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士文摘) 個人創作 生活隨想

我是誰?

從學校生活跑到社會做事,很多人都會慨歎瞭解別人是一件困難的事,但我們有沒有想過,我們又是否瞭解自己呢?相信很多人都會答:瞭解!是真的瞭解麼?其實是一知半解多些。

每個人一生都是在理性於感性之間角力,定力堅定些的,做事就會理智一些,但這並不代表從不做錯事,只是較少而已。若果定力薄弱的,就會思想左搖右擺,經常都會做一些不知道點解會做的事,又或者是做一些明知是錯都會做的事,但偏偏事後卻在自我追悔,為什麼自己明知故犯呢?所以我認為社會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被自己的情感所操控,根本就不太瞭解自己!這大概是與他們迷失了方向有關。

若果我們在街上找找一些人,問他們一些問題,例如:「您的目標是什麼呢?」「您有沒有什麼的計劃呢?」「您有沒有想過未來五年或十年之後,您會變成怎樣呢?」「五年之後,您想過一些什麼的生活呢?」我們便不難發現,他們多數都是難於啟齒的。原因是他們從來都無想過這些切身的問題!生活中的亂,已經令他們透不過氣,還怎有時間部署將來?一切都變得有心無力似的,唯有見步行步,隨心之所向,懶得理是理性或感性呀,這刻開心便是了。但我們別忘記,今日之亂,好可能都是源於昨天之亂開始。

其實,要抵抗外界的引誘並不是太難的,只要我們用心的衡量下自己的實力,然後為自己設立一個周詳而明確的目標,時刻提點自己,神奇的潛意識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將我們的潛能帶出,步向我們的目標,若果我們持之以恆,前路就會光明一些。當一個人有了大方向,理性便會容易戰勝感性,做事便會有條理一些。過程或許是痛苦的,但結果卻肯定是甘甜的,關鍵在於自己的決心罷了。只有真正認識前路的人,才算真正瞭解自己。

包裝

這個是包裝的世界,商品經過適量的包裝,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藉此刺激更佳的銷路;藝人經過包裝,便可凸顯其某方面的長處;就算簡單如衣著裝束問題,若果經過刻意的包裝,亦都會反影個別人士的內在性格。因此,我們不難知道,包裝在各方面都起著重要的地位。

提起個人包裝,很多人以為將外表著得配襯,就可以充分表現個人的風格,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所以,並不是外表娟好、俊朗的就可以成為一個傑出的模特兒,若果他(她)們沒有充足的涵養,或將身體語言表達得不好,就很難做到頂級的位置。

洽到好處的衣著,還須配合個人說話的包裝技巧,才能相得益彰。若果一個人,說話永遠都是辭不達意,又或者說話永遠都是硬碰硬的、不留情面的,就很難贏到良好的人際關係。缺乏了人際關係,人便顯得孤立無援,接收外界的資訊便相對地少,衣著點突出也是徒然。

將說話包裝,是不是叫我們做一個假情假意的人呢?答案是:絕不。說話的包裝技巧,就等如我們洗衣服時所用的柔順劑一樣,目的係令穿衣者著得舒服。當我們拒絕一種意見、或做一件事的時候,若果我們先替別人想想,說話不這麼直接,就可以減少很多無謂的磨擦與對抗,但亦都可以清淅的表達個人意願。例如面對著自己不同的意見,我們應該避免說:「這樣糟透了。」「您這樣做是死硬的。」「您真係鈍胎啦。」等傷人自尊的說話。而是說:「是的,您說得很有道理,但我認為…….. 可能亦都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減少舌臉唇槍的機會,亦都代表您尊重對方的意見。

與此同時,我們亦可以盡量將說話的負面性減少,效果亦會是不俗的。例如,我們可以用「不太美麗」去代替「醜樣」、「不太好」代替「差勁」,其實兩者的意思沒有多大分別,但別人的感受就會溫和一些。

某個程度上,說話的包裝比衣著的包裝更重要、更花心思,衣著簡單順眼,就可以了,但說話卻反影著我們的靈魂,若果處理得宜,將會為我們的煩惱減少。

優質服務

隨著工業的大量北移,香港的經濟生產模式基本上和往昔已完全不同,以前打工的只要在工廠埋頭埋腦地工作就可以了,現在工廠的數目已日益減少,就算存在的也多數是預留作應付急單所需,而有更多的已經改為倉庫,因此有大量的工人投閒置散,為了生計,被迫將自己轉形,投入其他行業工作,而最多人選擇的就是服務行業。

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最大分野,應該是有形與無形的分別。以往工廠工人只要將案頭的工作,依據千篇一律的程序做,就可以把工作應付過來;而服務業的大前題就是要令客戶滿意,一牽涉上人的關係,問題便會複雜得多,尤其是一些剛轉形的前工友,更是顯得無所適從,不知怎樣能令客戶滿意。

究竟怎樣才可令客戶滿意呢?怎樣才算是優質服務呢?早年馮源先生在蘋果日報的一篇專欄,令我記憶猶新,別以為這是什麼高深的理論,其實是很簡單的邏輯,這篇文章題目是:「優質服務就是做多一點點。」其大意是叫我們提供服務的時候,多些在客戶的立場想想,除了基本的服務外,還可以主動的觀察或詢問客戶還有什麼可以幫得上忙,在有需要時,就算付出多些少額外服務,也在所不辭,這樣顧客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對公司的忠誠度亦會增加很多。因此在服務業裡,人便成為公司的重要資產,營業員的態度好或壞、靈敏度高或低,主動或被動,就直接影響著公司的業蹟。

其實,想深一層,需要做多一點點的,又何止是服務業呢?在日常生活裡,若果是正面的,我們都應該做多一點點,例如:對伴侶的關懷、對工作的投入、對朋友的熱誠、對父母的孝順……等等。道理很簡單,而原因亦很簡單,就是:「沒有人喜歡被忽略的。」而付上行動亦都很簡單,熱心去做便可以了。

樣樣都做多一點點,表面上是很蝕底,其實就一點都不苯,最終最受益的亦是自己。正所謂:「捨得捨得,不捨不得,愈捨愈得。」不想別人對您差,首先要對人家好,這些亦都是我在馮源先生的文章裡所領略到的。

誰搬走我的賓士?

常言道 : "一動不如一靜",人總是怕面對改變。但在這個訊息萬變的資訊科技社會裡,改變是難免的。外國出了一本書名「誰搬走我的芝士」,銷路奇佳,透過小矮人的寓言,教我們怎樣面對改變。但當您面對一些從來無想過會發生的事突然出現,真的會令到您手足無措的,以下是一個真人真事:

朋友認識一位在大陸設廠的朋友,因為近年生意順利,賺了不少錢,於是豪氣地一擲千金,用了百多萬買了一部最新型號的賓士房車,並隨即以月薪數百元的代價聘請了一位司機,一心想在朋際間顯顯威風,一切都如他所願,風頭一時無兩。直至有一日,這位廠家做完晨運,經過車房,發現他的摯愛失縱了,於是急急打電話給司機,聽到電話傳來的聲音,他不禁為之愕然,對方說他的司機昨夜突然退租搬走了。發生了什麼事,他大概是知道了,繼後車子與司機皆遍尋不獲,只好接受現實,鬱鬱渡日,但偶爾經過空空如也的車房,都不禁目光呆滯,自言自語地嘆喟:「誰搬走我的車子?誰搬走我的賓士?」百多萬元的代價,只可以令他威幾日,這亦難怪他舉措失常的。

聽朋友說,大陸的身份證上,根本沒有手指模記認的,而政府內部也沒有這些指模檔案。因此,要改名換姓、隱姓埋名,並非如想像中難,這位涉案的司機,很可能已經將名車買掉,在某個偏遠的地方改個戶藉,然後優哉悠哉地渡過餘生了。

究竟這是誰之錯呢?大概亦應該是社會的錯吧。大陸的貧富懸殊情況非常明顯,當一些眼前的利益,擾擾攘攘的經常出現在眼前,有些人是會抵受不了引誘、出賣自己的尊嚴、出賣自己的人格的。因此,人沒有自保的心,只會連連失利。

死亡經歷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人一出世就是邁向死亡,只要是順其自然的,沒有什麼可以懼怕。所以我一向對死亡的感覺看得很淡然,只視之為一個解脫,一個旅程的終結。話雖如此,若果在這個漫長旅途當中,突然間遇上意外而出現變數,就往往令人膽怯心驚,我就曾經試過兩次死亡威脅…. 。

第一次發生在十年前,那時剛學曉游水,自己信心爆棚,不甘心只在泳池游來游去,希望可以遊出浮台作自我挑戰,而當時更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感覺未游過去浮台,就好像未懂得游水般,最終總算成功了,縱使有點心驚,直至有一次意外發生,令我的睇法有所改觀。

那次是一個星期日的早上,乘著到赤柱送貨的機會,獨自在愛秩序灣游個痛快,怎知游到中途,胃部突然感覺不適,像有少少抽筋似的,想必是早餐的煎雙蛋出現問題,雖然浮台近在眼前,但總是游不過去似的,於是我決定游返沙灘,怎知事與願違,欲速不達,自己好像游極都沒有什麼進展似的,個心就愈游愈驚,而胃痛亦好像在加劇中,徬徨間不知怎算好,在那刻真是有些少步向死亡的感覺。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彷彿遠處傳來一些聲音出現,叫我要冷靜些,盡量放鬆心情去游,否則我將會很快送命。於是我便如牠所說,唯有慢慢一下一下地游,好不容易,最終在半虛脫的狀態下浮回岸邊。

第二次亦是發生在數年前,因為感冒到一間以前未去過的診所光顧,怎知吃過藥後,心跳突然間跳得很厲害,而且全身不停地抽縮,那次真係想冷靜都困難,因為是完全控制不到似的,心想若果個心跳突然停止,我就玩完了,所以拼命叫自己精神一些,不能「睡」,這是我唯一可以做的,經過一輪擾攘,被家人送進急症室,吃過醫生的特效藥才回復正常。原來這次的超常反應,是我對一種新藥物的抗拒,藥物的破壞力,想不到會如此可怕。

經過這兩次的死亡經歷,反而令我更加珍惜生命,不容許自己再胡作非為,玩遊戲認真些是應該的,但用生命作賭注就有點過份。與此同時,自己再不敢低估藥物的影響,以後對吃進口裡的東西,再不敢掉以輕心。

再打老虎

服務業人士的最基本要求是懂得笑,嚴格來說,一個不懂得向客人笑的員工,並不適合做客戶服務、接待員的工作,否則自己做得不舒服,別人又滿不是味兒,何苦呢?

早前曾透露,投訴過一位會所的女接待員態度欠佳,想不到事件很快獲得跟進,這位服務不周的女接待員,服務態度起了一百八十度的變化,親切的程度反而有點兒令我吃不消,事件總算得到完滿的結束。心想以後可以相安無事,怎知該會所最近請了一個金髮的外藉人士接任經理,亦是對人木口木面似的,奈何。由於他不是直接對客,所以偶然見到他去也只好當透明似的。怎知今早在接待處遇到這位「尊貴的外國人」,很自然的和他說聲早安,他竟然也木無表情,這次真是忍無可忍了,因此,速速做完運動,趕返公司寫一篇完整的中文投訴信,電郵到會所的總公司,希望服務水平獲得相應的改善。

從來不希望獲得特別禮待,但也不希望被人種族歧視,我要明確的給他們知道,懂得講原則的,並不只有外國人,我們中國人也有權表達自己的不滿,取得應有的權利、對待。當然我並不想別人「人頭落地」,但對付這等高層人士,不重手些是白費心機的。

您肯為朋友而死嗎?

一向都喜歡看黎智英先生的小品,感覺他個人很真,真實的程度可能去到令人討厭的階段,但這不是問題,總好過有些人講一套、做一套,毫無原則可言,這樣的人才真正令人討厭,是嗎?最近拜讀黎生的舊作「我退休失敗了」,其中一段小品名「不值得為友情送命」,我覺得很有意思,亦很認同他的睇法,唔知您們有沒有其他的見解呢?:

『《不值得為友情送命》

(要我們捱義氣,犧牲小我來完成大我的人,其實好搵笨…世上根本只有小我,沒有大我。)

多年前的一個星期六下午,我與朋友在銅鑼灣老正興舊店用膳。言談間他太太突然問我:「你諗有幾個朋友肯為你而死?」哇!咁大件事。她把我嚇一跳。「無一個朋友肯為我而死,我也不會為任何人而死!」我說。她聽了後一臉驚愕,理直氣壯地對我說:「我同老公就唔同,起碼有幾個朋友肯為我地死喇!」「哇,做朋友想到要人地為佢而死,黐線d。卦?」我在想。

為什麼有些人會有這樣的心理?義氣。不!不可能是義氣,連命都斷送了,哪裡還有義氣。我認為只有不懂友情、沒有真正朋友的人,才憂鬱出這樣的心態。這些人對付出真感情,怕得要死;故此要以死為盟才敢跟別人做朋友。真可怕!有誰會笨到為了朋友連命都不要?這些人焉能有真正的朋友?

什麼是義氣?為朋友肯兩脅插刀的人,就是義氣,這是救世的情懷。佛祖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但佛祖的使命是救世,普通人只是為做人而來。我們的責任不是救世,我們的責任是愛惜生命……自己的、別人的、所有的生命。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自己的生命,因為我們要活著才有感覺,要感覺到自己、別人和其他的生命才能愛惜生命。命也沒有了,便什麼都沒有了。………』

我認為待友之道,在乎真誠,唔需要朋友為我們作出諸多承諾,亦毋須為贏取友誼而刻意奉承、討好他人,因為一刻意,就係假,用假情贏取返來的友誼亦會是不真實的,這種感覺亦會隨時光、或熱情減弱而溜逝。與其係咁,何不真誠相對,坦蕩蕩的說出心底話還好,合得來的自然會係埋一齊;唔「。岩」傾的自然會少見面。友情,還是隨緣好些。

龜的信念

人生就好像龜兔賽跑,擁有好天份的,若果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天賦,未必是贏家;資質平庸的,若果擁有自知之明,永不放棄前進,仍然有機會優勝過別人。因此,自知之明是人生重要的一環,有天份與無天份的都要明白,都要擁有,否則就直接影響了個人的際遇。

在成長過程中,擁有天份的人,無疑是比人優勝,但上帝做人亦頗算公平,有得必有失,才華洋溢的人,很多都是缺乏耐性,他們大多是恃才傲物的,由於自恃比別人優勝,於是稍有成就的就會放慢自己的步伐,過著一些糜爛的生活。這類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足球壇尤其顯注,好像佐治。具西、加斯。居尼、與及「吸毒球王」馬勒當拿等,他們都是因為有才華而早成名,但卻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天賦,放縱自己的生活,因此而險些摧毀了自己的事業,更令自己聲名狼藉,令人惋惜。

壞的例子講了,但好的例子是否沒有,非也!只是很少而已,而高爾夫球界的老虎。伍德(Tiger Woods) 可算是表表者。他的天賦是人盡皆知的,但他沒有因此而恃才傲物,而自己又是真的熱愛高球,因此在成名之後,仍堅持每天練球十小時,風雨不改,他清楚知道天賦只是優勢,但不是必勝的把握,只有持續的操練才能真正提昇自己的技術。結果,他亦憑著這個信念而為自己闖過一個又一個的高峰。

野口英世說:「如果你比別人多付出三倍、四倍、甚至五倍的努力,那麼你就是個天才。」由此觀之,有天份與否,都要自己不斷的努力才能出人頭地。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天賦不及人時,也毋須要過份失落,堅持著龜的信念,一樣有出頭天的。

夢醒時份

當經濟蓬勃的時候,市民都熱衷於投資,尤其是新股上市的時候,都會有大批捧場客擁躍認購。而這些新上市的股票也沒有令捧場客失望,一上市就比招股價高出數成的,比比皆是,做成投機風氣熾熱非常。世上那有比這些更好賺的生意?於是做成一班又一班的投機客,每日不事生產,整天在股票行炒個不亦樂乎。

但世上怎會有長升不跌的股票?隨著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裂、美國的911事件、美國經濟衰退、美國上市公司的假賬疑雲、和香港仙股風雲等等的突發時件,股票亦都從高位借勢回落到低殘的位置,以前的Easy money再不容易賺了。就以近期招股上市的兩隻名牌股票為例,雖然仍吸引了很多人認購,但以往般迅速獲利的程況已經一去不返。相反地,股票上市不久就跌破招股價,令一些短線的投機者損手離場。

每一件事都是相對的,高回報的背後就是高風險,投機風氣泯滅,雖然會令一些市民損失了血汗金錢,卻能喚醒我們什麼是本、什麼是末,令我們從新執正自己的思維,返樸歸真、腳踏實地地工作,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壞的經歷是好的教訓,而好的教訓卻能令我們避免更壞的經歷,埋單計數時,若想通一些,我們仍然是有賺的。

美麗與可愛

曾經試過問很多人有關美麗和可愛的分別,得到很多不同的答案,最搞笑的一個答案係:「若果您想討好一個不太漂亮的女人,讚她可愛就可以啦。」美麗與可愛真的是這樣區分嗎?我卻不以為焉。

列夫。托爾斯泰說:「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人有分外在美,與內在美,內外兼備的,當然是美麗與可愛並重。但若果一個外表美麗的女人,除了容貌討好之外,其餘什麼東西也沒有的話,我們只能讚她美麗但不可愛。反之,一個外貌平庸的女人,若果心地善良的,處處維護別人的利益,她就有一種無形的氣質會吸引著對方,所謂有諸內而形於外,自然有很多人會主動親近她,見面多了,便會覺得她愈看愈順眼、愈看愈美麗,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是也。而這種美麗是一種內外兼備的美麗,是一種不輕易被替代所的美麗,比單純是外貌討好的女人可愛得多。

黎智英曾經有其著作『我退休失敗了』中提及:「當看到隔離條女正過自己的老婆,但自己還是愛自己老婆時,你就知道,你選擇的不是最多或最正的,而是最適合自己的。」正好告訴我們美麗是不可靠的東西,無論您有多靚,亦都抵受不住時間無情的衝擊,而您亦會發現永遠都有人靚過您的、後生過您的。只有個人內在的修養才可以歷久常新,令您不輕易被替代。

Untitled

生活隨想

敬請留言!(任何意見、讀後感、批評、投訴,一律歡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