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的主意 導致難堪收場? 民生報


 記者江彥文/特稿 



陳瑞蓮、吳美儀藥禁事件鬧得玉石俱焚,更賠進中華台北聲譽。事實上,在舉協人員赴馬來西亞申請開B瓶之前,兩位赴匈牙利國際舉總的「密使」已帶回明確訊息,甚至取得舉總秘書長阿揚「書面保證」陳瑞蓮能上場比賽的補救辦法,但有關單位卻因特殊考量而錯失機會,這個責任必須追究。 
陳瑞蓮事件爆發且愈演愈烈之際,體總運科小組副召集人林德嘉教授在體委會許義雄主委授權下,透過中華奧會與國際舉總阿揚電話溝通,說明陳瑞蓮案始末,初步訊息就相當樂觀,但為因應舉協「到了雪梨無法下場,誰負責?」的說法,中華奧會希望能得到明確保證,而且最好是書面形式保證,林德嘉及奧會禁藥委員會主任委員韓毅雄於是銜命前往布達佩斯,當面和阿揚溝通。

就在兩位特使未成行前,8月初又爆發吳美儀藥檢陽性反應事件,且送檢單位是國際奧會認證的馬來西亞藥檢中心。林德嘉曾希望和吳美儀教練蔡溫義連繫,表示願意為吳美儀向國際舉總說項,但未獲回應。

林德嘉、韓毅雄8月10日出發,11日抵達布達佩斯會晤阿揚,得到的回應是陳瑞蓮上場機率很大,吳美儀則機會渺茫。

中華奧會得到匈牙利之行結果後的處理態度如何不知,但後續的發展就是舉協人員會同慈濟人員,17日前往馬來西亞藥檢中心,申請開驗B瓶,提出「自說自話」的五點質疑,返國後,舉協19日召開臨時理監事會、紀律委員會,以五點質疑提出「程序不合」,一舉推翻了陳、吳及另一國手陳柏甫的禁賽令。並強烈主張陳、吳須簽具「不能下場自行負責」的切結書後,張朝國同意為陳、吳二人的奧運報名表簽名,一場鬧劇落幕,卻也埋下如今玉石俱焚的導火線。

兩位特使攜回「陳瑞蓮可能、吳美儀無望」的訊息後,相關單位是否刻意隱瞞,以換取張朝國的簽字?在舉協尋求解套方法時,是誰的主意,把責任一股腦推給慈濟?難道沒有可能牽連馬來西亞藥檢中心際認證資格、損及美國奧會威信的警覺?如果開誠布公和舉協溝通,免於赴馬來西亞鬧成更大國際事件,事情是否會演變成如今局面?

上述疑問,都是未來追究責任時,不能忽視的重點。

【2000/09/07/民生報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