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桌球員 怎麼頻出走? 記者賈亦珍

  很多外國記者問:「為什麼有那麼多海外兵團分散在各國打球?」有很多大陸記者則在納悶:「為什麼外國球員打到三十多歲還虎虎生風,而大陸選手卻二十來歲就退休了?」
答案很簡單,不是討生活,就是真愛桌球。

大陸的競爭是很嚴苛的,小孩常常六、七歲就得決定一生的選擇,有沒有興趣在其次,有沒有前途才重要。作了選擇不代表有前途,但不作選擇,肯定一生一事無成,這是大陸人的宿命,外國記者很難體會這一點。

所以,越熱門的東西,越有前途的東西,越多人選它,桌球就是這樣。由於很多人選桌球作為一生的事業,練的人多,好手自然多,競爭也自然激烈,要出頭就很難。於是,出走到異鄉就成為另一種無奈的選擇。

大陸桌球好手隨便挑一個人到其他國家,絕對都是頂尖選手,在大陸出不了頭的選手,別的國家可是當寶來看,陳靜、徐競當初都有一大堆國家要她們加盟就是一例。

大陸的訓練方式也是造成退休早、出走多的原因,因為大陸把桌球當成事業經營,目標都是金牌,訓練難度特別高,對身體的傷害也特別大,剛退休的鄧亞萍,全身上下都是傷,兩手兩腳都有,打桌球能傷成這樣,也只有大陸才會發生。

也就是這樣,大陸選手的運動生命特短,即使自己不想退休,身體也會提出抗議。

大陸人才輩出,也是選手提早退休的原因,前浪還未盡興,後浪已至,這是絕對殘酷的,對這些一輩子打桌球的人來說,讓他就這樣離開桌球,誰能心服?

出走的人不見得都愛桌球,是有一些人像紐西蘭的李春麗這麼狂熱,像日本的小山智麗這樣存著報復之心者則是少數,另一部分則是討生活,徐競就是這樣。

但不管是那一種,他們都會發現,在外地打球至少快樂多了,訓練較合理、壓力較輕,比較像正常運動選手,而不是奪牌機器,這也是外國記者很難理解的。

【2000/09/22/聯合報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