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無「假」-《八月照相館》一齣好戲

99年8月

    《八月照相館》是一部好電影。《八月照相館》沒有高潮迭起及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沒有使人眩目的鏡頭和剪接,沒有豪華艷麗的佈景或衣服,一切簡簡單單,但使人看得舒服。男主角韓石圭並不英俊,有些像周華健,不過肯定是好戲之人,而女主角沈銀河演技也不錯,二十六歲了還散發著一股逼人的青春氣息,難得,難得。這套電影能夠如此吸引,二位演員的表現,實在居功至偉。

    《八月照相館》講述三十歲左右的永元,他患上了重病,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不知還有多少日子,大概是過得了這夏天,過不了這年的冬天。永元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反應,只是繼續回他的照相館工作。他依舊每天上班,替不同的顧客拍求職相、「全家福」、造型照等等,又為大大小小的客人沖印膠卷。他定期會到醫院覆診。下班後,他還是會到菜市場買菜,然後回家跟已退休的爸爸一起燒菜,一吃飯,說一些生活瑣事。

    這套戲一開始,基調就是「慢」和「閒」。早上,陽光逐漸刷向睡在地板上的永元,永元沒理會,想繼續睡,不過照相館附近的學校在暑假完結後已開學了,校長的開學訓話透過麥克峰傳到了永元的睡鄉,一會兒後,永元終於醒了,慢慢坐起來,戴上眼鏡,往窗外看了一會,並沒有什麼表情,彷彿在說我睡多一會是好,不過你叫醒我也不錯,攝影機兩分鐘左右,一動也沒動。接蚚飺Y一轉,就是永元騎著啡紅色的摩托車,在街上慢慢地穿街過巷,面對頭上的旭日,他沒什麼感覺,經過吵醒他的學校時,他只是好奇地看了站著一群群學生的操場數眼,只有迎面的微風使他嘴角泛起了一線微笑。一開始永元就彷彿對一切也漫不經意,預示著他面對任何事,也會從容面對,順著他一貫方式繼續生活下去,直至他死。

    一般以抒發情感為主的電影,為了吸引觀眾,避免太單調,都會在電影技巧上弄一些花巧,或營造一些較荒唐或超現實的情節來吸引觀眾。例如香港導演王家衛的抒情電影,好像《重慶森林》、《阿飛正傳》,就會用杜可風的手搖鏡頭和張叔平美侖美奐的佈景,來使觀眾覺得「過癮」。又例如日本電影《情書》、《神風七十二小時》或香港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香港製造》,則會從情節上下功夫,使「平地都可以起波瀾」:《情書》以一封寄給死人的信開始,其中有不少巧合,如二女同相(中山美穗飾演二角)、男女同名「藤井樹」等;《神風七十二小時》則是一個「死剩種」單人匹馬鏟除黑幫的傳奇;《去年煙花特別多》寫的是一群沒打過仗的華籍英兵,九七後淪為盜賊,他們搶劫銀行,竟敗於另一群搶劫銀行的年青古惑仔的奇事;《香港製造》則是「古惑仔」遇上自殺少女和絕症少女後,生命轉變的故事。

    南韓新晉導演許秦豪的《八月照相館》,特別之處就在於他沒有在鏡頭剪接上賣弄花巧,也沒在情節上炮製悲情或弄虛作假,他只是安安靜靜地把永元的生活片斷呈現觀眾眼前,他在說故事,說的是一個不會有結局,或肸琤誑撰}始的愛情故事,還有很多個關於友情、親情、死亡的小故事。這套電影的配樂很有特色,鋼琴聲輕輕的,旋律不高不低,聲量似有還無,淡淡的,有些似曾相識,像曾幾何時聽過,但你想記下它,跟其他樂曲比較時,你會發現它已消失得無形無蹤,它已化入了你所聽過的一切樂章之中。

    這套電影教人感動的地方很多,喚起了觀眾不少的回憶,回憶慢慢地又糅合入電影中,電影與生活的界線漸漸被眼眶中的淚洗去,觀眾回家時除了帶著淡談的哀愁,有一顆暫時充實了的心靈外,電影為觀眾帶來的反思-對生活生命的反思,該更多吧?


IMAGE.JPG (366950 bytes)

文學評論 電影戲劇評論 散文創作 構思中的文章 詩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