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尼士文摘) 個人創作
生活隨想
十送一
香港連連通縮,衣、食、住、行方面,前三樣的價格都因應時世而自我調節到市場可以承接的位置,唯獨各大公共交通工具機構的價格沒有減過。市民的怨氣日深,再加上有關政黨的努力,各大公共交通工具機構也要被迫向現實妥協,作出適量的優惠以解民憤(我認為是民憤多於民困),而地下鐵路公司亦將會在九月二日開始推出第二次「十送一」(一星期內用同一張八達通搭十次地鐵,送一張免費飛)的推廣計劃。搭十次送一次本是抒解民困、變相減價的方法,但仍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
八達通是偉大發明,而地鐵更是主要經營商之一,為何不可以在同一張飛使用過十次之後自動送一次給顧客呢?而要浪費顧客的時間去票務處換領贈票呢?此外自己亦要撥出大量人手,去做這些科技可以取代的低成本效益工作?他們是上市公司,這樣笨拙的安排,怎樣向股東交代呢?難道他們想博取一些冒失的市民,忘記去換飛而慳番些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此外,為何一定要市民在一星期內搭夠十次才能得益,過了期限就自動撒銷累積次數呢?何不大方些少將期限設在六個月優惠期限之內呢?筆者就覺得他們誠意不足,有應酬市民之嫌。給多些利益給顧客,表面上是蝕底些少,但卻可以吸引更多人使用地鐵,提高自己的競爭力,對收入方面反而有增加的機會,看來他們就是想不通這方面。
科技以懶人為本,而服務是公司強大之源,只有真正的用心去照顧客戶的利益,大家的距離才能拉近,而自己亦有所得益,名利皆然,看來地鐵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香港電影業的悲歌
曾幾何時,香港的電影事業發展得風光非常,在本土賣座成績動輒都會過數千萬票房之數,而東南亞方面更是爭相購買港產片的播影權,電影明星的身價亦繼之而水脹船高,因此亦贏得「東方荷里活」的美譽,好不威風。
由於利之所在,投資電影的資金亦不斷的流入,一見到有好題材、好賣點,就不斷的跟風趕拍推出,一於以最短的時間,賺最多的錢、賺最快的錢,但世時怎會如此完美的呢?粗製濫造又怎會有良好結果,縱使有好演員亦是徒然,觀眾滿懷希望的入戲院看戲,卻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漸漸市場就隨之而萎縮,各大影院相繼倒蔽,這種情況在90年初已經在開始,而亞洲金融風暴更令行業雪上加霜。
最近有機會在電台收聽到一位名導演的訪問,他亦很坦誠的訴說香港電影在國際間地位已經大不如前,而有部份亞洲地區的國家更將香港電影列入不受歡迎的電影處理,其地位已經被近年積極發展的韓國電影所取代,這正好告訴我們,外國電影入口商並不是不買電影,只不過是以前領教過太多香港的爛片,所以對香港的電影失去信心而已。香港電影在缺乏外埠市場的程況下,就更加一厥不振,「東方荷里活」竟然搞到如此地步,怎不令人心酸!
羅馬不是一日之間可以建成,但要做壞一件事就簡單得多,看來要重拾觀眾的信心,並不是一件容易辦的事,這要行內人通力合作才會得到好結果,但要中國人團結,又談何容易呢?
內在的認同
隨著世界經濟的大調整,香港也不能獨善其身,當您扭開收音機聽到的盡是一些負面消息的時候,大家就會很自然的想想,怎樣緊縮自己的開支,去應付不太明朗的前景。對於一個平日玩慣吃慣的人,叫他們緊縮自己的消費,確實是一件頗為痛苦的事,或許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從新定位,究竟消費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
年青人入世未深,加上屋企人的過份愛護,對物質的嚮往與倚賴便在不知不覺間建立,他們大都有一個錯覺,就是追上潮流就會得到別人的認同,外界人就會覺得他們有品味,這確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美麗的包裝就等同動物然或植物的外皮,會隨著時間而剝落更換,至於是否健康呢?還看本身的內在質素。
一個人外表再美麗,若果欠缺學養知識,也很難得到別人的認同;反之,外表平庸但有豐富學養知識的人就很受別人歡迎,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係很講求內容質素的,若果沒有這方面的培養,就算您的衣飾怎樣華麗,談話的內容亦都是不著邊際,漫無目的,難於與別人作深入的溝通。溝通不到,又怎能得到認同呢?
因此,我們應該要反思一下,好好看清楚自己的路向,改變一下自己的消費習慣,減少對物質的依賴,加強思想上訓練,個人會「健康」快樂一點。
街頭霸王
香港經濟持續衰退,很多公司都裁員或者結業,做成失業率屢創新高,而領取綜援的個案更增加至廿六萬多宗,其中失業的人士個案大增,情況頗令人憂慮。究竟有什麼方法去挽救香港呢?政府都好像束手無策。
面對嚴峻的情況,失業人士可以做的亦相對地減少,以前就話可以在街邊擺賣產品,賺取微薄的利潤為生,現在連這樣都好像行不通,在街擺賣,動輒被食環處的執勤部隊所拘控,一經定罪貨物被充公兼罰錢最少六百元,若再犯的續加重罰款,一於罰到你怕為止。而食環處方面,更建議將現時的兩更制改為三更,即是全日廿四小時都有人當值,無牌小販的生存空間更少。
無牌經營當然是犯法,不值得鼓吹,否則還有人開鋪做生意?但這些拘控無牌經營的行動,又是否公平地執行呢?我就覺得有很大的保留.....。
在大街小卷裡,我們不難見到有人大搖大擺的做生意,他們可能是某大健身集團、可能是教游水、教結他的學校、又或者是一些電訊公司在街上公然收客,另外還有一些自稱是「聾啞」的人士在公然的售賣毛公仔,甚至乎有些人更坐在路上收購手提電話,明眼人見到,就知道他們是在做生意,他們擺設的地方往往是在最多人行的地方,令原本已是擠迫的地方更加擠迫,這麼高姿態的經營、這麼高姿態的擾民,竟然也好像沒有人加以管束,又怎能服眾呢?希望有關方面正視這方面的問題,盡量堵塞這個法律漏洞。
法律以公平為原則,只有貫徹地執行才能令人信服。
樓市風雲
近日某地產發展商在青衣區推出新樓盤,以低於成本價出售,比原區的二手樓價還低出很多,引來頗大震撼。做生意以賺錢為大前題,但竟然有商人肯做一些「做一單,蝕一單」的生意,就反映得極不尋常。
曾幾何時,地產發展業為一眾從業人士,帶來極之豐厚利潤,也在短時間之間製造出很多富豪級的風雲人物,怎之,九七金融風暴的打擊,令普遍的地產物業價格下調多達六成,香港市民的身家普通都縮了水,更有些成為負資產一族,富貴如浮雲,都幾令人唏噓。現在地產商如此「慷慨」的推銷樓房,表面上是為準買家帶來喜訊,但這並不代表買家可以安心入市。生意人唯利是圖是理所當然的,現在反其道而行,便顯得不太尋常,莫非他們睇淡後市?莫非他們對經濟復蘇並不樂觀?莫非他們認為樓宇供應過盛?或許他們都不太肯定!不肯定就唯有手執現金比較化算,於是就奇招特出。
買樓是人生大事,際此世界經濟不景氣、香港經濟連年通縮、失業率屢創新高的程況下,市民買樓做按揭更應該審慎行事,投資附帶風險,今日之低好可能成為明日之高,當然亦有可能是抵買價,買或不賣就要視乎準買家的個人能力,或者工作的穩定性。只有在收入有保障的情況下買樓,個人才得以安心,進可攻(賣)時退市可守(租出或自住)。若自問對收入的保障欠缺信心的話,還是租樓住比較化算。
中國人是阿Q
記起小時候,每逢節日或者是生日,都顯得份外雀躍,都會有所慶祝。但隨著年齡漸長,便發覺這些年復一年的搞作,根本是無什新意,好像是為了慶祝而慶祝,一切都好像是做出來給人睇似的。
就以什麼父親節、母親節為例,一眾孝子賢孫、或者是「非孝子賢孫」都會好緊張的為父母慶祝,寧願和別人爭位、寧願給多兩、三成的價錢、寧願接受不太好的服務,也要在正日到食肆吃一餐「不安樂」茶飯。究竟這餐飯是不是真的這麼大意義呢?我就有很大的保留。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眼見有些不孝的子女,平日就大逆不道,完全不尊重父母,但到這些節日就像交功課般,整色整水的帶父母吃一餐以作交代,他們以為這樣已是好足夠了,是真的嗎?這是父母的真正需要嗎?他們不懂。
至於生日方面,我亦抱持相若的態度,生日是一些很平常的事,每個人都有,由於個性比較低調,亦不想別人破費為自己大費周章、勞民傷財,所以就算是最相熟的朋友,也不知道我和內子的正確生日日期,與此同時,也沒有為朋友慶祝生日的習慣,雖然如此怪誕不經,但亦無損朋友間的友情。有空出來鈙鈙就已經是很好的,又不是什麼七老八十。只要生活得健康快樂,日子過得充實而有意義,根本就像每天也在慶祝生日。
君子之交淡如水,朋友間的交往,應盡量減少金錢的轇轕、利益的衝突為尚。我們毋須要用金錢去招攬朋友,因為一牽涉上金錢便會自然的與條件扯上關係。就以兩岸的金錢外效為例,大家都想要更多的「朋友」,所以大晒金錢去招攬「朋友」,連一些非洲「生卡啦」的國家也不放國,一於寧濫毋缺、一於用金錢去購買友好、一於用金錢去換來面子,但這些是真的朋友嗎?這刻是當然。但當無錢的時候,他們就會知道真正的答案。連我等一介草民也知道,兩岸政府怎不知道呢?但面子大過銀子,一於要撐落去,中國人就是阿Q。
我要活下去
記起當年做推銷員的時候,看見有一位頗為資深的同事,在其案頭之前掛上一幅海報,海報上的是一個骨瘦如柴的非洲小孩子,面上還佈滿了蒼蠅,看見十分嘔心,海報的標題寫著「我要活下去」,當時真是感覺不明所以,為什麼一個推銷員,會這樣折磨自己的雙眼呢?現在回想起卻是另有一番體會。
推銷是一門十分刻苦的工作,好講個人的意志力,除了個人努力之外,有時還要加上一些運氣,但整體來說,若果有強烈的鬥心,加上正確的方法,通常都會有合理的回報的,這與個人毅力成正比例。至於在自己運滯的時候,怎樣能令到自己保持一份鬥志,往往就是成敗的關鍵。好明顯地,這位資深的推銷員那刻正在過著艱難歲月,藉著一張不尋常的海報,去提醒自己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相對於飽受飢荒折磨的非洲小孩,我們的所謂困難便顯得微不足道。既然別人都能堅強的活著,為什麼我們不能呢?想深一層,我們已經比很多人幸福得多了,我們要珍惜上天給我們的機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推銷員,都在爭取著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事與願為的時候,若果不怨天尤人、自暴自棄,並能夠堅強
朋友二號
日前偶爾聽到歌手鄧健宏的一首歌名「朋友二號」,覺得歌詞很是寫實。所謂朋友二號,就是指有些人,永遠都只會在有需要時才找朋友,在沒有目的的時候,就當朋友不存在似的,這些朋友就永遠成為他們副選、發洩對象、彷彿永遠都是他們落難救星,歌詞滿是慨歎感觸的味道。
現實生活之中,我們少不免都會成為一、兩位「朋友」的朋友二號,面對這樣的「朋友」,究竟點樣處理?確是費煞思量。接觸這些薄情的人,我就抱持一個稍為中立的態度,不太刻意找他們,因為就算是找他們,他們在沒有所求的情況下,一般都會刻意迴避,有些少自討苦吃,所以用電話或電郵保持聯繫已經足夠了;但當他們找我的時候,能力範圍許可下,還是幫他們一把(當然我亦會衝量自己能力和付出的程度),但自己就沒有多少要求他人回報的欲望,因而亦沒有如歌詞中這般感慨。人性本是帶有多少自私的成份,若果我們對朋友的修為而耿耿於懷,亦都沒有多大意思,因為是勉強不來的,太過在意反而令自己不安。
其實幫到他人是一種福份,朋友不珍惜自己是他們的事,我們要視他們為反面教材,要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份,就像是在斗室之中種果樹,我們追求的應是種樹的過程,多於未來種出來的「生果」是否能進口吃,既然我們和這棵樹結緣,縱使其貌不揚、甚或皮黃骨瘦,我們還是應該盡自己的一分力,不想牠枯死。當然,若果這棵樹能夠回復健康,繼而開花結果,我們必會更加快慰,但一切都在乎其本質的修為,不能夠一廂情願,只可以用平常心觀之。
用平常心看世情,做人會舒服很多。
長不大的思維
一般而言,父母都是愛錫子女的,但究竟怎樣為之恰當,就見人見智。就以家中的父母而言,我就覺得有很大的保留……
由於搬出去過獨立的生活已超過十五年,每次歸家探父母的時候,他們都會預早煲好一味老火湯與我們共享,而媽媽通常都會在飯後叫嚷家中的幼妹喝多點湯,但總是叫上十多次也不得要領,妹妹一般都借上「聾耳陳對耳」,詐聽不到。妹妹今年已經年紀不輕,已超過廿八歲了,但媽媽依然當她是小妹妹般看待,也曾在這件事與媽媽探討過,希望她改變一下教導的方法,好讓妹妹有一些自主權,但每次都過了不久就故態復萌,奈何!
另外,家中的幼弟由於要做輪班的工作,返工的時間比較漂忽,所以家父家母亦順理成章的成為「人肉鬧鐘」,而我亦曾經「很多事地」叫他們別再這樣做,好讓弟弟培養一些工作的責任心,但他們總是不聽,復嘆奈何!
看情形,家父母的習慣是改不掉的了,在他們的眼中,這些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我卻認為這些「小事」並非小事般簡單,這足以令子女建立一顆倚賴的心,反而阻礙他們成長。每個人都需要面對一條自立的路,家長過份溺愛等於縱容依賴,當日後面對真實的社會時反而會碰上更多苦頭,原因好簡單,街外的人只會對事而不對人,但父母就往往對人而不對事,所以我們應該勸勉家中的長者,多給予年青人一些自主權,好讓他們提早過一些真實的生活。
中銀廣告
甲問:「我地身邊有無數的競爭對手,我地仲有空間發揮咩?」乙(廚師)答:「我要創造出自己既特色。」丙(行政人員)答:「我要比人更有熱誠。」丁(短跑運動員):「我要挑戰世果記錄,比人快0.01秒。」………
以上是中國銀行的廣告,我覺得十分有意思,每當我在巴士上聽到這個訊息,都不自禁地抬頭望望,反思一下。猶記起十一年前初創業的時候,都有很多好似甲君的負面言論衝著我而來,什麼:「現在做錶無得做架啦,水客「死」晒架啦。」「現在的利錢這麼微薄,很難維持到的,還是打工化算些。」但由於當時未有太多負擔、又是單身、對自己亦蠻有信心,因此亦不太理會他們講什麼,毅然放棄一份頗為豐厚人工的職業,在三十歲之前創業。
現在十年已過,尚幸還可以生存下來,對當初的決定依然未有後悔。當然凡事有得有失,在這不短的日子,確實經歷過不少甜酸苦辣,亦嘗過不少人情冷暖,但由於個性關係,從未想過放棄,當中存在著的信念就如乙、丙、丁所說,所以感同身受,份外傳神。他們說得一點都無錯,熱誠、創意、鬥志確是做任何事所必須要有的,缺一不可,但若果問我還有什麼補充的話,我會說是毅力。欠缺毅力的話,我敢大膽的說,差不多是必敗無疑的。正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若果在創業途中遇上風浪(這是必然的),就想著急流勇退的話,就注定是失敗的。只有堅毅的態度才能在壓力與挫折中培養到非凡的競爭力。
溫室下成長的花朵,永遠抵受不到外間的風吹雨打;反之,在效外天然生長的植物卻顯得強壯得多。我嚮往效外的真實天氣,無論未來的前途是怎樣的,我覺得自己始終是一個贏家,最少賺到一些豐富的人生經驗,這才是最真實、最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