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9年夏季,美國陸軍組織了一支東岸至西岸的遠征軍用車隊,一方面要展示壯盛軍容,另一方面要顯現需要更好的公路系統。
超過一半的旅程是行駛在黃沙路上,只比牛馬小徑好一些。若說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實不為過。車隊常常停下來派員修橋,士兵常常需要或推或拉將車輛由泥坑中拯救出來,各種艱辛不一而足。最後,這支由81輛軍車組成的橫越大陸機動車隊掙扎了62天才由東岸抵達西岸。
這次遠征對美國地理有重大影響。
當時一名年輕陸軍軍官以「一半遊山玩水、一半學習」的心情領導這次遠征,他就是艾森豪。不過這趟長途跋涉也讓他體認到一個更好的公路系統是這個國家的當務之急。而他在歐洲擔任聯軍最高統帥的經驗,亦增強此一信念。他說:「那次老長征讓我思考一個優良的雙線高速公路系統,不過德國讓我瞭解到更寬的綵帶橫越這塊土地才是睿智的決定。」
終於在遠征車隊的輝煌(掙扎)成就之後35年,艾森豪總統決定建設一套現代化的全國公路系統。其成果為總長超過四萬英哩的州際高速公路,以及清楚的交通標示及標幟系統。當你現在輕鬆縱橫美國每一隅、而且不迷路,你知道該感謝的人是誰了吧!
註一:艾森豪後來評論那次遠征:「我們根本不確定能完成任務,這一切從來沒有人試過。
註二:橫越大陸機動車隊由華盛頓特區出發至三藩市,經過十一個州、50個城鎮,全程3,251英哩,估計3百萬人目睹過他們。