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士文摘) 個人創作 生活隨想

Untitled

內向也可成為優勢

內向的人一般都比較沉默寡言、含蓄,但若果沉默得來能夠保持對外界高度的好奇心的話,可能變成一個優點。

世界上很多出色的推銷員,本身也是內向含蓄型的,有些更帶些少害羞、木納。但這些卻反而成為他(她)們吸引客戶的特質。在客戶眼中,他(她)們是一些實幹型的營業員,只會說有質素的說話,不會像一些普遍(普通)的推銷員般胡亂發言,都不知道他(她)們哪句真、哪句假?有時,一句有質素的說話,勝過別人千言萬語。當然,事前的準備功夫是少不了的。

每個人都有發表欲,若果您耐心的聆聽他們的說話,他們便會覺得您尊重他們,視您為知己、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甚至乎會認為您是一個很好口才的人!只要我們懂得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便可以,如:「您對xxx的睇法會係點既呢?」「您在某國的生活如何?」「您喜歡怎樣的生活呢?」「甚麼是優質生活?」提出這些小問題之後,您就可以休息一陣,呵呵,就由對方暢所欲言,在適當的時候回應一些身體語言、或答一兩句簡短的回應就可以了。

上帝賜給我們兩耳一口,原意就是叫我們多聽少說,當然最重要的是您要真誠的、有耐性的聆聽對方的說話。所以英國保誠保險公司,經常都標榜他們的營業員懂得細心聆聽客戶的需要,亦是這個原因。

文字表達

九七過後,兩岸三地的聯繫顯得更加密切,大家都多了溝通的機會。說到語文水準,我們香港在這方面似乎並沒有多大的優勢,除了普遍的英文水準略高於兩岸市民外(其實報告顯示香港人的英語水平正在下滑中),中文水準卻是被比了下去,情況令人憂慮。

每當看見一些網上留言,真是有點令我哭笑不得,什麼「我想go去睇movie同埋打寶檸波」、「Up d 唔Up d」、「好duck意ga wor」,「我好love佢架舊day」等字句,真是摸不著頭腦,究竟是寫的人故作幽默,抑或語文能力低呢?是否真的要這樣表達才顯得追上潮流呢?

將一些簡單的中文字句,加插一些莫名其妙的同音字,或夾硬加些拼音字上去,只會令這句句子陰陽怪氣,而且令對方看得辛苦,這又何苦呢?文字的目的是希望大家有一個共同語言,得以溝通,既然有一個正統的語法,為什麼不依循,而去自創一些怪怪的文字?若果寫一些只有自己明白,其他人難於明白的句子,豈不是浪費彼此的時間?

此外,時下的年青人,似乎愈來愈害怕看一些稍長的文章,看少了,寫作能力便自然降低,寫少了,錯誤便會更加容易形成,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因此,若果要維持適量的競爭力,好的溝通能力是必須的,我們應該反省一下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加強這方面的鍛鍊才好。

考試的意義

求學的時期,總是不明白,讀書明理便是,為什麼還要安排那些大大小小的測驗、考試去遭質我們呢?而這些測驗考試亦經常給予我們不少的壓力,令我們透不過氣似的。

繼後出來社會做事,面對這個花花世界,發覺所承受的壓力還要比讀書的時候多很多,而且壓力是來自四面八方,問題一個連著一個,沒完沒了似的,才發現讀書是那麼的幸福的,那些壓力,相對來說真是微不足道。

同時,我更意會到,原來測驗、考試也背負一些重大的意義:從準備應付考試、到參與考試、以致接受結果,在在都是一個人生的縮影,這些事情正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不過考試將我們要面對事情的模式不斷的預演,好讓我們出來社會做事的時候,可以容易適應。

因是之故,我都喜歡勉勵一下年青人,嚷他們放開懷抱的應付考試便可以,毋須太過緊張,只要盡力而為,成績好壞也不是太過重要,重要的反而是當中的過程,從中磨練一下自己的鬥志,檢討一下自己的能力,與及測試一下自己的責任心。

人生的問題是一個接著一個的,沒完沒了的,所以有壓力是理所當然的,但壓力亦有正面的作用,只要善加運用,可以令我們加快進步,帶動個人成長。與此同時,既然壓力是沒完沒了,我們更加要用一個平常心去應付壓力,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能力揮洒自如,得到滿意的結果。

我不是好人

日前,有一位網友在其日記內盛讚我好人,話我永遠不會得罪人云云。這麼大的頂高帽套在我頭上,感覺自然有點漂漂然,就這樣漂下漂下之際,不覺間撞向牆角,令我頓然醒覺,不禁反問一下自己:究竟自己是否真的如他說般是一個大好人?答案當然不是。於是匆忙回電澄清一下,親手撕開這個假面具,順便表明我的立場:

在生意方面,於商場打滾多年之後,發現營商之道是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嘗試、不斷的檢討、而且保持應有的熱誠已經足夠,毋須刻意的討好客戶。我很清楚我們的位置,我們售賣的是我們的產品、我們的服務,而不是我們個人的尊嚴。因此,遇上哪些不可一世的客戶,擺出一些「君臨天下」、「大石責死蟹」的態度的時候,我們皆不會輕易退縮,而且表明自己的底線,令對方打消一些不切實際的期望、不可理喻的條件。這樣不懂得做生意,當然亦少不免溜失部分「客戶」,但亦會獲得一些真正生意人的尊重,而彼此的認識也加深了,生意反而做多了。

真正的生意,是講求雙贏,買家與賣家的身份是對等的,彼此應該互相尊重。因此,賣家雖然很想促成一單生意,亦毋須刻意扭曲自己的性格、甚至乎做出一些豬狗都不如的小動作去討好客戶,否則這將會是惡夢的開始,繼後「客戶」便會變本加厲,不斷的剝削我們的利益、不斷挑戰我們的底線。個人性格被人扭曲、尊嚴被人嚴重踐踏,怎會真正快樂?賺了錢也是徒然。明乎此,在下雖然依然是兩袖清風,但總算活得快樂。

至於朋友方面,由於沒有利益牽涉其中,就變得輕鬆得多,性格相近的便多加聯絡、不相近的就見面客套一番便可以。性格不合,亦毋須擺出勢不兩立的態度。反正見完一面後,可能十年後才有機會再見面,還有拗撬的必要嗎?

況且,每個人有自己獨特的性格、獨特的睇法,事實或偏見,在乎觀點與角度,我認為是事實的,對方可能會認為是偏見;反之,我認為是狗屁不通的,對方亦有可能會認為是至理名言。一個麻木不仁的人與一個宅心仁厚的人,怎樣也不會成為知己;一個坐言起行的男子漢,決不會與一個婆婆媽媽的女人型經常交往。勉強去撮合,只會迷失自我;但各持己見,亦會有失感情。少些見面是最正確的選擇。

有緣千里能見面,無緣見面不相逢,後者或許就是指哪些性格不合的人吧,縱使經常見面,也絕不能成為深交,哪些被遺忘了的舊同學是一例,哪些部分與我們天天見面的同事亦可能是另一例。緣由天賜,份是人為,彼此性格極端,又怎會有意欲去維繫名份?

但整體而言,若果保持虛厚的態度,朋友可以多如天上的繁星,可以無處不在,至於能否成為深交,就在乎彼此的性格。

很感謝黎智英先生,他的著作「事實與偏見」中有一篇講述舞女的文章,啟發我營商之道,亦令我知道活得有尊嚴才是真正快樂。

一個烏托邦

其個程度上,我認同人性本惡的論點,因為一般而言,貪心與自私都是人與生俱來的。人生在世,誰個沒有做過虧心事、誰個沒有講過遺心話,這亦大概是一般人所講的Dark Side吧!但隨著自己的成長,吸收返來的識見,與及世俗的道德觀,人便漸漸懂得分善惡。亦即是說,我們知道什麼是可為,什麼是不可為,懂得個人規範起來。

在一個社會之中,個人規範是很重要的,我們不能寄望執法者可以完完全全保護到我們,但我們卻可以加強人文教育,提高他們的氣節、提昇他們的道德觀與責任感,只有這樣,世界才能顯得平和。

還記得當年神戶大地震嗎?當我們見到慘遭突變的日本人,還很有規律的排隊輪候救濟,而不是趁火打劫,互相踐踏,怎不叫我們中國人汗顏?同樣的事,若果發生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後果難以想像。

貪心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人沒有貪心的念頭,社會可能變得死氣沉沉,毫無生氣。因此,我認為貪心亦有正面的作用,只要能夠貪心而不自私,貪心而不損人利己就可以了,就如商界經常都標榜著雙贏,亦是這個意思。

若果我們在進取的同時,也能顧及別人的利益、別人的感受,這樣的世界多好!當然,這是一個烏托邦。

信仰與科學

信仰可能是一些科學解釋不到的東西,所以有信仰的人多數不能接受科學家的一套,因為他們(她)相信的,可能是一些感覺,而非理據。而科學家亦都會搬出一大堆理據去恥笑信教的人無知。大家立場不同,一個是水、一個是油,所以融合不到;一個感性、一個理性,所以多數擦不出火花。就正如一對性格不合的夫婦,其結局亦都會是分手收場,而分手的原因,亦只是性格不合而已,沒有分那個是絕對的「對」、那個是絕對的「錯」。因此,若果科學家與信教的人互相地排斥,可能是一場永無休止的鬧劇。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算科學家怎樣的成功,他們所知的亦好可能是冰山一角,世上依然有很多「神奇力量」是他們所解釋不到的,就正如一個百多磅重的人,為什麼能夠在千鈞一髮的時候,舉起成千磅的東西呢?點解有些幾歲大的小童,可以在數秒之內計好一條艱深的數學問題?點解一個中國小孩,出世沒多久就能夠精通外語呢?點解有些人(可能是極少數)可以,大多數人不可以呢?可以的人,我們可以解釋他們是激發起自己的潛能於極至(機本上潛能已經是一些極之神秘的東西),但同樣地,我們亦可以解釋他們是「神上了他們身上」,令他們做出一些有異於常人所能做的事。

用一些有限的知識,去排斥別人的信念,是多麼的膚淺啊!從以上的事例,我們應該學會怎樣虛懷的尊重別人的一套想法,因為世事無絕對,絕對的可能不是世事,只是一些小說劇情。

偽善的政府

香港人喜歡賭博是人盡皆知的事,而且賭注不少,若果我們問一問澳門人便知道,幫襯賭場的大多數是香港人,而不是澳門居民。

這正可引證兩個論點:

(一)香港人的賭性是禁制不絕的,硬性的做只會造益了其他可接受賭注的國家,可能令很多熱錢流出香港,而這些錢可能永遠都不會流返入香港,導致市面上流通的貨幣越加緊縮,令通縮日益惡化,市面蕭條。

(二)賭錢的方法多了、途徑多了也未必助長賭風,就正如澳門人並不大嗜好賭博一樣。

政府的施政,其步伐之慢真是令人咋舌,在某個程度上比一些專制的國家還要慢,新加坡、中國大陸不是比我們還早一步將賭波合法化嗎?多麼的諷刺!

際此香港政府財政短缺,「被迫」在明年將「足球博彩規範法」。是的,「足球博彩規範法」,多麼文縐縐的形容詞,但坦白說並不「實際」,怎樣也不及如「賭波合法化」般言簡意言賅,令人一聽就明,同樣的一件事,為什麼將簡單的事情複雜化?這正好告訴,我們當今的政府是如斯的不切實際、如斯的假道學、如欺的自欺欺人,用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稱,難道可以改變事實的本質嗎?一個不漂亮的女孩子,改了一個如絲般的名字,便可以變成靚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

我們不需要一個「船頭驚鬼、船尾驚賊」、議而不決、故弄玄虛的政府,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有創見、實事求是、勇於打破封建思想的政府。董先生,您醒醒吧!

矛盾與邏輯

矛盾是個人理性與感性的鬥爭,當一個人的理性被感性所擊敗的時候,便會做出一些明知故犯的事,但事後卻每是心生懊惱,悔不當初。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百分百理性的,若果每個人都按著一個(大路)理性模式辦事,世上便沒有這麼多的紛爭。

而邏輯是理性的表現,但會根據個人適時所擁有的知識所左右,而這些知識很多時亦受環境、際遇、人物所左右,得到不同的理解。所以,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地方可能擁有不同的邏輯,但人一般都是主觀的,亦即是話每個人通常都認為自己所講的是最客觀的,最具邏輯的。因此,我認為是好的邏輯,別人眼中可能會認為是壞的邏輯。

要知道個人的邏輯是否「正確」,多看、多聽、多想、多寫、多講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是多些留意別人的回應,若果自己的一套邏輯,往往偏離群眾的,這樣就有自我檢討的必要,當然需要檢討並不是代表自己的邏輯必定是錯的。(人多是主觀的)就正如股票市場中,擁有「正確」、「正路」邏輯的股民很多時是輸家,但哪些擁「錯誤」、「偏門」邏輯的股民卻往往成為贏家。當歸納別人的意見後,堅持或放棄,就由自己決定,當然結果亦要是自負的。

歸根究底,究竟誰對誰錯,卻不能一概而論,原因好簡單,因為遊戲尚未完畢!縱使遊戲完畢又如何呢?其實答案都是一樣,不能一概而論!正如有個名人說:「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對或錯,只有不同的感覺。」

鄰家的小孩

有人說,看一個人的真正品行,是看他(她)獨處時做什麼就知道。而我認為看小孩子的真正品行,卻是看他(她)們沒有父母在旁的時候做什麼就知道。

隔離屋有一對兄弟,大的若十二歲、小的若六歲,他們都同樣有一個特點,就是對人十分有禮貌,縱使父母不在旁也依然向旁人問好,而且有問必答,大大方方的,令我和內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心想他們的父母親必定是放了很多心思教導他們的,但想深一層,他們的父母豈止用口教導他們,他們根本就是做個活樣辦給他們看,因為印象之中,他們的父母亦都是待人以誠,禮貌周周的。名師出高徒,有什麼的父母,就有什麼的子女,確有一定的根據。

之所以如此感慨,就是發現時下的青少年,有很多在禮貌方面,真是有點一蟹不如一蟹的感覺,有家長在旁的時候,或許勉強、敷衍稱謂一下你(有些根本當父母無到,父母嚷他(她)們叫人亦當聽不到似的),若果沒有家長在旁,他(她)們便會旁若無人,當你透明似的,令人莫明其妙,心想為什麼這些那麼簡單的人際關係技巧也不懂,怎能給別人一個良好的感覺?

父母樂於見到的,沒有什麼好得過見到自己的子女真正自立,一個懂得慎獨的人,成就亦非比尋常,鄰家的小孩有這樣的特徵,這是我感覺得到的。

有前無後 供死罷就

孫九公推出一系列挽救樓市措施,美其名是不想樓價繼續下滑,希望藉著控制住宅供應穩定樓價,帶動香港經濟復甦。原意是好的,但是香港現在已經和九七年之前,有著很大的分別,當時大量游資從內陸流入香港,而一眾外資亦對中國大陸加入世貿有一定的憧憬,因此在各種利好因素下,樓市屢創新高。

九七過後,董先生的刻意用一隻有形的手去「改造」樓市,市民對樓市的睇法已經截然不同。加上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美國九一一事件、美國與香港的上市公司假帳風雲、與及細假股風波,虛耗市民大量資金。再加上政府一意孤行,在經濟惡劣的情況下推行強制性公積金計劃,令市面上流轉的資金變得更少。

強積金的施行,原意是想市民在老年有一筆可觀的積蓄,卻意外地衍生大量的合約制員工,這些工種,短者可能三數個月,長者或許兩三年,再加上裁員減薪的聲音不絕,打工仔的薪金可說是朝不保夕,試問有誰夠膽在這個時期簽哪張樓宇賣身契?

與此同時,政府與地產商為了吹谷一手樓成交,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但卻嚴重忽略二手樓的市場,在這方面的協助可算是鳳毛麟角,嚴重打擊二手樓的成交,在欠缺承托的情況下,樓宇物業再不是一種可以流通得快的資產(若要快,通常都要蝕讓),這種「有前無後,供死罷就」的策略,試問焉能令市民重拾信心?

生活隨想

敬請留言!(任何意見、讀後感、批評、投訴,一律歡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