展。

一為養生療法,如楊、吳、孫各式,說不用力,以

養氣為主。

一為技擊對練,套路有發勁、跳躍,如陳式、趙堡

E) 個人觀察

(一)用架、技擊架,指行拳意識。

(二)我所認識的陳式拳,有發力、推手內容。但

是沒有對打。

(三)太極用於對打影片中,未見有不用力,或發

人丈外。

(四)以粘黏連隨懂勁、發放,在陳吳、王性賢對

打影片中,未能發揮。

(五)推手與實戰,現時未能接軌。

(六)未能連繫太極內功與實戰關系。

(七)未能在實戰中,表達太極拳不以力勝、用意

不用力、慢勝快、弱勝強。

(八)技擊,指喂招喂勁示範練習。

邵保勝  2. 12. 2005

 

33. 《推手》

昨天網聚,我有如下狂想。

王宗岳拳論及其它詮釋,說不丟不頂,不用力。

這是一般經常看到的示範。摸手時叫對方不丟不頂

,但失驚無神,自已發力擒拿。

意思,正好是王宗岳說的「旁門」。即強勝弱、快

打慢、壯勝老。如忽然、用力、強奪、搶機、不同

步、忽然停頓、偷手、逆運、截、頂、搏、推、摔

、撞、打。

「學力」,是否指如果是對手失勢,亦應以不丟不

頂、不用力、順勢,用慢速走化,才算是合拳理?

邵保勝  5. 12. 2005

 

34. 《吳式太極》

接觸太極拳,最早在1970年。當時曾跟幾位老師學

過吳家太極,及吳家鄭式。己放下一段長日子。

老師中,其中身手多數是較硬朗,而且都喜歡發勁

。一直以來,我不理解為何吳全佑的是柔化功夫。

早期手上一本吳家太極拳書,作者是徐致一。發現

內裡吳鑑泉的拳照,跟補遺的拳照,身子前探傾斜

度,明顯有不同。

又參考吳公儀拳照,單腳支撐後坐,後仰傾斜度非

常大。

及後雖然參照過多位名家傳人的影片,對這傾斜度

,與我所學不同,百思不得其解。

我每以工程力學,物理學分析平衡關系,始終不得

要領。

及至,有緣觀看友人師公紀錄片,歎為觀止。原來

我忽略了用生物的角度看事實。

礙於我水平有限,又不是真傳,只好把我現時理解

,紀錄如下:

(一)傾斜度,是胯位接疊。也是柔化關鍵。

(二)後仰,多用腿弓。前俯,多用身弓。

以下為我日前即興在路邊拍下的影片。比對宗師的

,原來還差很遠。

拳照存放在這裡,日後重拍時再比較。

 

 

 

 邵保勝  6. 12. 2005

 

35. 《縱橫》

太極拳家派多,各有特色。

我理解學習心意拳術,不只要縱、亦要橫。

如一個拳式,縱是指傳承發展,修正配度。

橫是指同一個式子,各家如何處理。

所謂特色,當然不只是形色高底角度。拳的內涵,

就在於各自的拳理,能否貫徹各動之中。

有問窮一生學習一門派,也恐怕時間不夠。如何能

精通各藝?亦有說七日一形,周身刀無張利等。

我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心,與方法有關。不只需要勤、願。而且還有智。

理解縱橫,即廣度與深度,就是不能執著知行對立

態度。

我的體驗,能力的基礎,就是由站樁而來。

邵保勝  10. 12. 2005

 

36. 《傳承》

以下節錄王薌齋答記者問,有關太極拳部份內容。

曾記三豐先生云:離開已身不是道,執著已身事更

糟。

太極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沒有一式一法不被執

著?用這些姿勢作什麼?而精神方面牢牢綁定不可

解。

就以拳譜論,請問太極名手捫心自問,能否有一式

一法,合譜之所論者?

以上發表於 1940 年。

我現今所見所聞之太極拳人,與六十年前王老所說

的情況,相差不大。

這是跟據最近,我從網路討論區中,理解太極拳人

,對拳的執著而言。當然,網上的個人發表,並不

能代表所有太極拳人。但從其中思維慨念,可以猜

想太極拳,現今普遍是如何傳授,如何發展。

其中就以拳式討論,竟無人能答問「學力」範圍。

我認為,這就是當年王老評論太極拳的要點之一。

(參考:王薌齋談 拳學要義)

邵保勝  12. 12. 2005

 

37. 《單鞭》

以討論單鞭一式的拳照為題,我在網論中,做了一

次 Brainstorming。

談論與單鞭有何關系?我把小結節錄如下:

(一)講招:勁?鉤?掌? 「對」打法?

(二)講氣:內呼吸?丹田呼吸?炁?

(三)講古:互換?開合?動靜?鬆沉?虛實?浮

沉?

(四)講玄:陰陽?八脈?奇經?

(五)講吹:進退顧盼定?

我說,評論應以「實際」為標准。

拳照是一個定架,只能看到「架勢」。其餘關系,

只是就「勢」的屬性,借題發揮。

勢,亦與感覺有關。因為是立體,神意平衡關系,

更不能以水平尺去量度。

如何度定勢,個人經驗,方法是站樁、結字。

如何度動勢,方法是書法、劍舞、樂譜。

因為作勢之用,在乎真實的過渡空間之中。而無形

的勢頭,使用墨水、流動空間、符號,就真實地,

把勢與勢的空隙記錄下來。

邵保勝  13. 12. 2005

 

38. 《比對》

就以單鞭的定式,我把兩年前的拳照,和宗師的排

在一起,比對學習。

我把宗師們安排在一起,因為外形不同,從而補白

了拳式的過度空間。

也發現了宗師們的特徵,氣質還是一脈相承。

真是意想不到,妙極。

邵保勝  14. 12. 2005

 

39. 《新理論》

傳統的理論,與太極拳有關的,多不勝數。如何能

夠算得上有關,理論上、邏輯上、實踐上、科學驗

證上,可以得知。

例如,經絡、穴位、丹功、大小周天、靜修、武功

、禪宗道學、氣功、思想等,慨念上皆能稱。

科學上,一般會從力學、結構學、生物學、神經學

、醫學、人體力學等發揮。

藝術上,書法、繪畫、音樂、舞蹈、運動、游藝等

,亦可以用行為表達。

可是,有說用電磁波、光波、光速、電子、質子、

原子、分子射線等,能用作表現在人體機械功能上

。科學作為太極拳理,我未能把這些東西聯系。

例如說光是能量,力也是能量。光的能量,可以用

電波表達。但人體力學,如何與光速、電波作用比

較?

若說是有形的,指波浪線、弧線、螺旋、慣性等,

在科學力學範圍,如牛頓理論,己是過百年前的事

。線性,若在藝術上、思想邏輯上而言,則更是幾

千年傳統。

我不能算是科學人,但以電機技藝常識,邏輯上,

光速、光波能量如何在太極拳起實踐作用,或投射

作用,我不明白。

(參考:武當趙堡太極拳新理論體系探討 

武當雜誌 2005 184期)

邵保勝  26. 12. 2005

 

40. 《空》

有說太極內功修煉,要點有二。

第一,徹底改變對宇宙和人體的認識。說太極、無極

、天人合一、體呼吸、無極態。

並說人體本來是透空,只是肉眼看不到。舉例如電子

、中子、原子、X-ray、射線。

人體中有宗氣、營氣、衛氣、真氣等,通過體呼吸,

便能進入無我、無物、無形無象的虛空境界,進入無

極狀態。

第二,內功修煉方法。包括步法、樁法、打坐、經絡

、入靜、入道。

如據以上內容理解,實非一般人所能練就。

我說,拳理要能實踐。方法必須是真實、直接。一般

人,只能從呼吸、動作、意念作用,進行練功。

其它如是間接的,或慨念性的,都是太極拳初學者,

所不及地區。

虛空,並不是空洞。功夫,需具有切實執行之方法。

(參考:太極拳原理與練功精要 張修睦)

邵保勝  30. 12. 2005 

 

41. 《氣圈》

日前台灣的郭正勳先生來港。我把握機會,向他請教

楊式太極老六路,及揉手。

對於有沒有氣圈的問題,我曾在網上回應如下。

1. 我不以自已的功境,作為觀察的標准。因為我說有

,其他人可能說無。對事情沒有幫助。

2. 汪永泉跟楊健候/楊澄甫學,但從23歲開始教拳。60

年教學過程中,總結教學理論經驗。由魏樹人、齊一

整理。都是由前人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太極拳

述真)

3. 所以,我大膽猜想,汪氏與其它支不同的地方,是

在如何用「意」解釋拳義,又如何演釋。而不是在乎

指有無氣圈等。

4. 氣圈,是一個假借慨念,方便體會真實。沒有真實

的親自驗證,說有或說無,都沒有意義。類似氣圈的

另一種說法,就是氣球。

5. 氣圈、或氣球的假借作用,可算是汪魏經常使用。

如不喜歡「氣」這個字,說「無形球」「無形圈」「

延長線」,這樣其他人可能會較易接受。

6. 我對技擊沒有興趣。但從郭先生解說的老六路,我

明白了一些槍法、桿法、鞭法在拳架上的運用。如見

橫不是橫等。

7. 我從養生角度看,打楊式老六路太極拳,是非常之

舒服。發力的時候,力點不在自已身上,不會傷身。

輕靈之後,動作自然,不在乎形架,意足形生。

8. 關於氣的問題,我理解「形意氣」,並不是一體性。

郭先生說「有氣則滯」,原來是指要用意,不在乎呼吸

、或氣勁。所以,氣圈,如說意圈,是否較易明白?

9. 揉手,不是推手。推,是用力勁、肢架。揉,是付在

對方身上、或假借氣圈上,以虛催實,使對方被控受制

。假借氣圈這東西,如開始時用力、或肢架力,就沒有

辨法體會。

10. 太極拳論說得機得勢,不用力。無擒拿、摔挍、擊打

,郭先生以揉手方法,做得到了。

11. 對於無法理解的東西、明白了又做不到,是正常,並

不奇怪。因為是說拳,不是體操。

邵保勝  24. 3. 2006

 

42. 《五步》

五步,指進、退、顧、盼、定。

我理解郭正勳老師的說話,指核心功夫,在乎「應變」。

所謂進,是因應而得進。

所謂退,是因應而能退。

所謂顧,是因應而生念。

所謂盼,是指預料之中,有所盼望,做勢。

所謂定,是指不偏,應變的作用原則。

邵保勝  26. 3. 2006

 

我在另一版面上,試從楊式太極拳的資料中,發掘所謂真

傳之秘密,

太極篇之二

 

首頁    藏經閣

               

http://ziboce.com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