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士文摘) 個人創作 生活隨想

Untitled

沒有時間

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經常都和自己講、和他人講沒有時間做這樣事、沒有時間做哪樣事。這是真的嗎?我們應該清楚知道,很多時候這只是一個藉口而已。這可能是一個藉口去逃避、一個藉口去躲懶,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去將一些藉口理由化。

我們或許有時間去打波、有時間去看戲、有時間去看電視,卻偏沒有時間去執拾家居、沒有時間去做運動、沒有時間去探訪親友。這大概是代表著我們的潛意識已經一早控制著我們的行為,叫我們不要去做一些事情,雖然這些是一些有意義的事。

若果我們決心去做一個有條理的人,就必需要執正自己的思維,將事情分類為緩、急、輕、重,弄清楚本末,將自己的精力永遠放在最重要的事務上。將重要的事先做永遠是必須的,因為這才會令自己鬆容不迫,有充足的時間去應付餘下的事務,亦間接減少自己的工作擔子與壓力。

其實,有些事是逃避不了,我們沒有適時的處理,可能令到事情變壞,這些都是自討苦吃的。

敵人就是自己

人類與動物的最大分別,就是前者有一個懂得分析的腦袋,但是有很多人卻沒有充份的利用它,而被自己的感性長期操控著自己的行動,做著一些只可以給自己短暫好處而長遠痛苦的事。

人生最感到無奈的,莫過於知而不行、又或是明知故犯,這些行為便令到自己經常的處於懊惱之中,帶來很多遺憾。例子有很多,如好吃懶做運動是會致肥的、用錢無度欠缺儲蓄會令經濟陷於困境、吸煙危害健康……等等。這些都是一些很顯淺的道理,人盡皆知,但往往被忽略了。其實,這些被視為老生常談的,正是我們的生活智慧所在,我們沒有必要捨近取遠,拼命地尋找快樂之道,其實幸福俯拾即是。

有人說,成年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真是半點不假,每個人都可以塑造自己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問題是他(她)們有沒有認真的看待自己、看待生活吧了。所以當問題發生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首先責難他人,反而應該要自我檢討,當反醒過之後,我們不難知道有很多問題的徵結原來是出於自己的。

人貴自知,自己都不愛惜自己,又有誰真正可以照顧自己呢?我們不應該辜負上帝給與我們的天賦,用心一點的規劃自己的人生、身體力行於自己建立的規條、行出自己適合行的路、做應該做的事、講應該講的話、盡自己的能力將遺憾減至最少,這樣才算活得有意義。

到此一遊

曾經兩次踏足西歐國家,皆是隨旅行團去的,參加的是一些十二天去七、八個國家的哪些團種。歐洲,給我的感覺真是很美、很浪漫;而歐洲人亦顯得很有閒情、很有生活品味似的。總是覺得,歐洲人是真正能夠體驗生活的真諦、感受生活的意義的一群,由於社會體制健全,生活質素確是比我們高很多。相對來說,我們只能夠勉強說是生存,並不算是生活,終日都是忙、忙、忙,所為何事,很多人都感覺惘然。

在這些超濃縮的行程裡,我們只能夠走馬看花般欣賞每個國家的一、兩個景點,而國家與國家之間更花費我們很多交通時間,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國家、從一間酒店搬到另一家酒店,真是感覺有點疲累,有一點走難的感覺。

曾經到過各大旅行社比較一下行程,普遍都是如我們選擇般的行程…哪些在一定的時間內去盡多個國家哪種,而一些只去一國的行程差不多沒有存在,這大概是一般香港人大都喜歡一些「抵食夾大件」團種,好讓自己可以在朋友間威威吧。但筆者「吃」過兩次,感覺卻是有點苦,若能夠給與選擇,我會在一個喜歡的國家,走遍各大城市鄉鎮,感受一下當地人的生活文化,這樣才算是有意義。

欣賞與喜歡

突然收到一台灣網友的電郵,詢問「欣賞與喜歡有甚麼分別」,以下是我的回覆,與大家分享,未知您們的意見如何:

我認為欣賞是多方面的,但普遍指才華方面,通常是理性,而有原因的。若果您個人在各方面都有濃厚興趣,您便很可能懂得欣賞很多人的才華,例如政治、音樂、歌唱、跳舞…. 等等,這樣您欣賞的對象可能會很多很多,但這與喜歡應該有些少分別。

喜歡在英文中是(like) ,是比較個人化,但有分理性與感性的,理性的喜歡與欣賞的分別不大,但感性的喜歡卻可能是欠缺充足的理由,可能是一種感覺,這就比較是一種純個人觀感,未必得到別人的認同。喜歡一個人比欣賞一個人的層次高一點,因為喜歡的下一個階段就是愛(love)。但愛情卻不能一廂情願,例如您喜歡、甚至乎是愛上一個偶像,並不等於您的偶像會喜歡您、愛您。

若果我們是一個理性的人,我們會首先欣賞他人的長處,繼之而產生好感(like),然後分析一下這個人是否值得去愛(love),愛是一個行動,是有付出,當我們鎖定目標,專注於一個異性,亦都是代表我們放棄其他的機會,我們所付出的就是經濟學上的機會成本。深層的想,認真的考慮是應該的,除非我們認為時間是一個小的問題,最緊要開心便另當別論。

傳統的中國人社會,男士們的責任是比較大的,因此亦比較實際、理性一點,所以會傾向於用左腦思考、分析多些,因此做出來的決定便理性一點;而女性卻多數是感性一點的,她們會多用右腦判斷是非,讓自己的感覺化為行動,因此有很多女性依然是將愛情放在第一位、扮靚放在第二位,這樣與一般的男性有些少分別。

寬恕別人等於造褔自己

您能夠寬恕您的仇人嗎?相信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別人陷我們於不義,我們的直覺反應當然是憤怒,此乃人之常情。我們不是聖人,大家都有七情六欲,情緒的發洩是自然的反應,很難阻止,亦沒有必要去阻止(很多時候)。但問題是我們的憤怒要應該延續多久呢?又或是我們有沒有需要經常地懷恨在心呢?這卻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是一個有關個人健康的問題。

撇開別人過失的嚴重性不談(因為這很在乎觀點與角度),若果經常地將仇恨延長或定期地將仇恨重複又重複,將會直接影響我們的情緒、食慾、甚至乎睡眠,以致內分秘失調、個人身體的抵降能力減弱,這樣病菌就很容易成功偷襲我們。所以我們不難見到一些經常坐擁「仇」城的人,他們大多是心神彷彿、皮黃骨瘦似的;而一些比較豁達的人,卻多數是笑口常開、心廣體胖。當中的分野,顯而易見,就是我們怎樣處理仇恨。

或許我們沒有能力阻止情緒的宣洩,但我們卻有能力適時將這行為叫停、又或是減少這些仇恨重複在腦海的次數,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偉大?其實在某個程度上和偉大談不上關係,只是為自己好而已。

健康是無價寶,而人生是一條漫漫長路,減少仇恨等於造褔自己,我們沒有必要和自己過不去,是嗎?

免費午餐

消費市場疲弱,各大小食肆為了爭取生意、招徠客人,大家都各出奇謀。而近期更有一個便利店集團加入戰團,增添廉價外賣飯盒的服務,他們為了打響頭炮,不惜在最初的三日於旗下三間的店舖,免費派發一定數量的飯餐給市民,果真是名符其實的免費午餐,此奇招一出,引起各方面的關注,大家都嚴陣以待。

做生意利字當頭,有誰是真正願意減少自己的利潤呢?只不過面對經濟衰退,只好減價,冒求薄利多銷,殺出一條血路。但大家都用同一的策略,你減我又減,究竟最底的價錢在哪裡?天曉得!無論最終誰是「贏家」,都必定有一班人在中途不支離場,這就是現實殘酷的一面。

在一個以價錢為主導的消費市場,普遍的消費者都以平價為第一考慮,其次才講求質素,這亦變相告訴我們知道,彼此的生活質素在下降當中。面對這方面的境況,政府對振興經濟看似苦無對策,做市民的只好自求多褔,減少消費看似是最保險的方法。

聯繫匯率令到香港的競爭力在各方面都比其他地區弱,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但將港幣與美元脫鉤之後的震盪力有多大,亦沒有人可以預料得到,這亦是政府頭痛的地方。然,世事無絕對,經濟是沒有完全停頓的一天,在任何一個時間都有贏家存在,這是一個歷史告訴我們的定律,因此我們也毋須過份悲觀。反之,我們應該繼續努力,除了做好自己的本份,還要多加留意社會動向,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便容易掌握得到。

其實,經濟的起落,有點似天氣的變化,雨過之後必定會天晴,我們還是靜心以待吧。

不再抱怨

年少的時候,經常都問自己一些問題,例如:

「點解我會在這地球上出現?」「點解我是男孩子?」「點解別人這麼有錢?而自己又這麼窮?」「點解我是家中的長子?要負這麼多的責任。」一連串的問題,自己都找不到答案,生活上的不如意令到自己經常在壞的情緒當中,還有多少憤世疾俗,自暴自棄,自卑的心自然而生。

及至年齡漸長,社會的閱歷多了、書本看多了、人接觸多了、感覺有所改變。從一些自傳或名人的訪問當中知道,原來我的所謂苦難是這麼的微不足道,環境比我差、責任比我大的人,大有人在,令到自己都有點慚愧。

從哪些資料顯示,哪些傑出的人,是很少對命運的安排有所抱怨的,他(她)們清楚知道「好醜命生成」的道理,出世是怎樣就是怎樣的,無論怎樣抱怨、怎樣沮喪,也是徒然。而這些一連串的問題,就算他們知道了答案,也並不是代表不用面對,所以他(她)們都沒有花時間去鑽這個牛角尖。然,他(她)們卻很認真的鑽研別人的成功之道、加上身體力行、賦與無比毅力、屢敗屢戰、努力的正視問題、最終達至成功。

有人說,人生很像玩橋牌,開首摸回來的牌好與壞並不太重要,最重要是我們怎樣將手上的牌打到可圈可點。從名人的成功歷程,我深深感受得到這是正確的,亦令我對人生重拾信心,從此不再抱怨,因為我知道,命運其實一早已在自己的手裡。

職業道德

商業社會,競爭劇烈,各大小商家都各出奇謀,希望在頻繁的消費市場上佔一席位。在各種的推廣活動之中,派發傳單似乎日漸普及,從哪些參與派傳單的人士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不同的心態……

有些面上木無表情、沒精打采、看見行人就愛理不理似的;

有些愛好走精面,每次都夾著四、五張相同的傳單給人,希望盡快「完成」手上的工作;

有些是最好的,他(她)們很認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看見行人彬彬有禮地打招呼,當行人接過傳單後又說多謝云云,令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毫無疑問,派發傳單是一件頗為令人厭惡的工作,重複又重複的做更令人疲累,而且賺的錢也不會是太多,但以上種種也並不代表可以敷衍了事,老闆們又不是強迫他(她)去做這些工作。若果收得老闆的人工,而像開首兩類人的工作態度,基本上是毫無職業道得可言,若果我是他(她)們的老闆,必定第一時間將他(她)們炒掉,殺一警百兼且清除瘀血。

真是很難明白他(她)們的心態,反正都是付出相等的時間,為什麼不將自己的工作做好些,「偷懶蛇王」不見得對他(她)們有什麼好處,而且給人一個練精學懶的不良印象,更要冒被人炒掉的風險,這些人真是太不懂珍惜工作、不懂珍惜自己了。其實,將工作做好,可以令到各方面都開心,而自己又問心無愧,心無所憾,人才會真正快樂。每個工作背後都有一個意義存在,接受了別人的條件,就應該盡心盡力地將事做好,這才算是有職業道德。

難聽些講一句,職業根本無分貴賤,人反而有分!將工作賤視的,基本上是自己犯賤。

讀書樂

年輕時很怕看書,每當看見教科書便退避三舍,所以在校內的成績一向都無甚表現。及至出來社會做事,面對著不同的大小事務,便知道原來書本的效用是如此巨大的,在悔不當初的同時,也不忘急起直追。

在早期,多數是看一些有關業務的書籍,如做貿易時便看出入口書籍、做推銷時便看推銷的書籍,真是實際,久而久之,便感覺有些少枯燥乏味,心想這樣的看書方法,和在求學時應付考試有什麼分別呢?同樣都是為看書而看書。凡事都是有所求而做,人彷彿好像失去了靈魂,只隨著需要而辦事。

從此以後,我便漸漸改變看書的心態,除了對自己業務有幫助的書之外,其他類形的書籍也嘗試看看。這樣的改變,反而令我得到一些喜出望外的效果,參看不同的書籍,除了可以擴闊我們視野之外,也可以紓緩自己的腦袋,讓自己的思維暫時離開工作的問題一陣子,當返回工作的崗位的時候,腦筋反而變得靈活,這點是我意想不到的。

其實,想深一層,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份,只看有關工作的書籍,豈不是給與自己一個無形的框框?要生命活得精采,我們應該要作不同的嘗試,當然還要看不同的書籍去豐富我們的靈感、擴闊我們的視野。

世界每天在變,新知識無窮無盡,而追求知識是一種很大的樂趣,可以帶給我們無盡驚喜,沉醉下去,亦將是我們生命力的泉源。

因與果

有人說上天對人不公平,我對這種說法就有所保留,上天不是每人每天給與廿四小時嗎?成世人流流長,我們是需要以好認真的態度去規劃人生。若果做得不好,有可以變冇;做得好的話,就隨時可以由冇變有,這些例子舉目皆是。成功抑或失敗,未到生命盡頭也未能定論。就是這樣,我們又怎能輕率的怪責上天不公平呢?

至於因果之說,我就對那些「前世因,今世果」輪迴有所保留,因為這始終是人所界定的,他們的推斷是否屬實就很難知道真偽。就算是真的,也都沒有什麼建設性,這些充滿宿命的推斷,我從來都不感興趣。一早已知道自己的前程,人生怎有驚喜、怎有樂趣?

我認為「成功非僥倖,失敗有原因。」因此我信的因果,是「今世因,今世果」的一種。例如您見到一個人做事懶散,得過且過的,其實已種下失敗的種子,收成的就是失敗的果實,這種推斷,差不多萬試萬靈,因為基本上是一種邏輯推斷。一分耕耘、一分成果,若果心態正確、方法正確而很用心去做一件事,賦與堅忍的耐性,通常都會有合理的成果。

命是天賜的,但運就又自己掌握,所謂走運,亦即是說運氣是要不停的走動去爭取回來的,若果連走動也不想的話,又怎有運行呢?

生活隨想

敬請留言!(任何意見、讀後感、批評、投訴,一律歡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