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學生報 vol34.4

4/2006

訪問:Hiuyee

撰文:Hiuyee
 
躲在文字背後的作家
 
 
作家,於我這個修讀語文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份理想職業。不過,可以實現自己理想的人並不多,讓我們一同分享高慧然小姐(下稱慧然)對於作家這份職業的感受。
 
 
踏入文字世界
 
 
慧然的入行可說是無風無浪的。三年前,她心血來潮想寫作,於是便在電腦前完成第一本書。她沒想到把打印好的書稿寄往三間出版社後,很快便收到其中一間的回覆,她順利地簽了約,不知不覺就成為了作家。
 
可能因為性格使然,慧然認為作家這份工作十分適合自己。她說自己是個「報喜不報憂」的人,害怕讓人發現自己軟弱的一面,所以她會以拿起紙筆、自己與自己談天的方法來平衡自己。久而久之,她發現了另一片天地-文字世界。「在那兒,我可以讓自己成為任何一個符合我願望的人,面臨困境,也總能找到出路。」
 
 
文字情意結
 
 
雖說慧然是心血來潮開始寫作的,但她非常熱愛寫作。雖然寫作是一個人的工作,不論成功與否都要一力承擔,壓力很大,且要承受寫作時特有的寂寞。可是,她亦十分享受與文字談戀愛,「我把每一次寫作都當作與文字的拍拖,有的甜蜜邂逅水到渠成,有的需經過艱難的磨合,有時愛得難分難捨,有時題材生澀,需要時間了解,再慢慢培養感情...」我想,慧然對寫作一定有著濃厚的感情,否則,她又怎會跟寫作愛得難捨難分,寫出扣人心弦的故事呢?
 
 
慧然的愛情觀
 
 
慧然所寫的小說大部分都以愛情為主,那麼她本人的愛情觀又是怎樣的呢?她認為「好的愛情應該是上中下三種快樂的圓滿結合。上是指腦袋,中是指心靈,下是指生理」腦袋是指兩個人在一起,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心靈上要有交流、有契合;至於生理,慧然覺得美滿的性生活也是必須的。這樣完美的組合,相信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因此慧然不諱言,「一旦遇上,我不會辜負機會」。
 
慧然覺得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對生活的要求也不一樣,所以對愛情的期待也會各不相同。身為作家,她不介意別人是否認同自己的愛情觀,但是,她渴望讀者的回應。她總覺得,作者和讀者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
 
 
動筆背後的匠心獨運
 
 
每個人的寫作都依靠靈感,那麼慧然的靈感又從何而來呢?她的靈感多是忽然冒出來的。當確定了一個題材,她便會搜集相關的資料。雖然她重視與讀者的雙向交流,但她暫時未因應讀者和巿場選擇題材。因為她覺得巿場的需要會變,讀者的口味也不盡相同,與其討好別人,不如取悅自己,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加上她覺得寫作家提供的是精神類的東西,在讀者心目中沒有太具體的形象,才不容易被定位,這有利自己進行多方面的嘗試,開拓新的題材。
 
她的每一次寫作,原來都不是一氣呵成寫出來的。「即使一篇五百字的短文,我也會分成幾次寫,中間會停下來,吃點東西看看雜誌,上網覆信,甚至打電話與朋友聊天」,也許是因為這樣的習慣,使她不會寫作至疲累狀態。加上她曾當過一間雜誌社的助理編輯,深明編輯催稿的痛楚,所以她總是很自覺地在截稿期限前交稿。正因為她的習慣與自律性,作家這份工作實在沒有為她帶來很大壓力。何況她一直熱愛這份工作,唯一不喜歡做的步驟,就只有在對稿的時候了。
 
 
作家看作家
 
 
當問及有關對「以前」作家的看法時,慧然給予我一個更貼切的形容:「『以前』是不妥當的,他們是現在進行時』的作家。」不錯,有許多「以前」的作家,現在的確仍在努力進行寫作。慧然覺得,好的作家不應與真實世界相距太遙遠。在云云作家當中,她比較喜歡亦舒及李碧華。「亦舒的作品雖以愛情作主題,但強調個人在愛情外的價值;而李碧華的文字工夫爐火純青,神乎其技」。至於新一輩」的作家,與上述兩位作家相比,她認為是「風格形成中」
 
 
作家Vs作者
 
 
慧然對於作家與作者的分別,她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如果把作家比喻為原創者,那麼作者大約是 A 貨製作人。」慧然覺得作家必須有獨立思考,能夠尋找到獨特的角度看問題,有好的文字功底之外,亦要有自己的風格。作家是那些被「時間篩」篩剩下來的作者。作者能否成為作家, 取決於時間篩。
 
 
後記
 
 
在邀請慧然接受訪問時, 她自言是個害怕拋頭露面, 喜歡躲在文字背後的人. 因此, 她的訪問可謂網上問答遊戲.縱然看不到廬山真面目, 但仍能跟她玩玩問答遊戲, 已覺榮幸之至.
 
慧然坦言自己是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對自己能力沒有把握的事,不太有信心和興趣嘗試,因此她謙虛地說:「暫時希望專心做好『作者的工作」。目前她正為一本科幻題材的書作資料搜集,筆者希望能盡早欣賞她的新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