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23日,在乒乓球歷史上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國際乒聯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大球的議案,並決定從今年10月1日起改用大球。 儘管改用大球對技術本身所帶來的影響遠不及50年代發明的海綿拍,但是它給乒乓界所帶來的震動卻不可低估。把直徑38毫米的乒乓球改為40毫米,是由三位國際乒聯主席共同努力促成的。荻村伊智朗首先提出了改用大球的構想,徐寅生將大球的議案正式提交到國際乒聯的議事日程,最終由沙拉拉完成。而今天,當改用大球已經成為現實時,人們又說些什麼?大球究竟會給乒乓球帶來什麼影響?對此,筆者進行了採訪。 使用大球 技術先進者吃虧 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研究員吳煥群:1996年10月,國際乒聯委託中國乒協做一個大球實驗,於是,我們科研所承擔了這個實驗。得出的資料表明,40毫米的大球平均在旋轉上減弱23%,速度下降13%,彈力減少4.7毫米。 改用大球,對所有的國家和協會都是一視同仁,相對公平。對於打慣了小球的人突然改打大球,旋轉不同,速度不同,在技術上就會有差別。如果問誰更佔便宜,我認為肯定是技術後進的人,技術越領先就越吃虧。從這一點來講,中國隊吃虧。瑞典人之所以反對,他們也覺得自己吃虧。雖然中國隊吃虧卻反而贊成使用大球,這說明中國人高瞻遠矚,暫時的利益服從了長遠利益。因為乒乓球要走向市場,沒有市場,乒乓球就沒有生命力。中國隊雖然暫時受點損失,但是,改革就是利益的調整。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當時的國際乒聯主席,也是中國乒協主席的徐寅生作出這個決策,胸襟是非常寬闊的。 在技術上,我們可能暫時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新技術一旦形成,它就會變成一種動力定型,所以,技術好的仍然可以走在前面。 贊成大球改革的人符合歷史潮流,而對那些反對大球改革,包括一些運動員和器材廠商,站在他們自己的利益上看問題可以理解,但歷史的潮流並不因為某些人的反對就不前進了,所以,反對是暫時的,一旦形成新潮流,他們也會去順應這一發展。 直徑加大 球的觀賞性更強 在吉隆坡期間,國際乒聯科研委員會委員張曉蓬曾與筆者講述了他參加國際乒聯科學報告會的一段經歷。 在報告會上,來自日本大阪理工大學的生物力學教授豐做了題為《對40毫米乒乓球空氣動力學的研究》的報告。他利用流體力學的原理,在電腦上進行類比實驗,論證了這樣一個觀點,即就球的大小和重量來說,球的重量對球速的影響比球的大小對球速的影響更大。他的觀點也是日本乒協一直主張的加大球的重量,不改變球的大小的建議的一個很好的佐證。他的觀點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很大興趣。如果他的觀點正確,那改用大球就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與其加大球的直徑,還不如增加球的重量。大球提案的通過道路上又出現一道陰影。 這時,國際乒聯器材委員會的秘書保羅在聽完他的報告後提出了一個問題:"球的重量的改變對球的旋轉有什麼影響?"豐教授回答說:"因為條件的限制,我們還沒有進行有關旋轉的實驗"。 於是,轉機出現了。張曉蓬上臺發言。他在論文《40毫米乒乓球對比賽狀態影響的研究》中,不僅回答了保羅的問題,而且還證明了同日本學者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說:"我們通過對不同直徑的乒乓球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直徑大的球,速度慢於直徑小的球,旋轉弱於直徑小的球,直徑相同的球,重量和彈力大的要比重量和彈力小的球速快、旋轉強。" "我們運用實驗儀器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乒乓球測轉儀',而且實驗是在運動員現場擊球的狀態下進行的。對比實驗表明,大球的平均球速可降低13%,旋轉平均降低23%,而且接球率比小球提高了30%。因此,改用大球可以從根本上提高球的回合數,從而提高觀賞性。" 張曉蓬的論證觀點有理有據,使在場的大多數代表感到信服,肯定40毫米大球的局面一下子明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