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編舞 [1]
由於舞蹈的特殊性,一個舞蹈創作從一開始就不能不同時考慮,原本是屬於“導演構思”中的很多部分,如:形體表情、台詞、場面調度,對作曲、美工和舞美的特殊要求。
作為一個舞蹈編導,隻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現技能和舞蹈創作知識以后,才可能開始創作工作。首先,必須透徹地理解舞蹈藝術特征,舞蹈的表現手段和表現手法,舞蹈的類別等,才能掌握舞蹈創作的特殊規律進行編排舞蹈節目,否則將無法入手。
舞蹈藝術所要求的人體動作不是自然形態或單純生理狀態的,而是具有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經過美化的極富於感情色彩的動作。所以人們把舞蹈的構成歸納為三大要素:即動作(空間)、節奏(時間)、表情(感情),其中缺一不可。空間:舞台、場地;時間:音樂,一定的時間;舞蹈的藝術特征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內用身體的動作表達感情的藝術。由於這種藝術手段上的特征,也決定了舞蹈是以“抒情”見長的。因此,舞蹈編導要熟習、了解舞蹈的這種特殊手段,揚長避短,選擇適宜於人體動作表現的題材和內容。
舞蹈的獨特表現手法:舞蹈是以人體動作為藝術手段,為此,它有相應的一套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概括起來即:舞蹈的動作(舞姿、動作組合、步法),舞蹈的隊形、畫面(構圖)和一些啞劇手法(如手勢、面部表情等)須掌握。
A
.舞蹈動作:舞蹈語言的單字、單詞就是“舞蹈動作”。這種動作不同於生活動作,要有藝術加工的造型性——即“舞姿”。把經過美化的動作和富有造型性的舞姿按需要表達的內容連接起來,就是“動作組合”。連接動作組合的還有“舞蹈步法”,舞蹈步法幫助或突出舞蹈語言的輕重緩急。
舞蹈動作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形象。
技巧動作也是塑造舞蹈中人物性格或表現特定情節的主要“語匯”。
B
隊形、畫面:舞蹈的隊形、畫面,在創作舞蹈的環節中稱為構圖。它是舞蹈表現作品內容、處理情緒變化、連接舞蹈動作和步伐的紐帶。
演員在台上的位置或調度所形成的隊形、圖案稱為舞台調度。好的隊形就像一幅活動的圖畫。
C 啞劇手法:啞劇也是一種不用語言而以人體動作、手勢和面部表情表達劇情的手段。
作為舞蹈中的手勢(表情動作),當然首先來自生活。但同樣需要美化加工、集中概括,能在一個短暫的手勢或姿態中,明確表達一個內容。
舞蹈區別於音樂、繪畫、雕塑,是空間的、時間的。舞蹈善於表達人們最激烈的感情。
是綜合性的藝術:融匯了文學、音樂、美術和戲劇等姊妹藝術的因素。
A. 舞蹈和文學的關系:在具體創作過程中,無論作品的結構、情節的鋪陳,細節的描繪,人物的刻畫,環境的設置,以及虛實、比擬、夸張、對比等等藝術手法的應用,都需要從文學作品中吸收營養。
B.
舞蹈和音樂的關系:舞蹈音樂不僅給舞蹈以長度和速度,也促使舞蹈語匯准確、簡練、集中,同時,舞蹈動作的語言性和情緒的發展,深入等,也是借助音樂的旋律、節奏來體現。在舞蹈與音樂的有機結合中,才塑造了完整的舞蹈形象。因此,在舞蹈作品中,音樂和舞蹈共同擔負著刻畫人物形象,表達思想內容的任務。
舞蹈的節奏感:不同的節奏可以突出不同的思想情緒。音樂伴奏中的間隙或暫時的停頓,同樣是一種音樂節奏的處。通常突出驚訝和緊張的場面時,成為“啞場”或“靜場”。
C.舞蹈和美術的關系:繪畫和雕塑是追求在靜止的造型中獲得動態性的效果。而舞蹈則要求在運動中要有雕塑性的造型。“舞蹈是動的畫、活的雕塑”,“舞蹈家是用人體作畫”。
舞蹈編導要將那些自然形態的東西升華到具有美術性的造型上來。像舞蹈的每一個瞬間,盡可能的像繪畫和雕塑那樣,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舞蹈作品成為一幅幅動的畫、活的雕塑。還包括舞台美術的創作(如布景、服裝、化裝、道具等)。
D. 舞蹈和戲劇的關系:舞蹈與戲劇都是舞台表演藝術,不同的是:戲(歌)劇主要依*演員的說話或歌唱,而舞蹈則是用元演員的形體動作去完成創造角色的任務。
E. 既然是綜合藝術,舞蹈同樣與武術、雜技、體操也有密切的關系.在這就不多說。
綜上所述,舞蹈是需要音樂、節奏、舞美、燈光、服裝、道具等塑造形象。服裝要符合表現人物的藝術形象和人物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