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8年的時候,每一個美國人都知道一個字典上查不到的單字:「胡佛化」。其意義是削減你的個人開支,你就有能力去幫助其他人。這個單字是在褒揚一位備受尊敬的人道主義者 – 胡佛。
在不到十年之後,他的名字卻有了不同的意義,令人聞之鼻酸。
胡佛是一位成功的工程師和企業家,賺進了百萬計的財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點燃之後,他開始投注心力於人道救援。他發動一項大規模的拯救計畫,讓幾百萬歐洲人免於飢饉。他說服美國人自動自發減少糧食消費,例如「星期一無肉日」、「星期三無麥日」等等,以籌措足夠的糧食運往海外。
胡佛的聲譽把他送進白宮,卻也造成日後聲譽一落千丈。
在1929年股票市場大崩盤,整個國家的經濟也捲入這個巨大漩渦。百萬計的民眾失去工作,幾乎每個美國人都期待這位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會幫助他們。可是胡佛的經濟政策是自由市場、堅決反對政府干預。他對這個大災難簡直是視若未睹。
很快的,「櫛比鱗次」的簡陋小屋裏聚滿了無家可歸的民眾,它們被稱為「胡佛村」。用來包在身上取暖的報紙被稱為「胡佛毯」。飄浮著幾根肉絲的賑災雞湯被稱為「胡佛湯」。
一個曾經是代表慷慨和分享的名字,卻變成貧窮和絕望的代名詞。
註一:胡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援助計畫,使他在海外有極高的聲望。在芬蘭,人道救援包裹內的牛肉稱被為「胡佛品特」,意思是由胡佛請客。
註二:在1919年時,胡佛的聲譽可說是達到頂點,一名紐約客這麼說道:「他絕對是一個奇蹟,而我期望有朝一日他可以成為我們的總統……找不到比他更好的人了。」世事難料,這名紐約客後來把胡佛逐出白宮,他就是羅斯福。
註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有一首流行歌曲,歌詞中的一段是:「我的晚餐、我的蠟燭、我的燃料都可以胡佛化,但我對你的愛永遠不會胡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