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 "由小改大" 看臺決定賽場 北京日報 2000/2/?


  把直徑38毫米的乒乓球改為40毫米,這個艱難歷程經過了4年。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中,真正穩操勝券的是看臺上的觀眾。
  會議上的小球改大球用了4年,而實戰中的小球改大球可能只有3個星期的時間。10月的蘇州將成為焦點 -- 2月23日國際乒聯代表大會在吉隆坡通過決議,將從今年10月1日起在正式比賽中使用直徑40毫米的乒乓球。雖然這所謂的"大球"僅比現在使用的"小球"直徑增加2毫米,重量增加0.2克,但它由小變大的整個過程對於我們觀察未來競技體育發展方向卻是極其重要的參照。"小球"變"大球"的全部過程歷時4年,由3任國際乒聯主席共同努力促成。兩三個回合贏一分球,觀眾不愛看這種"速食式"比賽。乒乓球運動只能改。
  38毫米乒乓球,重2.5克,已經使用了50多年。隨著乒乓球運動的發展和器材的不斷改進,競賽中球的速度越來越快,球的旋轉也越來越強。然而乒乓球運動的觀眾卻越來越少了。像世界錦標賽這樣高水準的國際比賽,也只有決賽階段的比賽觀眾才稍多些,不少人還是沖著本國的名次來的。而國內的聯賽,往往要組織觀眾觀看,為了吸引觀眾,聯賽多安排在體育比賽很少的小城鎮舉行。觀眾是來看球的,可乒乓球速度太快,最高可到25米/秒,旋轉最高可達173轉/秒,用快似閃電來形容都不過分,觀眾怎能不感覺眼花繚亂。而球速快,旋轉變化多,使得比賽回合減少。國際乒聯統計過,一分球經過7至8個回合,就會有掌聲;如果有十幾個回合,就掌聲雷動。掌聲代表觀眾的興趣和傾向。有回合就有觀眾,有了觀眾就有市場,市場帶來廣告、資金,乒乓球運動就有生存和發展的條件。
  為了奪回觀眾,國際乒聯在增強乒乓球的觀賞性方面可謂煞費苦心。先是為了使比賽更緊湊激烈,實行輪換發球法;為了避免接發球過多的失誤,又要求球拍兩面膠皮的顏色必須不同;接著又對發球進行各種限制,如必須在球臺上方發球、球拋起後必須離開手至少16釐米等;甚至球臺曾一度改成藍色。但這些改革措施的效果卻不明顯,因為沒有從根本上提高球的回合。於是人們開始把目光放在對乒乓球球體的改革上。德國人提議,中國人論證。大球提案的遙遙征程就此開始。
  已故國際乒聯主席荻村伊智朗在任的時候,就有過把乒乓球改大的想法,當時認同他意見的人不多。徐寅生任國際乒聯主席時,採用40毫米大球的議案被正式提出來。徐寅生曾說過:"當運動員時只想贏球,可做國際乒聯官員,整天想的就是怎樣才能讓球好看?"他本人一直是大球的積極倡導者。但最先提出正式議案的不是中國乒協,而是德國乒協。
  1996年德國乒協向國際乒聯遞交了一份議案,建議把球體的直徑擴大,加大空氣阻力,以降低球速。而且,增大球的半徑,球的旋轉也會相應減慢,即使距離較遠,也能看得清楚。鑒於國際乒聯主席是中國人,由歐洲國家的乒協提出這個建議似乎更容易得到歐洲各國的認同。當時德國乒協並沒有提出改用多大的球,但多數人傾向於選用40毫米大球。儘管是直徑只擴大2毫米,卻是乒乓球改革中革命性的做法。為了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國際乒聯器材委員會主任哈奡侅ㄔX必須先進行科學試驗,以確定球改大以後速度、旋轉的變化以及對運動員的影響等再作決定。當時的國際乒聯主席徐寅生也認為重大改革必須慎重,而且器材方面的改革,還要聽取製造商的意見,要考慮到他們的利益。1996年國際乒聯委託中國紅雙喜球廠試製了一批大球,讓運動員們試打,廣泛徵求意見。
  於是從1996年開始,中國乒協最先開始了對大球的使用的試驗。1996年10月11日至17日,中國乒協進行了40毫米大球的速度和旋轉的實驗,並于當年11月將一份"不同直徑的乒乓球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實驗報告"遞交國際乒聯。
  1997年國際乒聯曾計劃在日本舉行的青年錦標賽上做試用大球的實驗,但由於日本生產廠商全力阻止而作罷。
  1997年4月,在第5屆國際乒聯科學大會上,中國乒協宣讀了對40毫米大球進行的實驗研究報告。與會的國際乒聯代表們認為研究很有意義,並建議研究繼續深入下去,不僅做實驗室狀態下的動態實驗,也要看運動員在實際使用中的情況。與此同時,在曼徹斯特世界錦標賽期間舉辦了一個"40毫米大球安慰賽",參加者是在單打比賽中首輪被淘汰的運動員。現為韓國隊單打第3號主力的柳承敏奪得這次大球比賽的冠軍。
  1998年4月,借國際乒聯在蘇州召開執委會的機會,中國乒協舉辦了試用40毫米大球的國際邀請賽,男、女各16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儘管參賽的外國選手不多,但亞洲的優秀選手來了不少,丹麥、荷蘭和俄羅斯也各有一名選手參賽。這次比賽韓國的金澤洙獲得男子組冠軍,中國的王楠獲女子組冠軍。中國乒協專門成立的調研組在比賽期間對國際乒聯官員、運動員和部分觀眾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官員和觀眾普遍反映比賽回合多了,更精彩了。而多數運動員反映對大球不適應。
  但隨後在世界範圍內對運動員進行的調查卻令人鼓舞。大球邀請賽後,外國選手把試用大球的感受帶回去並加以宣傳,擴大了影響。國際乒聯經過討論認為2000年後,比賽可以正式使用大球。
  從1998年下半年開始,各國乒協對大球的態度積極起來,向國際乒聯索要大球進行試用的協會也多了。
  1999年1月,國際乒聯在丹麥的哥本哈根又舉行了一次大球邀請賽,這次比賽只設男子專案,各洲都派出了優秀選手參賽,對於宣傳大球起了進一步推動作用。白俄羅斯選手薩姆索諾夫和中國的孔令輝在這次比賽中分別獲得冠、亞軍。
  經過幾年的宣傳推廣,改用大球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協會和運動員的支援。1999年8月荷蘭世乒賽期間,小球改大球的議案正式提交國際乒聯代表大會表決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經濟也能決定體育。日本廠商力阻,大球提案以兩票之差擱置。
  新任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也是大球提案的積極推動者。1999年8月,第45屆世乒賽的單項比賽在荷蘭舉行,在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沙拉拉主席上任當天提請大會表決的第一個議案就是採用大球。
  124名委員中有84人贊成,30人反對,10人棄權,僅以2票之差沒有獲得提案通過所需要的3/4多數票。
  其實,經過一段時間的試打和兩次國際大球邀請賽,運動員們已經開始接受大球了。但多數運動員包括中國運動員都希望大球不要來得太快,以便有較長一段時間來適應和準備。
  最大的阻力來自器材生產廠商,尤其是歐洲和日本的廠商。日本乒乓球協會指定廠商聯合會曾向國際乒聯表示,修改球體直徑,對廠商將是致命的打擊:因為要淘汰舊的機器和設備,重新進行鉅額投資。由於38毫米球被淘汰,按日本商業慣例,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將要求退貨,這可能導致一批廠商破產。另外,日本廠商稱,他們花了10年的時間才達到目前的生產工藝,因此,即使使用大球也應該有較長時間的準備階段。他們還建議是否可以增加球的重量,不改變球的直徑,以此降低球速。
  小球被淘汰,對世界各地的廠商都有衝擊,但由於日本在乒乓器材方面的市場份額較大,經濟損失自然也大些。其實日本從10年前就開始生產44毫米的大球,供老年人和初學者使用,有些日本運動員也喜歡用大球訓練。憑藉日本的技術優勢,不需要太長時間,他們仍然可以佔有乒乓球市場的較大份額。國際乒聯也曾設想允許一段時間的"大小並存",即在2002年底以前,在國際比賽中大小球通用,從2003年1月開始,小球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這一折衷的辦法倒是比較合廠商們的心意,但"大小並存"無疑會讓運動員感到無所適從。
  當時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雖然對投票結果表示遺憾,但他堅信下一次代表大會這個議案一定能獲得通過。他還表示將親自去說服持反對意見的廠商。日本學者與中國學者的實驗結果正相反。增加重量還是增加直徑?大球提案歷時4年終獲批准。
  大球議案被否決後的半年時間堙A為了爭取該議案獲得通過,沙拉拉主席和國際乒聯進行了積極的遊說。在各方面的壓力下,日本廠商的反對開始不那麼堅決了。通過給朝鮮乒協提供贊助,使得朝鮮代表也轉向贊成大球改革。匈牙利和西班牙也進行了40毫米球的比賽。越來越多的協會開始支援大球改革,但使用40毫米球將會給運動員帶來什麼影響,就需要科學來說話了。
  本屆世乒賽開幕前舉行的國際乒聯科學報告會上,改用大球成了最受關注的話題。
  來自日本大阪理工大學的生物力學教授b豐做了題?《對40毫米乒乓球空氣動力學的研究》的報告。他利用流體力學原理,在電腦上進行類比實驗,論證了這樣一個觀點,即就球的大小和重量來說,球的重量對球速的影響比球的大小對球速的影響更大。他的觀點也是日本乒協代表一直主張的加大球的重量,不改變球的大小的建議的很好的佐證。他的觀點引起與會代表的很大興趣。如果他的觀點正確,那改用大球就沒有什?實際意義了,與其加大球的直徑,不如增加球的重量。大球提案的通過道路上又出現一道陰影。
  這時,國際乒聯器材委員會的秘書保羅·少普在聽完他的報告後提出了一個問題,"球的重量的改變對球的旋轉有什?影響?"b豐教授回答到,因?條件所限,沒有進行有關旋轉的實驗。
  轉機出現了。不知是故意安排還是巧合,在日本學者之後出場的是中國乒乓球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乒乓球博士張曉蓬。在他的論文《40毫米乒乓球對比賽狀態影響的研究》中,不僅回答了保羅的問題,而且證明了同日本學者相反的觀點。中國乒協的科研人員通過對不同直徑的乒乓球對擊球速度和旋轉影響的實驗,得出的結論是,直徑大的球,速度慢於直徑小的球,旋轉弱於直徑小的球;直徑相同的球,重量和彈力大的要比重量和彈力小的球速度快、旋轉強。
  中國乒協的科研人員能完成旋轉實驗,是因為他們擁有全世界獨此一份的"乒乓球測轉儀"。而且中國乒協進行的實驗是在實驗室狀態下,由運動員現場擊球進行的。對比實驗表明,38毫米球平均速度17.8米/秒,平均轉速133.5轉/秒,而40毫米球平均速度15.4米/秒,平均轉速105.8轉/秒。也就是說,如果改用大球,球速平均可降低13%,而旋轉平均可降低21%。技術統計還表明大球的接球率比小球提高30%。因此改用大球可以從根本上提高球的回合數,從而增強觀賞性。中國學者的觀點有理有據,使在場的大多數代表感到信服。局面一下子明朗了。
  2月23日國際乒聯代表大會再次對大球議案進行表決,結果與會的108位代表中有90%的人投了贊成票,投反對票的人只有9位,其中還包括不反對使用大球,但希望大球能在2003年後開始使用的瑞典代表。到此?止歷時4年的大球提案以遠遠超過所需的3/4多數票而獲得通過。從悉尼到蘇州只有3周時間,誰先適應,誰就能拿冠軍。
  大球議案終於通過了。在這4年多的"拉鋸戰"中,真正穩操勝券的是看臺上的觀眾。因為這4年來乒乓球觀眾日益稀少的趨勢有增無減。無論運動員還是器材生產商都拗不過他們。大球議案獲得通過,各方人士反應不同。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對大球的前途充滿信心。他說,這是推陳出新的舉措,球變大了,比賽的回合增多,觀賞性增強,將吸引更多的觀眾,而這對廣告和電視轉播都是好消息。有市場,才有資金,乒乓球運動才能不斷發展。但我相信,不久球速還是會快起來,這是乒乓球運動發展的必然過程。
  國際乒聯技術委員會主任姚振緒認為,從理論上分析,大球使球速減慢,對以速度見長的中國選手有一定影響,但旋轉降低對歐洲球員的特長也有所遏制,因此,這種改變對大家來說是公平的。
  白俄羅斯選手薩姆索諾夫說:"雖然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希望改用大球,但現在看來使用大球是大勢所趨。我只是沒想到議案這?快就能通過,如果能有較長的時間來適應大球就好了。"
  對此,中國選手也有同感。劉國梁說,很多優秀選手不願改用大球,畢竟打小球的水平已經達到一個很高的層次,現在要重新來過,的確不太情願。但我想關鍵看誰適應得快,應變能力強。
  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無論小球、大球,實力永遠是第一位的。1998年4月在蘇州國際大球邀請賽上,奪得男單冠軍的金澤洙和女單冠軍王楠當時都是世界排名第一的選手。而1999年1月哥本哈根國際大球邀請賽上,奪得冠亞軍的薩姆索諾夫和孔令輝當時的排名也分別是世界第一和第二。
  使用大球不僅是對隊員的挑戰,也是擺在教練員面前的一道難題。幾十年來,對於小球的訓練,中國的教練們已經積累了一整套成熟的方法。改用大球,會使訓練的許多環節相應改變。過去的訓練哪些可以沿用,哪些需要改進和變化?有很多新問題需要研究解決。中國乒乓球幾十年來長盛不衰的基石就是準確及時地把握乒乓球運動的規律。要繼續保持優勢地位,就必須對大球的本質特徵和基本規律進行再認識和深入研究。更新設備,利用最新的數位科技,讓我們的科研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是成功的保證。
  今年10月在蘇州舉行的男子世界盃將是第一個使用大球的大賽。由於悉尼奧運會仍將使用38毫米球,參加世界盃的運動員只有3周時間適應大球。但既然大家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誰能首先找到大球訓練的規律,誰就能在新的競爭中領先一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