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士文摘) 個人創作
生活隨想
失敗並非世界末日
適當和巧妙的運用幽默去處理日常的大小事項,我們很容易得到一些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佛家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掩塵埃。」緊記這句語,便沒有有什麼事可以令到自己大驚小怪,當人永遠在輕鬆的狀態下,所表現的結果反而比別人出眾,比別人瀟洒。
要有好表現,心理壓力愈少愈好!而壓力的形成,很多時都是自己給與自己的,有時我們看自己看得太重,以為有很多人在監察我們的表現,所以心理上便自我暗示「不能出錯」,誰不知愈怕出錯,便愈容易出錯,原因亦都是自己緊張兮兮所致。我們應該要改變自己的睇法,我們要告訴自己:「聖人都會有錯,何況是凡人。」只要我們不是立心做錯、只要我們不是刻意掉以輕心、只要我們勇於承擔問題便可以了。
失敗沒有什麼大不了,世界上任何一個傑出的人也曾失敗過,而很多大機構更加表明不會聘用一些未曾失敗過的人,他們會認為哪些未失敗過的人,一是說謊者,隱惡揚善、又或是未有真正受過考驗的人,所以不敢委以重任。
因此,我們應該用一個正面的態度去看失敗,它可以成為我們成功的踏腳石,正如陳安之先生說:「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致網友的信…豪傑也許本瘋子
XX網友:
多謝您的來函,「玉不琢,不成器」,若果一個人永遠生活在一個comfort zone裡頭,冇錯係依然能夠生存在這個世界,但係若果您想有一番作為,就要勇於嘗試,勇於冒一些自己可以承擔得到的風險,「豪傑也許本瘋子」,當您做一些與別不同的事,便無可避免地引起爭議。就以我最崇拜的黎智英先生為例,他正是一個受人爭議的人,面對千夫所指,他卻處之泰然,原因很簡單:(一)您做一些非常的事,當然會有非常的反應,這是他已經預備面對。(二)他心中有一個堅強的信念。
您的疑惑正好告訴我,您的信念未夠堅強,縱使您明白i believe that if you want to see the changes tomorrow, you have to take the first step today.. 我不知道您的信念是甚麼,也不知道您的信念在甚麼情況下形成,但我提議您重新檢討一下自己的信念是否符合自己的邏輯,同時檢討一下自己樹敵原因是否係出於一些不正當的手段?若果您做了之後,依然認為信念正確,而又不是甚麼壞品格的事,您便應該心安理得得多,繼續全力以赴地行使自己的理念。當然,建立期限是一定要做的。期限到了,無論做到了,或是做不到也好,都要檢討一下,重新釐定一下自己的策略。
至於您所行的路是否正確或聰明,真是無人可以正確的告訴您,只有自己透過嘗試才知道,人生路是一個永無休止的修訂過程,人生存在世界上一日,便會有做錯事的可能,但我們不能夠因為怕做錯事而不去嘗試,否則一切都是空中樓閣,沒有多大意思。永沒有行動的人便永不犯錯,但永遠說不上聰明,只有犯錯才會使人真正聰明,因此,犯錯也有正面的作用。
世界上百分之八十的財富,永遠掌握在少於百分之廿拾的人手裡。點解?原因就是他們與別不同,不同的不是外表,而是思維。若果您認為有一個正確的思維,怕什麼孤單上路?
丹尼士
最後的晚餐
人生最寶貴的莫過於自己的尊嚴,若果自己也不好好保護,便太無意思了。
有一次,受居於加拿大的妹妹所託,去拜候一位身體患有小毛病的長輩,事前先致電問候一番,對方說沒有大礙,並誠意拳拳的邀我和內子在其家吃晚飯,再三推託也不得要領,只好免為其「難」地應承。受到這般禮遇,心中滿是暖意。
到了將出發的一刻,卻突然有些少要事要辦,便打個電話給對方知道將吃飯時間稍稍延遲。當辦完事之後,我和內子便速速乘的士趕到,抵達的一刻是七時三十分,令我難堪的事發生了,對方說因為怕兒子(已五十多歲)耐不著「饑餓」,所以她們一家人先吃,剩下一些事先保留的飯菜給我們「享用」!受到這般「禮遇」,心中百感交集,「為什自己最親的人要這般對我們呢?」「過門都是客,為什麼對方連等十多分鐘的能耐也欠奉呢?」「這樣縮埋一角地吃飯,同在茶餐廳吃有什麼分別?飯菜是暖的,心卻是冷!」對方是知書識禮之輩,難道她們不知道這是沒有禮貌的嗎?百思不得其解,還是找不到答案。
這餐飯我們總算吃過了,但感覺相當難吃(可算生平之中最難吃的一頓飯),難吃的並不是飯菜味道欠佳,而是自己的心情欠佳(可說是惡劣)卻要裝作若無其事般。事後,我對自己承諾過,以後就算乞食也不讓自己再受如此待遇!
一頓飯,沒有將彼此的關係拉近,反而令彼此的心更加遠離,卻是始料不及,或許這就是價值觀,沒有分誰對誰錯,某個角度上,可能還算是自己執著哩!
思想包袱
作為中國人,自己都有些少慚愧,我們為什麼思想這般狹窄,但又自以為是呢?有些人永遠以為自己的東西是最好的,驚死給人知道,所以亦錯失很多交流的機會,我舉一個例,早前劉德華想到大陸學變面被拒,幾經轉接以為有新轉機,但最新消息透露是「依然被拒」,理由亦是一樣:變面是國技,不容外洩。天呀,自己中國人學國技,有什麼不對?他們當香港人是間牒?我看過以下的一句說話,很有共嗚:
《西方人的妒忌,是見到比自己強的,心裡思索「我要比您更強」。而我們的呢?則是「你比我強,我要把你拉下來!」 出處:《明報月刊》十月版作者:歷史小說家二月河》
思想狹窄再加上欠缺容人之量,將自己的精力用在人事鬥爭之中,那有進步空間?只有經過不斷的交流,大家的意見轉換才能產生協同效應,產生一加一等於三或是更多的化學作用。
寄望中國在加入世貿的同時,也可以將一些傳統的思想包袱拋掉,善用「西方人的妒忌」配合汪洋容人之量,進步必定加快,這將會是中國人的福澤。
口沒遮欄
一向不喜歡曾志偉,雖然他腦筋靈活,但時常感覺他的說話過了火位,令到他人感覺難受,剛看完他做主持的金曲競選節目,對他的表現,依然是無甚好感!
大會當晚的安排和以前一樣,將一些當時得令的大熱歌手放在最前,其他的就放在後面的位置,企位有限本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但曾先生卻補充數句,說什麼「企在最前線的通常是主角,其他的都是配襯品」等說話。雖然主持負責搞氣氛本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但這般分莊閒、「大細超」的說話,真是可以令當晚出席的歌手、或沒有機會出席的歌手百般滋味在心頭!
嚴格來說,娛樂圈都屬於偏門的行業,要真正走紅,並不是單憑實力便可以,還要有很多變數,當中人際關係是很重要,所以要走紅真是殊不簡單。但與此同時,「走紅」的很多並不是最好的,只不過是大家的欣賞的角度不同,得獎的可能只是一些有影響力的人的代表而已。所以,主持人這樣說,「主角」的當然漂漂然,配角的就好像當眾被人痛打一樣。
娛樂圈跟紅頂白本是平常,但這般現實,堂而皇之展現「白鴿眼」卻可能會對年輕一代有不良影響。成功並不是靠踐踏他人、突出自己而來,那些只能算是低級趣味、嘩眾取寵。那些「獎門人」式的娛賓技倆,在下並不欣賞。
非常遭遇
於平安夜那晚,與內子在一間屋企附近的餐廳「撐檯腳」食自助餐,那間食肆的食物一般、價錢亦一般,但服務水平卻超乎想像般好,令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唯美中不足的,是我們進食片刻時,待應們竟然要求我們讓別人搭檯!食自助餐要搭檯,我們都是第一次遇上,姑念這是一個非常日子,而現在做生意又這麼難做,再加上待應們的良好態度,我們亦都免為其難的接受這個非常安排,雖然內心有些少不快!
搭我們檯的是一對看似父子的男士,年長的約四十多歲,年幼的約十多歲,在進食時他們都沒有多說話,而我和內子也被迫少說話,或少說些敏感的說話,一笑。當對方食得七七八八的時候,做父親的突然手執牙籤在挑牙,而且是並沒有掩嘴地、手勢向外地挑牙,還挑到dark dark有聲,真是令我們如坐針氈。依照以往的習慣,我們都必定會對一些難於接受的事加以投訴,但那天內心卻出奇地平靜,忽然起了惻隱之心,沒有加以投訴,亦沒有因為這件小事影響所有人的心情。
人貴自知,很明顯地,這個父親卻忽略了這點,若我在他的兒子面前投訴他,他的父親尊嚴肯定被破壞;反之,若我們容忍他的行為,我們的進食氣氛便被破壞。呵呵,我們竟然選擇了後者,真是有些「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感覺。
出來社會做事,真是甚麼人也見過,用平常心看非常事,或許好過一點,雖然有些少亞Q精神、雖然有點逆來順受、雖然有點不耐煩,但都習以為常了,忍一時風平浪靜、遲一陣已經煙消雲散,畢竟這只是小事一宗,我們應該以大局為重。因為一單小事,而破壞了節日的氣氛,其實是很「奢侈」的。
生存之道
天助自助者,真正可以幫到自己的,只有自己,其他的,就算是實在的,亦很難會長久。世間上真正是無條件、無時無刻、無悔幫我們的,只得我們的父母(一般而言),但父母們亦都有百年歸老的一天,因此我們不應該過份倚賴,能力許何的話,還應該嘗試自我獨立一下,嘗試過一些「真實」的生活。
只有真正感受生活的壓力,個人才會真正成長,寄居在父母保護傘下的「兒童」是很難成長的。所以,若果有一些父母永遠都照顧自己的子女,不給與他們自我獨立機會,嚴格上說是害了他們的子女,他們只不過是不斷的製造一個又一個假象給子女們,使他們相信世間上的幸福,是垂手可得!當有朝一日,他們「不幸」的脫離父母保護傘後,便會變得不堪一擊,很多悲劇亦因此而發生。
做父母的,不應做太多假象給子女;而為人子女的,亦應該有些少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有多少優勢的同時,亦應該要知道自己有多少弱點,還應盡量去嘗試親身的處理問題,不應太過倚賴別人、不應長期陶醉於假象之中。我們要清楚知道,漫漫長路,需要走路的還靠自己的雙腳,不是別人的。
與其寄望別人的幫忙,何不首先自己嘗試一下,盡量發揮一下自己的潛能,只有真正的嘗試後,我們才能行出一條自己合適行的路。在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需要真正的身體力行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競爭力。從不同的媒介吸收不同的知識、多些和不同類別的人交流、盡量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用心思考,融會貫通,不斷的尋找進步空間,個人亦得以成長,這亦是生存之道。
推銷自己
每個人都是一個推銷員,都在推銷自己,若果心儀的對象不buy我們,我們應該是找出當中的原因,在不扭曲自己的性格下,嘗試改變一下自己,這樣機會便有可能重來。
看過容祖兒在H2O的廣告嗎?女主角覺得自己欠缺吸引力,於是便採取行動,轉用另一隻化妝品,結果如願地吸引著心儀的對象。當然要改變的,未必一定是指外貌儀容,還有很多很多哩!也許是待人的態度、也許是好學的精神、也許是個人的習慣….. 等,不一而足,絕對因人而異。在街上拍拖的情侶,並不是個個都是靚仔靚女,是嗎?而靚仔或靚女,亦未必一定有一份好的姻緣!天無絕人之路,只有自絕的心靈,自己都死心了,就什麼也完蛋!
無論如何,我認為多些從對方的角度想想,是必須的。想想,若果我是個男仔(女仔),對方會喜歡一個怎樣的女仔(男仔)呢?
我認為憤世疾俗、或相信宿命的,多數是欠缺自知之明的,連自己也不認識自己係一個怎樣的人,怎去推銷自己,別人又怎會buy我們?
人性本惡
貪婪與自私,是一對孖生兄弟,是與生俱來的,所以我認為人性本惡。唯有經過有系統的教育(並不必定是正規的教育)、深切的思想鬥爭、以致最終的自我規範,才有機會將這對孖生兄弟打壓到最小。
無論我們道行有多深,卻永遠不能徹底地毀滅這對孖生兄弟,畢竟這是人類的天性,在某個程度上,更可能是人類生存的本能。況且,社會上的引誘是何奇之大而又新生不息,資源永遠都是少於人們的所渴求的,在在都挑戰我們的道德觀、挑戰我們的品格!
欠缺有系統的教育、深切的思想鬥爭、和自我規範的能力,人類便和野獸沒有多大分別,一切以本能行事。當遇到喜愛的東西,會不擇手段的盡量得到;當遇到吸引的異性,會不顧後果的追求;當遇到情緒高漲的時候,會口不擇言懶顧他人感受。如是種種,都可能會帶給我們短暫的快樂,卻可能帶給我們嚴重和深遠的後果。
所有的煩惱,也是源於感覺,或許將一些我們的價值觀重新調整,由量化而轉為質化,將物欲的倚賴減少,多尋找心靈的真正滿足,煩惱將會隨之而減少。(這與佛教的思想有多少相似)當然,這是知易行難的,做人的難度亦在於此。
擇善固執
同一件事,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結果當然亦會有所不同。或許這個世界真的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不同的感覺。
日前,攜帶少量美鈔到銀行兌現,處理的一位櫃台接待員發現當中的一張鈔票有些少污積而拒絕兌換,說有污積的鈔票他們不能再兌換出去,聽罷真的有點莫明其妙,丹尼士雖然孤漏寡聞,未曾聽過這樣的道理,但仍能認知到,鈔票若果是真的,縱使是有點污穢,無論是港幣、美金、甚至乎是其他的貨幣,也一樣可以流通的,否則就有違貨幣的本質精神。於是便據理力爭,但卻不得要領,奈何!
當走出銀行後,心中依然有點不服氣,靈機一觸,心想對面不是有另一間分行(同一機構)嗎?何不去再嘗試一下呢?於是付諸行動。哈,今次果然成事,奇蹟果然出現在有所堅持的人身上。
事實或偏見,往往可能相差一線,然,若果認為自己的方向是正確的話,縱使遇上多少阻力,我們亦不應該輕易退縮。有時,擇善而固執,未必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